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的成功在于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正因为这样,徐庶才能躲过重重灾难,保全自己。徐庶选择沉默,为的是坚守自己的原则,正因为这样,他才会得到古往今来人们的敬重。
沉默的力量不仅如此,它还可以用作暗示性表态。沉默在有时候是模糊语言,不置可否,但在特定的背景下,其实就是明确表态。如果对方提出一种意见或处理办法,而你却不敢苟同,但出于全面平衡关系考虑,你又不能明示反对,这时的沉默看似不偏不倚,但聪明人却可意会神通,知道自己的要求令你为难,十有八九办不成,其实沉默就是不同意、不支持。此时彼此心照不宣,也不用固执己见,伤了和气。
装聋作哑就是把自己降到底端,避免成为他人指责对象。装聋作哑是一个人在不方便接受回绝的情况下使用含糊的语言或者假装糊涂的方式回避请托人,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化解求助双方之间的尴尬,还能收到最好的为人处世的最佳效果。
生活中,我们总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其中,有许多积极的,也会有许多消极的;有符合自己意愿的,也有不符合自己意愿的;有我们赞成的,也有我们反对的;有我们乐意接受的,也有我们需要拒绝的。究竟如何处理这些事情,就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并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多数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沉默,就是装聋作哑,只有这样,不去争辩,我们才能避免灾祸殃及自身。人生总是要面临无数的选择,是沉默还是去争辩,这是一个大问题。争辩是一种非常大的冒险行为,因为我们不知道争辩之后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所以,我们选择沉默是一种理智的行为。必要时候,装聋作哑,只要我们运用得法,就完全可以让对方知难而退。
正话反说,问题才会简而化之
清代诗人袁枚《随园诗话》说得好:“作人贵直,作诗文贵曲。”“正话反说”便是“作诗文贵曲”的一种方式。何谓“正话反说”?就是本意是要表现正面的意图,如歌颂、肯定等,但言语表面的意思则恰恰相反,或否定正面,或肯定反面。说之道就在于要说出创意,不要总是按套路出牌,按套路出牌,很可能会让身边人厌烦。
想要让问题简而化之,就要顺着对方说话,挑对方喜欢听的话对对方说,就算你要说的话会让对方感到厌烦,但是你也要学会变换角度,找到让对方易接受的说话方式。说之道在于说出自己的特色来。尤其算是想要说服对方时,我们就更要讲究策略了,说之道中,正话反说是说服人的最佳方式,在进行游说时,若正面开导与说服不能使之振奋、顺从时,不妨有意识地正话反说。它重在反衬,比直接谏言显得更加幽默,更有力度。如果运用得当,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游说效果,让人回味无穷。
五代时期,后唐的开国皇帝是庄宗,名叫李存勖。他武力推翻后粱政权后,建立了后唐政权。这时候天下太平,这位好战的皇帝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非常无聊,非常寂寞。
过了一段时间,百无聊赖的李存勖终于找到了一个打发时间的办法,那就是打猎。打猎虽然没有打仗的那种沙场风气,但是骑马弯弓射箭,以及马匹纵跃后荡起的尘土,让他有了一种沙场征战的感觉,别是一番滋味。
一次,李存勖的兴致上来了,骑马打猎,一打就到了中牟县。他纵马驰骋,马匹践踏了很多百姓的庄稼,但是李存勖根本不在乎。中牟县的百姓们倒了大霉,却都是敢怒不敢言,只好找到县令。
中牟县县令为民请命,拦住了李存勖的马,想要劝阻。没想到,县令刚一开口,就被李存勖下令要将其斩首示众。随行大臣纷纷战战兢兢,没有一个人敢再来劝阻。
过了不久,有一个叫敬新磨的伶人,从李存勖后面转到马的前面,并且立即率人追回要被砍头的县令,押到李存勖面前,假装愤怒地指责县令道:“你身为一个小小的县官,难道还不知道我们的天子喜欢打猎吗?为什么要求老百姓种庄稼来交纳国家的赋税呢?为什么不让老百姓空着田地饿肚子呢?为什么不让这些土地空着来让天子打猎取乐呢?你真是罪不可赦啊!”
