位于非洲中西部、刚果河下游,赤道横贯中部,东南两面邻刚果(金)、安哥拉,北接中非共和国、喀麦隆,西邻加蓬,西南濒大西洋。地势大致中部高,北部低,南部丘陵起伏,东北部是刚果盆地的一部分,海拔300米,中部高原区平均海拔600~800米,莱凯蒂山海拔1040米,为全国最高峰。西南部低山丘陵海拔500~1000米,西南沿海是低地。刚果河,全长4640千米,水流量居世界第二位,是刚果(布)与刚果(金)的界河。刚果拥有世界最大的钾盐矿。林业矿产资源丰富,热带森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8%。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北部、中部为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3℃~26℃。平均降水量1000~1600毫米。
刚果(布)国名的由来
国名源于刚果河。“刚果”在当地语中意为“大河”。
刚果(金)
国家档案
国名:刚果民主共和国。简称刚果(金)(TheDemocraticRepublicofConQo)
首都:金沙萨
面积:234.4885万平方千米
人口:5930万(2006年)
民族:有刚果族、恩加拉族、卢巴族、蒙戈族、隆达族等。分属于班图黑人和苏丹黑人。
语言:官方语言为法语。主要民族语言有林加拉语、基刚果语、契卢巴语和斯瓦希里语等。
货币:刚果法郎
国家地理
地处非洲中西部。东邻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南接赞比亚、安哥拉,北连苏丹和中非共和国,西隔刚果河与刚果(布)相望。西部有狭长走廊通大西洋。中部和西部为刚果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平均海拔约400米。北部为阿赞德高原。东、南部为海拔1000~1500米的高原和山地。全境地势西面低。北、东、南三面高。从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北部与乌干达交界的玛格丽塔峰,海拔5109米,为全国最高峰,非洲第三高峰。盛产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铜、钻石、锰、钴、铀、钽、锗、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森林覆盖率为53%,水力资源蕴藏量占非洲水力资源的40%,占世界水力资源的6%。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
刚果(金)国名的由来
原国名扎伊尔,源于扎伊尔河(刚果河)。意为“扎伊尔河之国”。在班图语中,“扎伊尔”一词代表“大河”之意,故国名亦具有“大河之国”的含义;另一说,“扎伊尔”一词是刚果河的土著名称,是由刚国语“恩萨迪”演变而来,意为“河流”。1997年5月,废除“三扎”,改国名“刚果民主共和国”,简称刚果(金)。
刚果河
刚果河全长4640千米,是非洲第二长河,干流流贯刚果盆地,呈一个大弧形,两次穿过赤道。向西注入大西洋,自东向西呈弧形流贯全境,流域面积为376万平方千米,其中60%在刚果(金)境内。其重要支流有开赛河、乌班吉河、韦莱河和卢阿拉巴河,支流上多瀑布,其中利文斯敦瀑布群共32个瀑布,湖泊众多。东部边境自北向南有艾伯特湖、爱德华湖、基伍湖、坦噶尼喀湖和姆韦鲁湖。坦噶尼喀湖水深1435米,为世界第二深湖。由于降水丰沛,刚果河的水量大,而且年变化很小。河水流速缓慢,因而极具航运价值,通航里程近2万千米。水力资源也极为丰富,估计水力蕴藏量132亿千瓦,约占世界总蕴藏量的6%,刚果(金)的马塔迪附近的英加大型水利枢纽是河上最主要的水利工程。
东非
东非包括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厄立特里亚、吉布提、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卢旺达、布隆迪和塞舌尔。
埃塞俄比亚
国家档案
国名: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TheFederalDemocraticRepublicofEthiopia)
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面积:110.36万平方千米
人口:7740万(2006年)
民族:闪米特各族中的阿姆哈拉族约占总人口的38%,含米特各族中的奥罗莫族占总人口的45%,是全国两个最大的民族。
语言:使用最多的是阿姆哈拉语、提格雷语和奥罗莫语。官方语言是阿姆哈拉语。通用英语。
货币:埃塞俄比亚比尔
国家地理
位于非洲东北部。东与吉布提、索马里毗邻,西同苏丹交界,南与肯尼亚接壤,北接厄立特里亚。领土以山地为主体,大部分属埃塞俄比亚高原,平均海拔2500~3000米,在非洲各国中地势最高,有非洲屋脊之称。沙漠面积占全国面积的25%,主要在高原的南部和东北部。东非大裂谷从东北向西南纵贯全境,将埃塞俄比亚高原分成东、西两部分。按地貌特征,全国分为西部低地、西部高原和东部高原及裂谷带。西门山脉的达尚峰海拔4620米,是埃塞俄比亚的最高峰。主要河流有阿巴伊河、塔卡泽河、巴罗河、谢贝利河、朱巴河以及阿瓦什河、巴拉卡河。较大湖泊有塔纳湖、济瓦伊湖和阿巴亚湖。地下资源主要有金、铂、铁、铅、锰、钨、铜、银、钾盐、褐煤、天然碱、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和地热资源。森林覆盖率为2.3%。埃塞俄比亚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但该国东北部的达劳尔镇地处达纳基勒“火炉”的中心地带,这里气温极高,夏季每天的气温都在40℃以上。10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6~9月为雨季,年平均降水量高原区为1000~1500毫米,低地和谷地为250~500毫米。
