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煤矿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李鸿章的视野。他听说开平已经出煤,考虑到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组织管理开平煤矿的各项事务,即决定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并亲自主持了开平矿务局的成立仪式。他还向朝廷请求降低煤税,为开平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李鸿章在奏折中说:过去中国同洋人签订条约,总是被他们欺骗,以至于洋人进口的货物我们只收很低的税,而中国的货物想要出口却被他们征很高的税。这就在无意中造成了压制中国商人而保护外国商人的后果,使我们自己的商人在国外没有市场,在国内也无法和洋人竞争,生存景况十分艰难。这是很不公平的,也是我们税收政策中的一个大弊端。现在开平煤将要大批投入市场,如果还按照以前的收税方法,则很难和进口煤竞争,我们官商合办的第一个大型煤矿将面临被洋人联合起来挤垮的危险。为扶持我们中国自己的企业,应该把国内的煤税降低,好让它到国际市场上和外国人争利,为中国人争光。这样,原来每吨六钱七分二厘的煤税硬生生降了六倍多,减为一钱。如此一来,开平煤矿的生产成本再次大大降低,不仅本国的土产煤炭无法与它竞争,就连洋商也斗它不过了。
朝中有人撑腰,办事自然顺利。开平煤矿的产量迅猛上升,开钻一年日产量就达500吨,三年以后长期稳定在900吨左右,到1894年时,日产量据说已经达到了2000吨!
高产、低税、低酬,使开平煤矿的利润直线上升,1887年5到10月仅几个月间就有盈利一万三千余两。李鸿章得意而快慰地说:想要赢大利,必须舍得下大本钱。开平煤矿当初花了二百万两,现在才经营了十年就开始源源不断地收取利息。我早就说过,干一件大事情怎么能指望早晨开工,晚上就赢利呢?
李鸿章接着奏准于开平附近再增开林西煤矿作为附属矿区。开平煤矿逐步走向系统化、规模化,人气也不断上升,原每股一百两转眼间升到了一百四十两、一百五十两,还有人愿意以每股二百三十七两的高价大批买进。当初犹豫观望、未敢入股的商人纷纷后悔不迭,大叹自己目光短浅没有远见,没能把握商机。
开平低价优质的煤炭迅速占领了市场,不但国内中小商人无法与之竞争,在华洋商也受到了冲击。19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以每吨七到八两纹银的高价将广岛、三池的煤运到天津倾销,几乎垄断了天津市场。开平煤在天津上市后,以每吨四两五钱到五两的价格出售,使日本煤两年之内削减了三分之二,不到十年就基本没什么市场了。不仅是在天津和其他内地省市,开平煤还不断地运往香港和国外,每年销往国外500多吨,而香港则达到数千吨。开平煤矿真正实现了李鸿章到国际市场上与洋商争利的愿望。
19世纪90年代后,开平煤矿发生了一系列急剧变化。1892年,开平煤矿创建人唐廷枢去世。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苦心经营的海防毁于一旦,他本人也在政治上失势。开平煤矿就像一艘大船忽然同时失去了船长和大副,只剩下几个觊觎领导宝座已久的无知水手瞎折腾,很快便沉了下去。
唐廷枢的继任者是江苏候补道张翼。张翼接任开平煤矿后,急功近利,全面扩大生产和销售。他新开了西山矿井及三号矿井,使开平煤矿的产量猛增,八年间从原来的每年252538吨增加到778240吨,翻了三倍还多。为了把这些多挖出来的煤全部卖出去,张翼在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沿江的要埠,如天津、塘沽、烟台、牛庄、上海、香港、广州、汉口、苏州、秦皇岛等地全都设置了办事处、码头和仓库。以秦皇岛为例,秦皇岛港口吞吐量大,终年不冻,唐胥铁路已修到距秦皇岛5英里之地,开平煤炭可从铁路直运秦皇岛,再装船出口,销往国外,比大沽等地方便得多。张翼派人在当地购买四万多亩土地,准备建设码头,并由总理衙门出面奏请将秦皇岛作为中国自开的通商口岸,当天就获得允准,使秦皇岛成为中国因工商业发展需要而自己主动开放的通商口岸。这段时间的开平,在局外人眼里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比唐廷枢时代的稳步发展热闹得多。而实际上张翼的盲目扩充、开采、投资,消耗资金过大,没过多长时间,开平矿务局的老本就掏尽了。张翼只好四处借钱。官方绝无资金可借,商人又不肯投资,只有向外国银行贷款。结果外国资本乘机打入开平,增加到一百八十五万两,超过了开平股份的半数!
