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子”等人生训言。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然而,当我们为孩子付出了无穷无尽的爱之后,收获的可能不是他对我们的感恩而是漠不关心。
案例再现
天宇是家里的“独苗苗”,受到了全家人的特别关照。尤其是外婆,更是对他宠爱有加,不仅不舍得让他做任何事情,而且凡是他提出的要求,外婆都会满足他。
有一次,外婆答应天宇周末去游乐园玩。不巧的是,到了周末,外婆早晨起来头昏脑胀,便对天宇说:“咱们下周去游乐园玩好不好?”
天宇不高兴地说:“为什么啊?”
“外婆今天身体不舒服,咱们改天去玩吧!”
“不行,你早已经答应我了,凭什么要反悔呢?”
“外婆也不想反悔,更不想生病,但是现在也没有其他好办法,就改天再去吧。”
“我不管,反正你要履行承诺。”
无奈之下,外婆只好拖着不适的身体带天宇去游乐园玩。
感悟反思
面对生病的外婆,天宇没有表达对外婆的关心,更别提照顾外婆了,而是抱怨外婆不履行承诺,最终让外婆带病陪他去游乐园玩。看到这样的情景,相信每一位祖父母都会感到心寒。
那么,为什么孩子会变成这个样子呢?为什么我们付出了爱却收不到爱的回馈呢?事实上,孩子不是天生没有感恩心,感恩心的缺失是有一定原因的。
如今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我们总会不遗余力地对他付出关爱和呵护,认为不求回报地付出就是对孩子最无私的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接受我们的付出和关爱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那么,谁又会对一个人做了应该做的事情而生起感恩之心呢?
虽然我们为孩子的付出是不求回报的,但是这种“不求回报”的爱并非真的利于孩子的成长,我们更应该给他一颗感恩的心,让他懂得感恩他人对自己的付出。
如果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感恩一切人、事、物,他的内心一定是充满快乐和温暖的,他的人生也会获得更多幸福。因此,从孩子小时候开始,我们就要给他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从而让他成为一个有情有义、知恩图报的人。
方法引导
当孩子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自然能得到他人的喜爱,能体会到人间的真情,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并会把这份幸福传递给他人。
第一,引导孩子懂得知恩,知恩才能报恩。
在感恩教育中,知恩是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我们只有引导孩子懂得了知恩,才能引导孩子回报他人的恩德。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接受了来自各方面的恩赐:大而言之,大自然赐予的空气、阳光、雨露,祖国和社会的护佑、培养,等等;小而言之,父母、长辈的养育,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帮助,等等。
对此,我们要引导孩子去捕捉生活中受到的恩赐,比如,土地供人类种植粮食;阳光、雨露让种子萌芽、生长;蝴蝶、蜜蜂等传授花粉让植物结出果实;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并精心养育我们长大;长辈照顾、关心我们的生活;老师传授给我们知识;同学提供给我们帮助,等等。当孩子懂得了这些恩德并将这些恩德铭记于心,自然会生起感恩之心,并用实际行动去回馈他人的付出。
第二,教孩子感恩大自然的万事万物。
我们吃的任何一种食物、用的任何一样物品、穿的任何一件衣服,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是大自然的恩赐。因此,我们要教孩子感恩大自然的万事万物。
平日里,我们要带领孩子一起保护大自然,比如,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践踏花草,节约用水、用电,使用含铅量少的环保电池,使用不含磷的洗衣粉,减少使用大自然不能“消化吸收”的物品(如不可降解的塑料袋等),等等。另外,我们也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保护大自然的实践活动。
第三,利用各种节日作为载体,培养孩子的感恩心。
从古至今,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教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如今,还有一些从西方流行来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这些节日的各种活动之中,以此来培养孩子的感恩心。
每当过节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先给孩子讲一讲这个节日蕴含的意义,然后引导孩子用实际行动表达对与节日有关的人的感恩之情。通过这些节日,我们可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播种下感恩的种子,并不断强化他的感恩意识,从而引导他回报他人的恩德。
第四,多给孩子提供劳动的机会。
俗话说:“习劳知感恩。”孩子只有亲身经历了劳动的过程,才能体会到他人的辛勤付出,进而懂得感恩他人。
因此,我们要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饭前端碗端菜、饭后洗碗,倒垃圾,扫地,拖地,洗衣服,等等。另外,我们还要引导孩子在集体中多干活,不怕吃苦。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也会懂得用实际行动去感恩他人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