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导读:2002年1月1日,经过了十余年的准备,12个欧洲国家走到了一起,他们将永远放弃本国的原有货币,使用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这是本世纪初期在国际金融领域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之一,无论是对欧洲还是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2002年年初的几天里近3亿人民将要把他们手中的原有货币替换成欧元。这次替换将涉及140亿欧元纸币和500亿欧元硬币,其运作规模空前绝后。
欧元的这次大规模更替,将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向纵深的发展,欧元的正式流通将影响着美元在各地外汇市场里的走势,不断地冲击着美元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垄断地位,并将与金融领域中的其它重要事件一起重新构造本世纪新的国际经济格局。
塞弗是德意志银行的一名普通员工,他是比利时人,刚刚和一位漂亮的德国姑娘结婚,目前定居法兰克福。塞弗的父母住在老家布鲁塞尔,塞弗几乎每周都要开车回家看望父母。
“以前我最头疼的事儿就是开车回家,在德国加好了油出发,下次加油时已经到了比利时境内……”,“哦,我不得不带着比利时法郎,除了加油之外我妻子需要在路上买点吃的……回到布鲁塞尔,你知道,买东西都需要比郎。以前我的钱包里总是装着两种货币——德国马克、还有比利时法郎”,“现在情况好多了,我们有了欧元,一切变得方便多了。每次回家我都忘记已经‘出国’了……”塞弗得意的笑着,“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那次盛大的庆祝活动,我也在欢庆的人群当中”。
1999年1月1日,德国法兰克福市中心银行区欧洲中央银行大楼前的广场上,数以万计的群众聚集在此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人们摆出一面巨型旗帜,旗帜上印有一个大大的标志“?”,一种新的货币—欧元诞生了!
经历了19个世纪的漫长等待,欧洲在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又一次实现了货币统一。
欧元诞生的背景
“如果所有欧洲国家能联合起来,他们的三、四亿居民就会通过一个共同遗产带来的成果而获得任何界限、任何边境都无法限制的繁荣昌盛、灿烂光辉和幸福的生活。欧洲大家庭或起码是欧洲大家庭中的绝大部分成员都应该弃旧从新、重新建立他们之间的联系以便使自己能在和平、安定和自由中得到发展。我们需要建立起某种类似于欧洲合众国的东西。”
——温斯顿·丘吉尔
自古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欧洲人一直梦想能有一个统一与和平的欧洲。可是事与愿违,欧罗巴一直战火不断,不仅使欧洲不少国家和民族成了世仇宿敌,而且引发了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两次世界大战。
二战结束以后,欧洲人逐渐意识到:欧洲的分裂带来了太多的灾难和不幸,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消除痛苦、治愈战乱、走向繁荣。此时美国和苏联的崛起也在提醒着欧洲人,世界的中心不再是欧洲,如果欧洲再不联合起来,将会沦为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的附庸。
正如法国史学家皮埃尔·热尔贝所说:“美国人和俄国人在易北河会师了,这意味着欧洲隐退消失了。”
马歇尔计划——战后欧洲联合的促进力量
二战后,欧洲大陆满目疮痍,欧洲列强奄奄一息,美国和苏联成为战后的两个超级大国,纷纷在欧洲划分自己的实力范围,美苏从战时的同盟国变成互相对立、敌视的对手。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富尔敦发表“铁幕”演说,成为“冷战”的前奏。4月6日,杜鲁门总统在芝加哥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上“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1947年1月,乔治·马歇尔出任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上任后便大力鼓吹杜鲁门的“扩张战略”,旨在控制欧洲,进而称霸全球。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时提出了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历数欧洲严重的经济困难,强调挽救欧洲经济的办法在于美国的援助,他宣称:“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我们的政策,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又指出“任何愿意协助完成恢复工作的国家都将得到美国的充分合作;任何图谋阻挠别国复兴的,都不能指望得到我们的援助”——这句话其实是说给依附苏联的东欧国家听的。
