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初,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也曾有过报效天下之志,十三年的仕宦生活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然而终究,赋《归去来兮辞》,挂印辞官,彻底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毅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对于所谓的世事得失,怎一个潇洒了得。
回归故里后,陶渊明一直过着“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的田亩生活。初时,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简朴,却乐在其中。
后住地失火,举家迁移,生活便逐渐困难起来。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然而,其安然于得失的本色,丝毫不改,稳于心中。
陶渊明的晚年生活愈加贫困,却始终保持着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尚清时,他为自己写下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如此平淡自然的生死观,情也飘逸,意也洒脱。
陶渊明也是有欲望的人,但是他对欲望有着合理的掌控能力,这样,才使得他坚守住自己的志节,并且因为这样的高尚情操成为后世之人争相模仿的对象。
欲望在于适度,学会判断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欲望。只有拥有理性的判断,我们才能让欲望在一个合理区间成为下济宁市。不要过多执迷于欲望,因为欲望背后多数是不切实际的诱惑。
诚然,我们做不到“买田一亩,买泉一眼”的闲适,我们都是有欲望的人,但是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让它无限制地膨胀。舍弃是为了给欲望减压,是为了更好的索取加重砝码,而舍弃正是人性光辉的另一种表达。
月亮的残缺并没有影响到它的皎洁,人生的遗憾也不该遮掩住她的美丽。欲望有大小,关键是要找到适合我们的欲望膨胀区间,不要成为欲望的奴隶,要学会做欲望的主人。安然于得失,简明的心性,而我们的英明决断就会在人生中突显出来。
该取时取,该舍时舍,选择重在判断
哲人康德说:“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如此,我们何不放弃人生的束缚,换个角度观察或审视。要知道,快乐的感觉往往取决于人的心境,只有放下对他人错误的执念,才有享受美好人生的心境。
如果我们总是鸡蛋里面挑骨头,总是拿着放大镜看人,就算对方身上有再多的优点,我们也会把它看成缺点。对别人有成见,总是先给对方定性,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考虑其他问题,那么,我们就永远不可能看到这个人身上丝毫的优点。
老子说:“预先取之,必先予之。”如果你想要得到什么,就必须要放弃什么,这样,你才能够收获到更多美好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果断放下成见,留有余地,不仅可以保持与他人良好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化敌为友”,重建友情。这一点,《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就很值得学习。
一次,贾母等人猜拳行令、随意玩乐,黛玉无意中说出了几句《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艳词。这类剧本在当时是禁书,而从黛玉这样的大家闺秀口中说出,更是会被人指责为大逆不道,有伤风化。
好在许多读书不多的人没有听出来,但此事瞒得过别人,怎能瞒过宝钗?然而宝钗却没有感情用事,图一时之快,借此机会让黛玉难堪。她并没有宣之于众,给黛玉留了余地,也给自己和黛玉化干戈为玉帛提供了契机。
事后,在没人处,宝钗私下叫住黛玉,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尚未出阁的女孩儿!满嘴说的是什么?”一副严厉的下马威,让对方感到问题的严重。
黛玉只好求饶说:“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也不说了。”
宝钗见她满脸羞红,至此便适可而止,没再往下追问。
这已让黛玉感激不已了。而宝钗更加精明之处在于,她还设身处地、循循善诱地开导黛玉:“在这些地方要谨慎一些才好,以免授人以柄。”
此番真心实意的关心,结果“一席话说得黛玉垂下头来吃茶,心中暗服,只有答应一个‘是’了”。
此事之后,宝钗果然守口如瓶,没有向任何人透露半点黛玉失言之事。
这使黛玉改变了对宝钗一贯的成见,诚恳地对她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而我又是个多心的,竟没有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那样教导我……比如你说了那个,我断不会放过的;你竟毫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若不是前日看出来,今日这些话,再不对你说的。”
至此,宝钗和黛玉已达成和解。