埃塞俄比亚国名的由来
国名来源于希腊语,意为“晒黑了的脸孔”、“被太阳晒黑的人居住的地方”。
亚的斯亚贝巴
埃塞俄比亚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位于埃塞俄比亚高原海拔2360多米的盆地之中。市区依山势起伏而建,自然形成上半城和下半城。上半城建有皇宫、大教堂、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政府部门和繁华的商业区;下半城建有许多高层建筑,如多数政府机构和非洲联盟总部所在地——“非洲大厦”。亚的斯亚贝巴的工厂企业约占全国工厂企业的一半。它还是谷类、咖啡、烟草等农产品的集散地。亚的斯亚贝巴文化发达,大学、纪念碑、教堂均位于此,另外近郊还有安托托山、火山湖和阿瓦谷地等名胜。
阿克苏姆考古遗址
阿克苏姆文明是古代非洲的重要文明之一。阿克苏姆考古遗址位于埃塞俄比亚北部,是阿克苏姆文明的发源地。巨型方尖碑是阿克苏姆文明的标志性建筑。这些石碑都是从花岗岩山石上直接雕琢出来的,一般高3~4米,最高的有33米。阿克苏姆考古遗址原有一处由7座方尖碑组成的石碑群,其中5座早已倒塌,剩下的2座中,有一座高达33米,是世界上人类竖起的最高的石碑,另一座高24米。在碑顶上雕刻着一面类似盾牌的图案,这座石碑在意大利占领埃塞俄比亚期间,被墨索里尼掠往罗马,竖立在君士坦丁拱门附近。
索马里
国家档案
国名:索马里共和国(TheSomaliReDublic)
首都:摩加迪沙
面积:63.7657万平方千米
人口:1040万(2001年)
民族:分两大族系:萨马勒族系和萨卜族系。萨马勒族系占总人口的80%以上,其他种族有班图黑人和盖拉黑人等。
语言:索马里语和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上层社会通用英语和意大利语。
货币:索马里先令
国家地理
索马里位于非洲最东部,被称为“非洲之角”的索马里半岛上。西南与肯尼亚接壤,西靠埃塞俄比亚,西北与吉布提毗邻,东濒印度洋,北隔亚丁湾同阿拉伯半岛相望。连接亚、非、欧三大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全境可分为三大地形区:沿海低地,包括亚丁湾沿岸低地和东部沿海平原,地表较平坦;北部山地是一系列平顶山块和山脉。在西部和东部海拔为1500~1800米,中部2000米以上,最高点苏鲁德山海拔2408米;内陆高原一般海拔500~600米,北部较高,达1000米。境内主要河流是朱巴河和谢贝利河。索马里矿产资源贫乏。森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4%。沿海产金枪鱼、鲨鱼等鱼类。全境终年高温,干早少雨,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西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由沿海向内地、由南向北递减。年平均降水量200~500毫米。
索马里国名的由来
索马里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牛肉、牛奶是当地居民的主食。“索马里”一词源于索马里语中的“索马尔”,意为“牛奶”或“羊奶”。
肯尼亚
国家档案
国名:肯尼亚共和国(TheReioublicofKenya)
首都:内罗毕
面积:58.2646万平方千米
人口:3510万(2006年)
民族:吉库尤人占全国人口的25%左右,其他有乔卢奥人、卢希亚人、卡伦金人、康巴人、米吉肯达人、泰塔人等。
语言:斯瓦希里语是国语,与英语同为官方语言。
货币:肯尼亚先令
国家地理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中部,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东邻索马里,南接坦桑尼亚,西连乌干达,北与埃塞俄比亚、苏丹交界,东南濒临印度洋。海岸线长500千米。东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为沙漠或半沙漠,约占国土面积的56%。中南和西部地区,称肯尼亚高原。平均海拔1500~2000米以上,有东非屋脊之称。位于东部高地的肯尼亚山主峰死火山锥基里尼亚加峰,海拔5199米,是全国最高峰、非洲第二高峰。死火山瓦加加伊山海拔4321米,它以直径达15千米的巨大火山口而驰名。东非大裂谷东支纵切高原南北,将高地分成东、西两部分。大裂谷谷底在高原以下450~1000米,宽50~100千米。沿海为宽约200千米的平原地带。主要湖泊有图尔卡纳湖和非洲第一大湖——维多利亚湖;两条最大的河流是塔纳河和加拉纳河。肯尼亚矿藏资源比较贫乏。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5%。受信风影响的气候,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西南部高原地区气候温和。属热带森林气候。东南沿海地区炎热湿润,北部和东部沙漠或半沙漠地带。气候干热少雨。
肯尼亚国名的由来
国名源于山名。肯尼亚中部有非洲第二高山肯尼亚山,海拔5199米。在班图语中,“肯尼亚”意为“鸵鸟”,以“肯尼亚”命名山名,象征这座山黑白相间的雄姿。
乌干达
国家档案
国名:乌干达共和国(TheReDubticofUclanda)
首都:坎帕拉
面积:24.1038万平方千米
人口:2720万(2006年)
