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一日三餐当中,也存在一个科学的饮食观问题;而人体的各脏腑之间是否能够协调、共济,以至于整个机体能否适应外在各种因素的变化,这是事关“和谐”与否的问题。
所谓科学的饮食观,就是要因人、因时、因地合理而恰当地安排一日三餐;所谓“和谐”,即是自然、均衡、良性互动,这里既指人体小环境(各脏腑之间)本身的良性互动,也指人体小环境与外在大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二者是因果关系。科学的饮食方式只是手段,通过调整饮食培养出健康、强壮的体魄,才是我们的目的。
天地生人,饮食为第一要务。关于饮食,两千多年前的《内经素问》中就明确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并且进一步指出合理饮食的基本原则是:“食养尽之,无使过之。”食物应全面,营养要均衡,这就是科学饮食观的核心内容。
通俗地讲,科学的饮食方式就是通过调整饮食来保养身体,亦即饮食养生。所谓养生,并非人们想象中的谬传种种——一定要去深山古寺访求仙丹妙药,或者拜伏在所谓大师的门下,习练长生不老之术。只要我们根据食物的营养特点和性味功能,因人、因时、因地合理地选择和摄取食物,就能够保证身体的健康,达到养生的目的。更何况,现在人们的收入日渐增多,各类食物供应充足,也为我们的饮食养生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证。
利用各种别具风味的食物达到祛病健体的目的,与服用苦口的良药给人的感受是迥然不同的,而心理作用、精神因素对人体的健康和病体的康复又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正因为如此,历代医家和养生家们方竭尽心智,探求饮食养生的真知妙谛,几千年来盛传不衰、广为应用,并成为祖国传统文化中极具魅力的珍贵财富。
只有我们对自己的生命充满了爱心,对自己的亲友充满了爱心,也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够营造出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生机盎然的美好社会。
编著者
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