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遗孤》
出产地:美国、波兰
出产期:2001年
导演:尤瑞克·保佳耶维奇
主演:海利乔奥斯蒙、威廉达佛、赖恩汉斯
[故事]
11岁的犹太裔的孩子罗米克,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被父亲的朋友加路伟带到乡下的家里避难。乡下的世界完全是不一样的,加路伟有两个孩子,维迪与他的弟弟杜路,罗米克与他们成了玩伴,还有一个比他们大几岁的女孩也经常跟他们玩。他们一起上教堂,听神父讲道,还经常玩上帝与教徒之间的游戏,其中杜路觉得做一个犹太人也不错,因为上帝也是犹太人。不过让罗米克不解的是,这些孩童常常在深夜去火车站,后来加路伟去城里秘密卖猪时又被杀害了。而这些事情都无意中让罗米克发现了,他发现加路伟家的邻居的孩子罗保经常在火车经过的地方趁火打劫,受害的自然是从火车上跳车逃跑的犹太人,还有加路伟的死也跟邻居家有关,结果罗米克也差点遭不幸,女孩也遭罗保的强奸,最后是维迪为父亲报了仇,打死了罗保,但是杜克却被当作是犹太人的孩子带上了火车……
[私人鉴定]
二战中的犹太人的孩子,是不少影片表现过的,而这个片子还是有很强的可看性。其中有这样几个看点:第一是比较强的宗教色彩,其中杜路在那么小的年纪就自以为是基督的化身,便皈依了神,毅然而然上了押送犹太人的火车;二是再一次地让我们领教了法西斯的残酷无情,其中让神父抓逃跑的猪,一分钟里抓不到,抓猪的人就会被抢毙;三是加路伟一家冒死罪收养罗米克,而邻居家则是出卖并趁火打劫,也反映了大****时人性的善与恶;四是影片展现了乡村的美好风光和孩子间纯真的友情。
此片又译作《漂流童真》。
《再见,孩子们》
出产地:法国
出产期:1987年
导演:马易·马勒
主演:高斯帕德·马勒斯、瑞安哈尔·费特朱
[故事]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巴黎的一所教会寄宿学校里,这所学校当时以传统保守而著称,但是教育管理却非常严格。当时的一些有钱人为了安全起见,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该校来念书。于连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另外一个新来的男生鲍奈受到了欺侮,他能够帮助鲍奈。后来他们成了学习上的对手,也成了一对好朋友,可是鲍奈是犹太人,有一天他还是被盖世太保抓走了,连庇护他的校长也不能幸免,临走时,校长沉重地对大家说:再见,孩子们……
[私人鉴定]
这是一部非常严谨的电影,有一点沉闷然而又好看。堪称反映二战题材的一部经典。他把两个男生之间的那种微妙的心理关系刻画得非常细腻。据说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电影,是导演马勒童年生活经历的一段写照。教会学校刻板的制度和孩子们天真活泼的性格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其中几段孩子们游戏的戏表现了那种快乐和自由,而无论天气多冷,学生们都穿着短裤外套,不少孩子都挂着领带——学校就是以这样一种方式锻炼着孩子们的品质,并且努力保护着他们。
一般来说,表现少年题材的电影,要表现坏学生的比较容易,而且在题材上也有讨巧之处,要表现好学生,并且是心里藏有秘密的好学生,就不太容易。片中有一段鲍奈和于连弹钢琴的戏和孩子们看卓别林电影的戏,这都烘托了当时压抑的气氛。
[获奖纪录]
第44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1988年恺撒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奖等;
第42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奖。
《闪闪的红星》
出产地:中国
出产期:1974年
导演:李俊、李昂
主演:祝新运、刘江
[故事]
