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家维克多 雨果(Victor Hugo)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创作与人生
雨果1802年2月26日生于法国东部紧邻瑞士的贝桑松省,他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儿时的雨果随父在西班牙驻军,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他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时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时出版了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得路易十八赏赐,之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之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以及具有鲜明特色和思想性的小说。由于雨果思想活跃,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倾向,并同情刚刚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因此他的作品在俄国遭到沙皇的禁止。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他以离奇的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的品德,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小说《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国国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真实历史,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小说中的反叛者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卡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克罗德和贵族军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小说浪漫主义色彩浓烈,是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
《巴黎圣母院》梗概
外貌丑陋的卡西莫多被巴黎圣母院的神父克罗德收养,做敲钟人。道貌岸然的克罗德神父遇见美丽的吉普赛少女爱斯美拉达后,被其美色所诱而神魂颠倒,他指使卡西莫多强行掳走爱斯美拉达。途中被骑兵上尉队长弗比思所救,爱斯美拉达因而爱上了弗比思。
弗比思原本已有未婚妻,但他却垂涎于爱斯美拉达的美色,骗取了她的芳心。就在弗比思和爱斯美拉达在旅馆幽会时,被一个神秘的黑衣人刺伤。由于黑衣人没有被找到,旅馆老板的供词又对爱斯美拉达非常不利,在法庭上,爱斯美拉达受刑后被迫招供,承认是她想杀害弗比思。爱斯美拉达因此被判绞刑。其实那个隐藏在黑暗角落里的黑衣人是巴黎圣母院的神父克罗德。他看到爱斯美拉达和弗比思约会时无法控制自己的嫉妒,所以刺伤了他。
在爱斯美拉达被送往绞刑架的路上,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将她救下并带入圣母院避难。卡西莫多虽然面貌丑陋,但他心地善良,他真心地爱着爱斯美拉达。在圣母院中,卡西莫多就是爱斯美拉达的守护神。乞丐群众为救爱斯美拉达而冲入教堂,误与卡西莫多大战,爱斯美拉达被由克罗德带领的军队冲入圣母院所杀。最后卡西莫多愤然将克罗德从教堂顶楼摔落地下,抚着爱斯美拉达的尸体殉情。
雨果的美丑对照手法
在19世纪群星灿烂的法国文坛,维克多 雨果可以说是最的一颗明星。他是伟大的诗人,声名卓著的剧作家、小说家,又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手和领袖。其作品《巴黎圣母院》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雨果把善恶美丑做了鲜明的对比。但这种对照却不是按传统的方式绝对的区分,而是让他们互相交错:外表美好的,其内心未必善良;外表丑陋的,其内心未必不善。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是源于现实生活的部分,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小说中这种推向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使作品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