1900年,开平煤矿在义和团事件中受到牵连。一向反对义和团的张翼被英军误认为义和团的奸细抓了起来。开平煤矿在天津的办事处被占,轮船、职员和财产都没了踪影。生产也受到严重影响,矿工们没有心思采煤,纷纷准备武装自卫。随后矿务局被俄国趁乱占领,生产完全停止。张翼签订授权书,将开平煤矿全部委托给了英国人德璀琳,让他负责整顿开平矿务局,或借洋债,或招洋人入股悉听其便。德璀琳抓住机会,立即制定了整顿开平煤矿章程,请张翼过目,具体为以下八条:
一、开平矿业,仍前办理。
二、张大人仍为该公司的督办,是中国旧股东的代理人,并主持一切与政府交割的事务。
三、将该公司按照英国公司那样在英国注册,以达到基础牢固,日后发达的效果。
四、将公司的股本增加到一百万镑,随时招集新股,公司的事业从此可以扩充。
五、原来的股本有一百五十万两,一百两为一股,共一万五千股,现在变成新股,每股1镑,旧股抵新股的二十五股。
六、以后无论新旧股东,不分先来后到,一律平等。
七、新公司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并在英国伦敦设立参谋部。
八、旧公司存积产业约合五百万两,欠外债四百一十万两,账目明晰,以待日后考核。
这八条简单清楚地表明,德璀琳整顿的不是开平煤矿的生产和销售,只是股份和权力。如此野心昭著的“整顿章程”,张翼竟欣然同意。这只是开平煤矿落入英国人手中的第一步,不过几年,开平煤矿就轻而易举地落入英国人手中,或者说是张翼把它拱手送给了英国人,变成了英国资本家在华的企业。
那么,创建并一手扶持了开平煤矿的李鸿章呢?事实上,自从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就失掉了从前的地位和权力,早已无权过问开平煤矿的事。张翼与德璀琳签订以上八条的时候是1900年,而1901年李鸿章就带着对洋务事业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漠河金矿
开平只开发了煤,而放弃了铁,这是李鸿章统筹全局、抓大放小的战略决策。但煤和铁是相辅相成之物,李鸿章对金属矿的开发热情并没有减少。从1881年到1891年,李鸿章奏请并被允准开办的金属矿有:热河平泉铜矿、山东登州铅矿、山东平度金矿、黑龙江漠河金矿、山东淄川铅矿、热河承德铅矿、吉林桦川县三姓金矿、热河建平金矿。只是这些金属矿有的开发方法不对头,没产出大量的金属,有的经营方法不对头,筹集不到资金和股份,所以只好关门。其中办得较为成功,也最有影响的莫过于漠河金矿。
说到漠河金矿,最先提议开办的并非李鸿章,而是黑龙江将军恭镗。所谓黑龙江将军,是清朝设在东北边疆的一种行政建制,将军并不只管理军队,而是统管当地的行政、军政大权,与督抚职能大致相当。19世纪80年代,俄国人偷偷越过国境线,跑到中国漠河一带挖金子,被黑龙江将军恭镗派兵驱逐。恭镗上奏清帝:漠河所蕴黄金,与其由外国人偷挖,不如我们自己光明正大地挖;与其任民间私挖,不如由国家出面开设金矿,有组织地挖。如此,于国于民都有利。此时,清驻俄公使刘瑞芬得到情报,被赶回去的沙俄不甘心就此罢手,他们已大规模组织官绅集股,必欲夺得漠河金矿而后已。清廷从巩固防边、充实国库的角度出发,命热衷于开发矿业、又有开办开平煤矿和轮船招商局等企业经验的李鸿章全权负责筹办此事。李鸿章则派道员李金镛负责此事。
李金镛是江苏无锡人,年轻时经过商、参加淮军打过仗,后曾在珲春屯垦,又曾在瑷珲与沙俄打过交道,对黑龙江和沙俄的情况都比较熟悉。李金镛受到委派后,立即前往黑龙江漠河实地勘查,将样品送到外国化验。化验的结果是:1千分中尽得金871分,银71分,铅、硫磺、铁54分,其成分与美国旧金山之金相当。李金镛随即向李鸿章呈交了开办漠河金矿章程,包括招集股本、延请矿师、购置机器、开通道路、开支利润等十六条。