美国为什么要帮助欧洲(西欧)重建?是出于人道主义?还是出于美国的大国责任感?都不是!实际的情况是:1946年秋开始,美国出现生产过剩危机。一方面美国积压了大量产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欧洲背负了上百亿美元的赤字,无力购买美国货,这对美国经济构成巨大威胁。二战以后,欧洲各国的经济严重衰退,经济状况的混乱引起社会动荡,法、意、英等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这不仅使西欧的资产阶级统治者们惶恐不安,也使美国当局忌惮苏联和共产主义借此时机对欧洲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形成威胁。在这种形势下,美国一方面要摆脱自身生产过剩的危机,另一方面又要防止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大厦出现崩塌。就这样,美国以“复兴欧洲”为名,控制西欧之实的“马歇尔计划”就此诞生了。
马歇尔计划表面上包括苏联和东欧国家,但是美国的如意算盘是通过英法排挤苏联。至于东欧国家,最好是能够通过马歇尔计划从苏联的铁拳下争夺过来,使美国在欧洲与苏联的对抗中处于绝对优势;否则,就联合西欧排斥东欧国家。
接下来的一切都按照美国人的设想进行着。马歇尔计划提出后,立刻得到西欧各国特别是英法的响应,他们还遵照美国的意旨,决定邀请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前来参加讨论。这样的安排既可以避免招致像杜鲁门主义那样的公开号召意识形态战争的批评,又可以将参加与否的责任抛给苏联。若苏联参加,就经济上讲,对西欧也有好处:西欧需要东欧的粮食、煤炭和石油等基础资源,何况把苏联经济纳入整个欧洲复兴计划,更可以据此控制苏联经济。若苏联不参加,则正和美国人心意,既将苏联排挤出欧洲重建计划,又推卸了美国排挤苏联的责任。
1947年6月27日,苏联派出庞大的代表团参加在巴黎召开的协调援欧计划的英法苏三边会议。在美国的授意下,英国唱主角,法国密切配合,意在将苏联排挤出拟议中的马歇尔计划。会议中英法两国建议欧洲各国就各自的经济资源提出报告,然后拟出欧洲国家统一的经济复兴大纲。苏联代表认为,这会导致各国泄露本国的经济情报。双方各不让步,会谈破裂。7月2日,苏联退出巴黎会议,了却了美国的一桩心病。这样,欧洲复兴计划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西欧复兴计划”。
1947年7月12日,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瑞士、爱尔兰、丹麦、瑞典、挪威、葡萄牙、冰岛、希腊、土耳其等16国的代表在巴黎召开会议,决定接受马歇尔计划,建立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提出了要求美国在4年内提供援助和贷款224亿美元的总报告。苏联和东欧国家均未参加此次会议。
1948年4月3日,杜鲁门正式签署了国会通过的《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的法律形式)。根据这一法案,1948年4月至1952年6月的4年时间里,美国共向欧洲拨款131.5亿美元,其中88%的款项为赠送的性质,其余为贷款性质。128美国当然不是国际慈善家,接受这一法案并得到援助的西欧国家必须接受美国提出的一系列要求,比如受援国的经济计划将受到美国监督、撒销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等。
1948年4月,西德第一个宣布接受《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正式开始执行。
对美国来说,马歇尔计划可谓一箭三雕:既达到向西欧倾销过剩产品、摆脱自身的经济危机的目的,又稳定了西欧经济、防止社会动乱与革命的爆发,同时使受援国沦为美国的附庸和势力范围,这一切都在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计划当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执行,马歇尔计划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西欧经济渡过了困难时期,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马歇尔的欧洲复兴计划被形容为“如同抛给正在下沉的人们的救生圈”。到1950年,西欧各国生产已达到战前水平。到1952年,英、法、意工业生产分别比战前增长13%、29%和48%。西德的工业生产,到1952年增长为115%。马歇尔计划原定期限为5年,由于西欧经济恢复较快,到1951年底就提前结束了。
在马歇尔计划执行期间,西欧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前身,这是二战后欧洲各国第一次经济合作,为以后的欧洲合作提供了宝贵实践经验。为了配合马歇尔计划框架内援助资金的分配和发放,1950年又成立了欧洲支付联盟。这些欧洲合作性的组织对日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战后,美国和西欧的领导人普遍认为欧洲一体化可以长久地保持欧洲的和平与繁荣,因此他们希望通过马歇尔计划促进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就这样,马歇尔计划在无形中促进了西欧地区的自由贸易,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并未真正促进欧洲的一体化——事实上欧洲经合组织的实际活动从未有超出过经济领域。反而是欧洲煤钢共同体(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最终演变成为了欧洲联盟。
巴黎: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联合的基础和起点
“欧洲如果希望从此避免战争,实现永久和平,就只有走联合的道路。”
——让·莫内(欧共体之父)
1876年,让·莫内出生在法国科涅克市郊区的一个酒商家庭里,他自幼学习经商,先后做过酒商和银行家。两次世界大战中,莫内都为自己的祖国法国做过军需采购工作。战争的惨痛经历使莫内逐渐认识到:只有走联合的道路,欧洲才能远离战争的泥沼。从此,莫内一生致力于推进欧洲的联合。