1931年,红军从土豪胡汉三的皮鞭下解救了刚满七岁的潘冬子,解放了他的家乡柳溪,冬子的父亲也参加了红军。1934年秋,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主力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临走时父亲给冬子留下一颗闪闪的红星,红军一走,柳溪又陷入白色恐怖之中。
冬子的母亲为掩护群众转移壮烈牺牲。十岁的冬子化悲痛为力量,发誓要为被敌人残杀的妈妈报仇。怀着这个心愿,冬子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冒险为游击队送盐、送信,并在残酷的斗争中不断磨练自己。
1938年,冬子的父亲前来迎接准备赴抗日前线的游击队员,冬子带上那颗保存多年的红星加入了红军。
[私人鉴定]
本片是根据李心田同名小说集体改编的,在20世纪70年代那几年,《闪闪的红星》有着非凡的影响力。因为那个时候中国的故事片生产刚刚开始恢复,此片的成功应该归结为扮演潘冬子的祝新运,他的表演让我们感觉到了小英雄存在的那种可能性,我后来理解成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在今天看,这个片子还是塑造了一个革命孩子的成长,这个成长中有着浪漫主义的情怀。还有一点成功,那就是对还乡团长胡汉三的刻画,他那句“我胡汉三又回来了”,在当时几乎成了口头禅。一时之间反派角色的台词很容易被人记住,而正面一号的形象高大则高大矣,但总是让人记不住。
该片的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后来也一直成为抒情歌曲传唱,就是在卡拉OK中也是经常为中年人传唱的,其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境在当时的银幕上也是不可多得的传神之笔。可以说该片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审美情结。今天我们来看很多“红孩子”题材的电影,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类型电影。只是这样一种类型,后来很少有人拍了,没有人真的能坚持一种美学风格,这也导致一种倾向,即我们的电影很少有非常风格化的。
《小兵张嘎》
出产地:中国
出产期:1964年
导演:崔嵬 陈怀皑
主演:安吉斯 吴克勤 张莹 于绍康 张平
[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冀中白洋淀的张嘎子,是个十分玩皮的孩子,他喜欢舞枪弄棒,也会很老三老四地模仿大人作国际形势报告,后来他亲眼看见奶奶为掩护八路军被日寇杀害。他怀着为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叔的愿望,跟游击队罗金宝等一起生活,一起战斗,最后他配合游击队拔掉敌人炮楼,救出了老钟叔……
[私人鉴定]
“老子在城里吃馆子都不要钱,吃你几个烂西瓜还要钱?”四十年过去了,这句台词还印在不少人的脑子里。影片《小兵张嘎》是中国在那个时代最有名的电影,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影片在塑造张嘎子这个形象时,侧重在童性中表现他的革命性,所以显得比较真实生动。后来的电影人谈起此片的导演崔嵬曾经深受塔可夫斯基《伊万的童年》的影响,现在将两个片子比较起来看的确如此。另外这个片子的摄影艺术非常著名,它是由著名的摄影师聂晶拍摄的。影片的影调是在明快之中带有刚健之气,给人一种鲜明、坚实、浑厚、纯朴的感觉。最具特色的还是那运动长镜头的运用了,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极为罕见的。虽然此片在故事情理上有着简单化的毛病,这也是当时不少电影的通病,但总体上看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应该指出的是,少儿电影不应该是简单化的代名称,与世界上的许多经典电影相比,我们表现现实主义题材特别是战争的残酷性方面,实在是有着观念上的偏差的。