发泄完怒火之后,敬新磨大声请李存勖对中牟县令行刑,其他伶人也随声附和。李存勖明白了敬新磨的用意,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于是哈哈一笑便纵马回宫了,并免了中牟县令的罪责,让他回府去了。
敬新磨对庄宗李存勖的这一段谏言可谓奇特,正话反说、指东说西。本来说的是县令的罪责,实际矛头指的都是李存勖的过失。这样一来,李存勖也明白了敬新磨的苦心,非常高兴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免除了县令的刑罚。
对于身份比较重要或者显赫的人,在指责他们错误的时候,要善于变通自己的说话方式。正说不行,不妨逆道而行,从反面巧妙地指出他们的错。这样,才能让问题得以解决,达到你说话的最终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不免有一些或高傲或固执的人,他们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或批评。此时如果使用激烈的言辞单刀直入地进谏,往往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更别说接受你的意见了。而正话反说作为一种委婉的劝谏方法,虽不言明,却能起到一种影射的效果,让对方慢慢领悟,思考怎么做才是对的,然后心平气和地接受意见。在人际关系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更需要这种智慧,从而达到最佳的劝谏效果。
想要说服别人,让自己的话语变得顺耳,就应该学会借力打力。当别人正在说得逸兴遄飞之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对方观点的基础上,接着再去攻击对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对方拜倒在我们说的力量下。不要以为这种说服方式只存在于故事中,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
东汉哲学家王充是著名的无神论者,经常和有迷信思想的人发生激烈的争辩。而他正是通过自己的口才,让一个又一个顽固的人对他甘拜下风。
有一次,王充又和几个人因为“鬼魂”的话题争起来了。一个人说:“人死了,人的灵魂就变成了鬼。鬼的样子和穿戴跟人活着的时候一模一样。”说完,其他人也点头表示同意。
这时候,王充反驳道:“哦?是么?我可不相信!”
那几个人说:“你凭什么不信!有本事你说出理由!”
王充说:“照你们的理论,一个人死后,灵魂能变成鬼,难道他穿的衣服也有灵魂,也变成了鬼吗?按照你们的思维,衣服是没有精神的,不会变成鬼,如果真的看见了鬼,那它该是赤身裸体,一丝不挂才对,怎么还穿着衣服呢?并且,从古到今,不知几千年了,死去的人比现在活着的人不知多多少倍,如果人死了就变成鬼,就应该看到几百万、几千万的鬼,满屋子、满院子都是,连大街小巷都挤满了鬼。可是,有几个人见过鬼呢?那些说见过鬼的,也说只见过一两个,这样你们的说法不就自相矛盾了吗?”
王充的话,让他们不知如何回答。这时,一个人辩解道:“哪有死了都变成鬼的?只有死的时候心里有怨气、精神没散掉的,才能变成鬼。古书上不是记载过,春秋时候,吴王夫差把伍子胥放在锅里煮了,又扔到江里。伍子胥含冤而死,心里有怨气,变成了鬼,所以每年秋天掀起潮水,发泄他的愤怒!你说,这不就是很好的证明么?”
王充笑了笑,说:“可是,你们不要忘了,伍子胥的仇人是吴王夫差。吴国早就灭亡了,吴王夫差也早就死了,伍子胥还跟谁做冤家,生谁的气呢?伍子胥如果真的变成了鬼,有掀起大潮的力量,那么他在大锅里的时候,为什么不使出掀大潮的劲儿,把那一锅滚水泼在吴王夫差的身上呢?”
一下子,那几个人彻底哑口无言了。有几个人还当场赞同王充的想法,成为了无神论者。
王充能够几句话就改变一部分人的固执思维,关键就在于运用了“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办法,用他们自己的话,攻击他们自己的观点,给了论敌当头一棒,使他们瞠目结舌,不得不认同王充的观点。
摆事实,讲道理,未尝不可,关键是要先顺着对方的语气说,把自己的话先藏在心底,正话反说,不要触碰到对方的敏感点,等到对方被我们引入到自己“说”的模式时,再去按照自己套路去说服对方,这样,就变得非常容易了。
想要让自己的话语更有杀伤力,就应该把事情分析得更透彻,找到对方的矛盾点,让对方自相矛盾,这样,对方才会认可我们的观点。说之道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够随机应变,当问题出现时,能够对症下药,问题才会变得简单易解决。
想要说服别人,就要先学会说服自己。说出创意,我们要找到让对方接受的话语,然后按照对方喜欢的方式说出来,这样,对方选择接受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