放下成见,真正做到宽容待人,学会站在对方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对方才会愿意和你接触,才会愿意和你成为朋友。我们都不喜欢和身上有“刺儿”的人交往,因为这样的人会让我们感到不舒服,长此下去,我们也会和他们一样,身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刺儿”。
俗话说得好:“凡事留有余地,话不能说穿,势不能倚尽,福不能享透”。意思是,人活一世,为人处世要留有余地。说话不能过头,势力不能占尽,幸福不能享透。这是奉劝世人以谨自戒,以余自省。
做人留一线,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样,明媚的阳光才会洒满你的脸庞。人际交往中,果断放弃成见,我们才能看到更加清晰的未来。成见是因为我们对别人要求过高或者是主观情绪太过强烈。
世界万物大多复杂多变,任何人都不应该仅凭一家之言和一己之见,自以为是。即使在当时看来有十足的把握,也应该留有一片余地供别人思索,供自己回旋。否则的话,就会贻笑大方,更有可能会把自己逼到尴尬的境地或者绝境。
圆滑做人,不要过于死板,因为我们无法知道未来会如何变化,也许对方会走得比你快,比你好,也许对方会声名鹊起,林立于众人之上……对别人的成见,就是对自己现实无情的摧残,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就不要做绝,要学会放下成见,这样,对方才会认为我们平易近人,才会愿意和我们成为朋友。
我们经常听说“酒满茶半”的说法,茶道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宽容对待别人,我们才能在关键时刻得到别人的帮助。如果我们总是苛求,不仅身边人会感觉不到快乐,自己也会因为成见太深而不快乐。善待身边人,我们才能在自己需要帮助时,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西汉景帝时期,在吴国做官的袁盎发现他的一个婢女和自己家里的一个下人有了不正当的关系。在当时的官宦人家里,这种事是很犯忌讳的。
作为一家之长的袁盎本想下令严惩他们。但是袁盎转念一想,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本是人之常情。如果因为这件事而惩罚他们,那就无异于是亲手毁了这两个人。袁盎实在下不去手,于是就想把这件事压下去,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没想到,袁盎的那名下人在得知事情败露之后却畏罪潜逃了。袁盎马上骑着马去追赶他,对他说:“你虽然有过错,但如果我想惩罚你的话,你早就被赶出家门了,何必等到现在呢?你跟我回去吧!”
回去之后,袁盎亲自做媒,把那名婢女嫁给了这名下人,并且送了他们众多彩礼。
很多人为了这事嘲笑袁盎:“你能原谅你的下属和婢女,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但是你还促成他们成亲,这不是鼓励下人们都这么做吗?这样下去,你家里可就要乱套喽。”
袁盎解释说:“这名下人跟随我多年,他喜欢那名婢女,那是他的自由,并不是不可饶恕的罪过。现在,我促成他们的好事,等到以后我出现危险,他也自然会帮助我了。”
后来,袁盎升职,做了朝廷命官。正赶上七国之乱,吴王派兵围住了袁盎的住地,想要杀死他。就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当年他成全过的那名下人突然出现,拼死救他脱离了险地。
袁盎不计罪责宽恕了那名下人,不仅没有治他的罪,还成全了一对有情人。在这件事上,袁盎放下成见,用宽容做了一笔未来的投资。而最终,投资有了回报,那名下人在最关键的时刻救了袁盎一命。可以说,这样的“投入”和“产出”,“性价比”是非常高的。
果断放弃成见,体现的就是宽容的力量,它不仅能使他人摆脱困窘之境,解决对方的燃眉之急,还能使自己受到爱戴,收获到更大的回报。
放下成见,是广阔人生的一种开始,是人生的大手笔。放下成见,是对我们自己和身边人的一种肯定,人际交往中,率先界定对方,是非常不足取的。果断摒弃成见,让心里本来就具有的主观判断随风散去,这样,问题才能被块儿有效的解决,而人脉也将会在下一秒钟不期而至。
打破惯性思维,让创新思维为决断开路
人的一生,如果没有自己的方向,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总是低着头走路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总是跟着别人走,也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因为这样的话,就算我们走再多的路,也都是别人走过的路。
我们每个人都有惯性思维,比如,看到燕子低飞,就会想到下雨;看到超市减价,我们就认为自己赚到便宜了……其实,惯性思维出现的时候,我们就要学会理性分析,不要以为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比如,超市减价了,只是商家营销的一种手段,看似减价了,其实,商品的实际价格并没有降多少,降的只是消费者的心理价位。
跟着别人的思路走,我们只会人云亦云,只会照本宣科。我们需要的是属于自己逻辑思维,我们可以任由自己的思维变化,可以拉长,也可以收缩,这样我们才可以因势而变。
有这样两个朋友,分别是A和B,A对B说:“如果我去买一个鸟笼送给你,没有别的要求,只要求你挂在你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我敢保证,用不了多长时间,你就会买一只鸟回来。”
B非常惊讶A的逻辑:“我才不会去买鸟呢,养只鸟既要喂食还要喂水,并且还要时时照看,我才没这么多闲工夫呢!”