李鸿章拿着此章程与黑龙江将军恭镗进行了反复磋商。有了开平煤矿的办矿经验,李鸿章明白,初办之时,商人都不敢轻易投资冒险,何况是黑龙江这样偏远的地方。于是他自己先代筹商款十万两,恭镗拨库银三万两,作为金矿最初的筹办资金。同时在上海、天津、吉林设立分局招商集股,预计集资二十万两,分为两千股。由李金镛全权负责金矿事宜。
漠河金矿在李鸿章的关爱下迅速发展,矿工人数两年之内由五百多名增加到两千多名,产金量在第一年就达到一万八千余两。此时洋务兴办在国内已初具规模,矿中所用机器,不用从国外购买,均由吉林机器局制造,节省了不少资金。吉林机器局还为漠河金矿制造了两艘小轮船,以便于水上运输。
1890年10月,李金镛病逝。总办由袁大化接任后,立即着手赶制机器、扩充生产、整顿内务、扩大招商,一年之内,各方面都颇见起色,不久就有能力归还了黑龙江官款三万两和李鸿章代垫的十万两。1893年春,袁大化在观音山筹建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分厂,金矿的产量大幅度提高,利润滚滚而来。新任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见漠河金矿肥得流油,自己身为这一地区的最高长官却沾不着什么利益,大为不满,指称观音山矿的开采影响珠河等处牧场放牧,欲关掉此矿。袁大化向李鸿章求援。李鸿章命袁大化把观音山金矿每年向国家上缴的利润和它并不妨碍牧场的情况详细汇报,由自己转奏朝廷,让户部、总理衙门裁定,同时在朝中广为宣传观音山金矿不仅利润可观,而且对岸就是俄国城镇,该矿既保证了中国的财源,又防止了俄人偷挖金子,是一举两得之事云云。户部和总理衙门最终给了袁大化满意的答复,漠河金矿得以平稳发展并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扩大。1893年,投资金矿的商人每一股就可分到二十两银子的股息,从而产生了不少暴发户。
李鸿章对漠河金矿取得的成就很满意,他上奏朝廷,要求对前后两个总办、也是金矿的功臣李金镛和袁大化给予追恤和奖励。他把漠河金矿赢利以外的好处归结为:自开办以来,招回了流落到俄国的流民数千人,稳定了边疆的生产生活秩序;开矿以前,由于漠河地处边远,人口稀少,俄国人经常觊觎这块宝地,自开矿以后,从奇干河到爱珲,黑龙江沿江二千余里员工兵丁往来不绝,使得偏僻的地方骤然繁华起来,断绝了俄国的觊觎。
然而,清廷反复向漠河金矿勒索敲诈,一会儿要求捐助军饷,一会儿又要钱赈济灾民,光是报销费一项就累计达八十五万两之多。没有一个企业能够经得起这样的折腾,漠河金矿开始走向衰落。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和李鸿章一蹶不振,洋务事业也随之走入低谷。1898年之后,失去了李鸿章庇护的漠河金矿事事不顺,迅速衰败,每年的黄金产量只有几千两,这个数字连应付清廷的勒索都不够,更不要说维持自身的发展了。
1900年,垂涎已久的沙俄趁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清廷无暇北顾之机抢占了漠河金矿,直到六年后经多方交涉才勉强归还。这时的漠河金矿已遭到无法修复的重创,像折断了翅膀的鸟儿,再也无法起飞了。
在兴办新式矿业方面,李鸿章可以说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甜蜜也有苦涩。他办矿的初衷,一是为了“自强”,二是与洋人“争利”,从这一点看,李鸿章是成功的,起码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上述目的。除此之外,新式矿业的开办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为19世纪的沉闷中国带进了一股新鲜空气。但李鸿章无力改变整个中国和他自己的命运。洋务失败了,李鸿章,肩负着是非功过,也最终走下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