二战爆发后不久,莫内就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将法英两国合并,组成一个政府、一个议会和一支军队。这一设想得到了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赞赏,可是由于法国迅速战败而未能付诸实施。
二战刚一结束,时任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军需与武器装备委员的莫内,就开始为欧洲联合而四处奔波。莫内认为,要让欧洲真正地联合起来,关键在于法德的和解——法德若能冰释前嫌、实现两国工业的联合,不仅可以为欧洲的稳定创造必要的政治和经济条件,而且可以促进欧洲的统一进程。
欧洲各国也不得不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必须将德国这个昔日的侵略者和敌人当成朋友。特别是与之为邻的法国一直心有余悸,由于两国历史上的恩怨,法国特别担心德国一旦恢复元气,枪口将首先指向自己。
怎样才能化解法德间的宿怨?莫内勾画了一个极富创造性的计划,把打开法德和解之门的钥匙摆在了世人的面前。
1950年4月,莫内起草了一个后来被称为“舒曼计划”(以当时法国外长舒曼的名字命名)的欧洲煤钢联营计划。该计划指出,“法国政府建议将法德两国的煤和钢的全部生产置于同一国际组织的领导之下,并使该组织向欧洲其他国家持开放态度,允许欧洲其他国家参加。该组织机构的任务是:统一各成员国煤钢生产的基本条件,并把以和平为宗旨的有效合作逐步扩展到其他各个领域。”
这份计划得到了当时的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和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支持。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发表声明,提出“欧洲煤钢联营计划”(即“舒曼计划”),表示愿意将本国经济中的煤钢部门管理权委托给某一独立与国家之外的机构成立煤钢共同市场。很快,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积极响应。此后,法、西德、意、比、荷、卢6国开始在此计划基础上进行谈判。
1951年4月18日,在美国的支持下,法、西德、意、比、荷、卢6国根据“舒曼计划”在巴黎签订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即《巴黎条约》)。条约确定共同体的基本任务是建立煤钢单一共同市场,取消有关关税限制,对生产、流通和分配过程实行干预。
1952年7月25日该条约生效,宣告了欧洲煤钢共同体(ECSC)的建立,正式成立这个超国家的权力机构。
莫内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继续游说各国决策者推进欧洲联合。在他的努力下,欧洲合众国行动委员会、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先后建立起来。莫内因此被欧共体各国授予“欧洲荣誉公民”称号,并被誉为“欧共体之父”。在莫内去世9年后的1988年,法国总统密特朗发布行政令,将莫内的骨灰迁往位于巴黎拉丁区的“先哲祠”中。从此,莫耐与卢梭、雨果等先哲永远地安息在一起。
“这是莫内的一小步,却是欧洲的一大步。”欧洲煤钢共同体把二战后的西欧联合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冷战期间,西欧在政治、军事领域不可能实现联合,煤钢共同体实现了西欧主要国家在经济领域的联合,对于西欧联合进入一个更高级的阶段——一体化阶段有着重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正如美国前驻欧共体大使巴特沃恩在1962年7月为《通向欧洲联盟的道路》一书写的序言中所言:“欧洲煤钢共同体是先驱者。它开创了主权成员国的统一先例。它提供了密切联系西德与西方的最初手段,为法德永久和解奠定了基础。它带来了作为共同市场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楷模的共同机构的新形式。毫无疑问,历史所记住的,不是欧洲煤钢共同体为煤钢工业做了些什么(当然,这可能也是有意义的),而是开辟了通向统一的欧洲目标的道路。”
欧洲煤钢共同体作为局部一体化的尝试,其成功促使各国考虑把共同市场扩大到其它部门乃至整个经济部门的必要性。欧洲煤钢共同体的经验为以后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罗马:《罗马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的标志
1957年3月25日,全罗马的教堂敲响了钟声。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6国的政府代表走进罗马市政厅,庄严地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统称为《罗马条约》)。《罗马条约》是欧洲货币一体化历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该条约于1958年1月1日正式生效,条约的生效标志着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正式成立,即正式确定建立一个共同市场的总目标。这是欧洲实现一体化的重要一步。《罗马条约》第2条中就提出要“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这为以后欧元的产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