同类题材有影响的还可参看由石挥导演的《鸡毛信》。
《战地余生》
出产地:美国/英国
出产期:2000年
导演:Mark Jonathan Harris
[故事]
这是一部纪录片,由当时接受过英国营救的犹太人讲述当年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九个月,英国国家通过了一项决议,即营救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遭迫害的犹太儿童,当时约有一万多名儿童处在纳粹统治的危险之中。当事人的讲述是从1938年开始的,他们讲了受迫害、营救遣送计划的由来、跟亲人的离别以及到了英国后的生活,包括后来在大战前夕遭英国的歧视以及参加军队反战等生动的事迹和真实的心态。片子的结尾,是这些幸存者讲述早年的这一段经历对他们的人生的影响。
[私人鉴定]
这是一部非常感人的纪录片,大量的原始影像资料再现了那个时代的林林总总。黑白的影调,深沉的回忆,回忆讲述跟当时的背景资料有机地剪接在一起,特别是开头,孩子们欢快的游玩等镜头,其中不少儿童乐园中的项目,今天也还在玩。有些镜头真实地纪录了历史的某一瞬间,如教堂火烧、一个圆顶在火中掉下来,感觉比故事片还要好看。同样题材的故事片已经有不少,但这部纪录片却有着故事片所不能替代的那种真实感。编导者把一场大营救的来龙去脉讲述得非常真实清晰。特别是回忆童年讲述他们的父母时,有不少精彩的片断。有一位父亲一开始还不相信纳粹会如此做,他是“宁愿相信人性而失望,也不愿疑神疑鬼而过一生。”同时也讲述了他们到英国后的生活,既讲到了收养家庭的困境,也很坦率地指出孩子要完全融入英国家庭也很难,那种水乳交融式的爱就很难做到。那些讲述者特别提到了这一段经历对自己人生的影响,他们在小的时候认为这可能是父母抛弃了他们,而等长大后才觉得那是一种无言的爱,因为更多的人自从背井离乡之后,就再也没有见到过自己的父母。
纪录片的结尾特别提到了感谢英国国会和英国人民。这一万多名被营救的儿童都生活到战后,而在那次大战中,有150万犹太儿童在大屠杀中丧生。这是一个多么惊心动魄的数字啊。
此片也译作《战争生存录》。
[获奖记录]
本片获第7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奖。
《梦之村》
出产地:日本
出产期:1995年
导演:东阳一
主演:松山庆吾、松山翔吾、原田美枝子
[故事]
征三和征彦是一对孪生兄弟,在一个乡村小学里上课,她的妈妈就是这个学校的老师。兄弟俩调皮淘气,喜欢画画,除了家里人,人们都分不清谁是弟弟谁是哥哥,这也成了他们从校长那里逃走的一个秘诀。班里还有一个上课没有课本“叫化子”式的同学,他心地善良对哥俩也很好,教他们吹螺号捉鳗鱼,但是母亲却嫌他还是没让他进自己的家门。哥俩一起钓鱼一起玩耍。而母亲也毫不避嫌地把儿子的作品往上送,最终他们成了画家,而这一段童年的经历对他们的创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私人鉴定]
很诗意很细节的一本电影。一般表现孪生题材的电影往往会朝喜剧化的路子上靠。但这个片子却充满了童年的真和趣,特别是她们的母亲,从不呵斥淘气犯错的孩子。有一次孩子砍了人家种在田里的芋杆,她去陪礼道歉之后,人们都以为她要骂孩子了,谁知她说的是:你们一定觉得很好玩吧,我也很想玩啊!还有一次,征三无意中看到睡觉的姐姐的乳房,觉得好奇就去摸了一下。后来妈妈在洗澡时,就是赤身裸体地对对征三说,男人的身体和女人是不一样的,妈妈没有****,但妈妈有一个洞,你就是从这个洞里出来的,你姐姐是和妈妈的身体是一样的——这样的性教育我是从来就没见到过的。还有一次,征彦做捉鳗的竹筒时不小心把锥子扎到了肉里,想哭又不敢哭,爸爸见到后说,要么大声哭要么不要哭,要学做大孩子了……这么普通的一句,可算是领教了人家教育孩子的方式了。
一句话,这本电影表现了儿童的快乐。整个这本《未成年电影》的书中,如果要单纯举出未成年人快乐的影片来,真的还是很难很难的,这也正是这部《梦之村》的可贵之处。
[获奖记录]
1995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提名。