A听了之后,就去买了一个漂亮的鸟笼,送给了B,B按照A说的,把鸟笼挂在了家中最显眼的地方。
B的朋友、亲人,不管是谁来到B的家里,看到鸟笼之后就会问他,“你怎么只有鸟笼啊?鸟笼里的鸟呢?”“你的鸟什么时候死的?”
B就开始解释,但是朋友和亲人都不相信他的话,有的人甚至认为他有点精神失常,竟然会不养鸟,反而把鸟笼挂在家中。B感到非常无奈,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无奈之下,B只好去买了一只鸟养在了笼子里。
这就是著名的鸟笼逻辑,很多人往往会存在惯性思维,并且被这样的思维所操纵,因而在逻辑过程中就会条理不畅,不能正确有效地分析问题。很多人往往就被这种固有的条条框框的思维束缚住,遗忘了自己的本来思想,背离了自己的初衷,进而思维越来越乱,难以自持。
其实,生活工作皆是一团乱麻,关键是要找出这堆麻绳的头来,不要被惯性思维所左右,这样我们做事的时候才会条理清晰、头头是道。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很多时候,都是先在自己的心里挂上这样一只“笼子”,接着就不由自主地往里面填进一些丝毫没有用处的东西。我们总是觉得拥有的就是最好的,但是殊不知等到你遇到真正有价值东西的时候,你的心里已经被毫无价值的东西填满了。
人生的路漫长而遥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充满了坎坷。“低头走路”往往会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惯性思维。当我们忘记抬头看路的时候,往往会导致事倍功半的结果,最后只能落得费力不讨好的下场。有一个小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有一头任劳任怨的牛终于病倒了,主人很同情,也很难过。病牛在主人的细心照料下,病情有所好转。在它休息的日子里,他的主人代替它去做那些繁重的工作。病牛实在于心不忍,于是鼓足了全身的力气,拼命拉了一天的犁。
主人欢喜万分,老牛终于病好了。但是实际上病情却恶化了许多。看到主人非常高兴,老牛也非常欣慰,为了给主人分担辛苦,病牛第二天又坚持着拉了一天犁。
这次主人不但没有半点欢喜,反而有些怀疑。这个老牛病好的这么快?是不是它为了偷懒,所以装病。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主人决定让病牛继续拉犁。尽管病情又恶化了许多,但是老牛为了不让自己勤劳一生的美名毁于一旦吗?所以又坚持了一天。
老牛坚持了三天。主人欣慰地想:这家伙果然是装病!幸好我聪明,早早识破了!于是他加重了老牛的劳动量,这时老牛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为了保存仅有的体力,它不再想更多的事情了,这时只剩下一味地干活,干活。
最后到了第八天,病牛终于坚持不住了,再次倒下了!这次老牛彻底病入膏肓了!
可是他的主人却毫不同情他:“像这种东西,死了才好!”
老牛的悲哀就在于它只知道一味的苦干,而没有真正理解主人的想法,没有看清方向。有些人往往会有这种思想,以为吃得了苦就能成功,或者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其实能吃苦只是最基本的一点要求,更重要的只要有头脑,看得清方向。
成功就是在抬头和低头的交替中实现的。每一次的抬头,不仅让我们在忙碌的工作中得到暂时的休息,还可以修正前进途中的方向。每一次低头,都让我们在既定的方向上向前迈进,不断的取得更多的成功。
找对方向,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我们才能看到更加清晰的未来。太多的准备,填满了我们的大脑,但是这些东西就像条条框框一样束缚了我们的思维,如果想要有新的突破,就要率先打破这些惯性思维。当然这样做是非常难的。
有了鸟笼,我们就会习惯性地认为,鸟笼里面必然会有一只鸟;面试官有了问题,我们脑子里就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标准答案,但是现实往往恰好相反,没有准备往往是最好的准备。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有过这样一段描写:张三丰在传授张无忌太极剑法的时候,问张无忌还记得多少,张无忌说,还记得一大半;张三丰又问,张无忌说,还记得一小半;张三丰再问,张无忌回答说,全忘光了。这时,张三丰才说,好了,你可以去比试了。然后,张无忌大胜。
太拘泥于章法,只会让自己不懂得变通,按部就班,想要做到面面俱到,但是结果往往是做不到。面试中的问题多如牛毛,很难数清,更不要谈什么理清了。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正确的做法就是要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不管能否顾全到人生中各式各样的问题,我们都要从容应对,过多的准备会让我们的逻辑性思维受到影响,就会让我们丧失掉面对突发问题的应对能力。
让惯性思维随风远去吧!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会选择,学会取舍,放弃惯性思维,找到适合自己、属于自己的方向,这样,未来才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