民族:居民属于三大种族集团,即班图族(占人口总数的2/3以上)、尼罗特族和含米特族。可分为南、北两大部族群,40多个部族。
语言:以斯瓦希里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通用的部族语言为乌干达语。
货币:乌干达先令
国家地理
位于东非高原,地跨赤道,是个内陆国家。北接苏丹,东邻肯尼亚,南与坦桑尼亚及卢旺达交界,西与刚果(金)接壤。平均海拔1000~1200米。中部平坦,西部、东北部和东部边境均为山地。玛格丽塔峰是全境最高峰,非洲第三高峰,海拔5109米。东非大裂谷的西支纵贯西部,谷底河湖众多,有高原水乡之称,主要河流有维多利亚尼罗河、艾伯特尼罗河、阿苏瓦河、卡富河和卡通加河等。乌干达拥有43%面积的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产地之一,还有艾伯特湖、爱德华湖、乔治湖等。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从埃尔贡山到维多利亚湖沿岸有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
乌千达国名的由来
乌干达的名称是从“布干达”转变而来的。在班图语中“布”是指国家,“干达”是指当地一个部落。“布干达”意为“干达人的国家”。14世纪时,阿拉伯人来到这里,他们按阿拉伯的语言,把“布干达”读成了“乌干达”。
坦桑尼亚
国家档案
国名: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TheUnitedRepublicofTanzania)
首都:达累斯萨拉姆
面积:94.5087万平方千米
人口:3700万(2004年)
民族:主要部族有苏库马族、马康迪族、查加族、哈亚族等。
语言:斯瓦希里语为国语。与英语同为官方语言。
货币:坦桑尼亚先令
国家地理
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北与肯尼亚和乌干达交界。南与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接壤,西与卢旺达、布隆迪和刚果(金)为邻。东濒印度洋。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呈阶梯状。沿海为低地。内陆是东非高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1200米。裂谷带从马拉维湖分东、西两支纵贯南北。东北部乞力马扎罗山的基博峰海拔5895米,为非洲最高峰。主要河流有鲁伍马河、鲁菲吉河、潘加尼河、马拉加拉西河等。非洲最著名的湖泊多集中在这里,自北而南有维多利亚湖(非洲第一大湖,世界第二大淡水湖)、坦噶尼喀湖(非洲第二大湖,也是非洲最深的湖。世界第二深湖,最深处1435米)和马拉维湖(非洲第三大湖,世界第四深湖)等界湖。此外,还有鲁夸湖、埃亚西湖、马尼亚拉湖和纳特龙湖等。坦桑尼亚矿产资源较贫乏。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45%。东部沿海地区和部分低地属热带草原气候,西部内陆高原属热带山地气候,桑给巴尔、奔巴及马菲亚等岛属热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湿热。
坦桑尼亚国名的由来
坦桑尼亚由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两部分组成。坦噶尼喀西部有一同名湖,“坦噶尼喀”的班图语意为“众水汇集的地方”。地名就来源于湖名。桑给巴尔,“桑给”意为“黑人”(阿拉伯语),“巴尔”意为“海岸”,“桑给巴尔”意为“黑人的海岸”。
“和平之港”:达累斯萨拉姆
达累斯萨拉姆是坦桑尼亚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也是非洲重要的政治城市,非洲许多重要政治会议都在这里举行。达累斯萨拉姆的原意是“和平之港”,它地处非洲印度洋岸中段,居于西印度洋航运要冲。这里的港口港区屏蔽良好。仓库、修船、装卸设备齐全。港区水域面积96公顷,是国内最大的港口,也是东非最著名的港口之一。城市的文教事业也比较发达,有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工学院等高等学校。市中心的火炬广场上耸立着白色的自由火炬纪念碑,象征着坦桑尼亚人民渴望自由、团结的民族精神。另外,这里还是著名的坦赞铁路和坦赞中央铁路的起点。
“香岛”:桑给巴尔
位于西印度洋中。隔桑给巴尔海峡与坦噶尼喀大陆相望,有“香岛”之称。桑给巴尔气温适宜,雨量充足。形成热带植物景观,丁香花到处皆是。
乞力马扎罗山
乞力马扎罗山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靠近肯尼亚边境,是非洲第一高山。乞力马扎罗山由3座主要火山组成,其中基博和马文齐两个主峰最为著名,尤其是年轻的基博峰海拔5895米,是非洲的最高峰。马文齐峰海拔5149米,另一座沙拉峰海拔3778米,是老火山口的残余部分。约在5200米以上的山顶部,覆盖着永久冰雪,形成了赤道雪峰的奇观。平时,山顶云雾缭绕,当云雾散尽之时,雪峰就会显现出来,在阳光照射下显得光彩夺目。美国作家海明威来过此地后写下了著名的作品《乞力马扎罗的雪》,更吸引了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来此。这座赤道雪峰的壮丽景色“犹如天地般恢弘宽广”。
卢旺达
国家档案
国名:卢旺达共和国(TheReloublicofRwanda)
首都:基加利
面积:2.6338万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