《禁忌的游戏》
出产地:法国
出产期:1951年
导演:热奈·克来门特
主演:乔治斯·普卓利、布里及特·弗塞
[故事]
故事发生二战期间的法国乡村,一群逃亡者在路上遭到了纳粹飞机的轰炸,其中一个叫做帕蒂的五岁女孩,为了追她心爱的小狗,不顾飞机的轰炸,而她的父母为了救她被飞机扫射而死。帕蒂后来被一个名叫麦可的男孩子带到家里,这个父亲叫多尼的家庭收养了这个可爱的帕蒂。帕蒂也成了麦可的玩伴。帕蒂喜欢小动物,要为她死去的小狗建个墓地,而墓地上又得有十字架,于是麦可就去偷教堂里的十字架,此举失败后又去偷邻居格德家墓地上的十字架,格德和多尼两家本来就不和,虽然麦可的姐姐和格德姐的儿子正在谈恋爱……后来偷十字架的事暴露了,根据政府的收养规定,帕蒂也被有关部门送到孤儿院,这让帕蒂和麦可十分悲痛。
[私人鉴定]
看这片子印象最深的是那种黑白的影调,既凝重又清晰。帕蒂自从来到了麦可家之后,似乎一下子忘掉了父母伤亡的悲痛,她和麦可都沉浸在游戏的快乐当中。这包括给小动物建墓地偷竖十字架等,这种游戏虽然是禁忌的,是对上帝的不敬,但两个孩子也只能以此为乐了,因此他们几乎忘掉了生活的悲苦和生存的严峻。影片的背景是战争,但这片子又不直接反映战争,而是反映战争给人带来的影响以及人们那种反战的情绪,这从格德家的儿子回家谈恋爱一事就可看出。另外这个片子的音乐也非常抒情,优秀的吉他曲始终贯穿其中,就像在拨动心灵之弦一样。
[获奖记录]
获195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54年英国电影学院奖。
《孩子梦天堂》
出产地:美国
出产期:2002
导演:彼迪钟斯
主演:艾丹·奎因、邦尼·亨特、凯文·波拉克、布赖恩·登内希、艾迪·凯 汤玛斯
[故事]
又是一个发生在暑假里的故事,背景是放在了1976年的芝加哥,8岁的彼得因为调皮被修女警告:说是不听话会迈向地狱的,除非他在暑假里能完成使命修成正果。彼得的家庭是一个信天主教的家庭,是个有兄弟姐妹共八人的大家庭,父亲是消防队员。为了完成使命,彼得只好到犹太教区招揽信徒,以帮助他们上天堂。在那里他认识了犹太教士的7岁儿子丹尼,从此两家有了来往。丹尼是白血病患者,彼得告诉丹尼,只要信奉天主教就可上天堂,而要上天堂就得像十项全能运动员那样完成十个项目的考验。眼看九项已经完成,这个时候,丹尼的病又发作了,最后丹尼还是不幸病逝了,但是彼得相信丹尼已经上了天堂,彼得为什么能相信呢,因为他有信念……
[私人鉴定]
表现未成年人的内容,一般来说要么是表现童贞,要么是表现坏孩子反抗社会,像这样一本单纯的有着宗教意味的电影,真是非常之少见。彼得是一个问题比答案要多的孩子,总是在思索着一些在大人看来似乎是“理所当然”的问题,比如什么样的人能够上天堂,它需要通过一些什么考验?怎样才能知道已经上了天堂?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彼得还能身体力行,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帮助人上天堂,而且是帮助本来不信天主教的人,这在他父亲看来也是匪夷所思的。
这个故事的另一条线索,就是彼得的哥哥与其父亲的冲突,还有犹太教教士和彼得父亲在看待青年人上大学、看待救助问题上的矛盾。这样的表现,使得彼得和丹尼的生存环境显得更为真实,因此他们的言行也更加难能可贵了。本来,关于宗教、生命和死亡等都是非常沉重的话题,但这个电影以轻搏重,表现纯真孩子的梦想,所以一旦电影看进去之后,就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了。
向迷恋致敬
它总比空白要好吧
因为所有的梦想
就都在这一点上了
所涉影片:
《高山上的世界杯》《坏孩子的天空》《烟花》《乒乓》《小孩与鹰》《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跳出我天地》《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叛逆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