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Stendhal)是19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在并不长的一生中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包括数部长篇小说,数十个短篇小说,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
创作与人生
司汤达本名亨利 贝尔,1783年1月23日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市。父亲是一名律师,但却拥护王权与教会,头脑里充满了贵族观念。司汤达的家庭教师是一个神甫,他对幼小的亨利进行严格的贵族式教育,禁止他与一般的儿童玩耍。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外祖父。他母亲属于意大利血统,生性活泼,思想自由开放,能够用意大利文阅读但丁等人的作品。但她在司汤达7岁时便去世了。司汤达的外祖父是一名医生,拥有开明的思想和随和的性格,是卢梭和伏尔泰的信徒,拥护共和派。司汤达少年时期经常住在外祖父家,在那里阅读了大量的大师级作品。
司汤达的童年,是在法国大革命的疾风暴雨中度过的。1796年至1799年,他在格勒诺布尔的中心学校上学,这是一所按照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潮和教育思想建立的新型学校。司汤达在这所学校里系统地学习了新思想、新知识,对法国文学和唯物主义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17年,司汤达开始发表作品,他在意大利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意大利绘画史》。不久,他首次用司汤达这个笔名,发表了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从1823年到1825年,他陆续发表了后来收在文论集《拉辛和莎士比亚》中的文章。此后,他开始写小说创作,两年后发表了《阿尔芒斯》。1829年他发表了著名短篇《瓦尼娜 瓦尼尼》,并开始创作《红与黑》,1930年作品完成。这本书的出版并未改变他的生活,从1832年开始他的生活陷入困顿,在随后的十年时间里他潦倒不堪,疾病缠身。十年的贫困生活彻底毁坏了他的身体,也几乎毁掉了他的精神。1842年3月23日他终于得到解脱,离开了这个残酷的世界。当时他手头还有好几部未完成的作品。他去世后,墓志铭上写着一段话:活过、爱过、写过。
《红与黑》梗概
于连是木匠索黑尔的儿子,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从小就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与奋斗跻身上流社会,飞黄腾达。
维立叶尔城位于法国与瑞士接壤处的山地,美丽的杜伯河绕城而过,河岸上矗立着许多锯木厂。市长德瑞出身贵族,胸前挂满勋章,但却非常虚伪。他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价,决定用一个有才华的人担任自己的家庭教师。于是,精通拉丁文的于连被选中了。
进入市长家后,于连秀美的外貌引起了女主人瑞那夫人的注意,这个从小在修道院长大的女人爱上了能够将《圣经》倒背如流的于连。同时,市长家的女仆爱丽沙也爱上了于连,她继承了一笔遗产,希望得到于连的爱情,摆脱现在的命运,但是却遭到于连的拒绝。此事被瑞那夫人知道后,她更加喜欢上了这个小伙子。
夏天来临,市长一家搬到凡尼镇乡下花园别墅居住,晚上乘凉的时候,全家聚在一株菩提树下,于连无意间触到了瑞那夫人的手,她一下子缩回去了,于连以为瑞那夫人看不起他,便决心必须握住这只手。第二天晚上他果然做了,瑞那夫人的手被他偷偷地紧握着,满足了他的自尊心。瑞那夫人被爱情与道德折腾得一夜未合眼。她决定用冷淡的态度去对待于连。可是当于连不在家时,她又忍不住对他的思念。而于连也变得更大胆,他在心里暗想:“我应该再进一步,务必要在这个女人身上达到目的才好。如果我以后发了财,有人耻笑我当家庭教师低贱,我就让大家了解,是爱情使我接受这位置的。”
不久皇帝驾临维立叶尔城,通过瑞那夫人的关系,于连成为了皇帝仪仗队的队员,并因此认识了皇帝的宠臣木尔侯爵。同时,爱丽莎把于连和瑞那夫人的关系告诉了神父。由此传得沸沸扬扬。但是市长害怕离婚会丧失一笔财产,因此并未予以追究。
于连追随皇帝到达巴黎,并成为木尔侯爵的私人秘书。在贵族社会的熏陶下,他很快学会了上流社会的交际艺术。为了能够进入上流社会,他决定追求木尔侯爵的女儿玛特儿。玛特儿知道于连出身低微,但她怀着一种“我敢于恋爱一个社会地位离我那样遥远的人,已算是伟大和勇敢了”的浪漫感情,因此,她在花园里主动挽着于连的胳膊,还主动给他写信宣布爱情。为了考验于连的胆量,她要于连在明亮的月光下用梯子爬到她的房间去。于连照样做了,当晚她就委身于他。
随着时间的推移,于连发现自己并没有彻底征服玛特儿,但是他却得到木尔侯爵的赏识,并让他参加了保王党的秘密会议。会议结束后,侯爵派遣他向国外送情报,在境外他认识了情场老手柯哈莎夫王子,他是俄国皇帝的儿子。王子告诉了他欺骗女人的秘诀,教他去追求别的女人,这样玛特儿就会嫉妒起来,他就能够彻底得到玛特儿的心。
回到巴黎后,于连给元帅夫人写情书,并得到回信。玛特儿获悉后非常嫉妒,跪倒在于连的脚下,希望他能够原谅自己从前的骄傲和无礼,于连为此狂喜不已。不久,玛特儿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写信告诉父亲,要求成全他们的婚事。侯爵在爱女坚持下,先是给了他们一份田产,准备让他们结婚后搬到田庄去住。随后,又给于连寄去一张骠骑兵中尉的委任状,授予贵族称号。
于连在骠骑兵驻地穿上军官制服,陶醉在个人的快乐中,他野心勃勃地为自己制订了在30岁当上司令的目标。这时,他突然收到了玛特儿寄来的急信。信中说:一切都完了。于连急忙回去,原来瑞那夫人给木尔侯爵写信揭露了他们原先的关系。恼羞成怒的于连立即跳上去维立叶尔的马车,在教堂开枪射杀瑞那夫人,由此被拘捕。
入狱后,他对自己的行为悔恨,野心全部破灭。不过,他在监狱并未受到虐待,原来瑞那夫人中枪后并没有死。稍愈后,她买通狱吏,要他们不要虐待于连。于连知道后痛哭流涕。玛特儿也从巴黎赶来探监,为营救于连四处奔走。
因为于连犯杀人罪,因此法庭对他予以公审,在审判台上于连进行了演说,他说:“我决不是被我的同阶级的人审判,我在陪审官的席上,没有看见一个富有的农民,而只是些令人气愤的资产阶级的人。”结果法庭宣布于连犯了蓄谋杀人罪,判处死刑。瑞那夫人不顾一切前去探监。她告诉于连,那封信是他忏悔的神父逼迫她写的,于连表示宽恕瑞那夫人,他放弃了上诉,也拒绝做临终祷告,以示对封建贵族阶级专制的抗议。
在一个晴和的日子里,于连走上了断头台。玛特儿买下了他的头颅,亲自埋葬了。至于瑞那夫人,在于连死后的第三天也离开了这个世界。
司汤达的写作手法
《红与黑》的故事取材于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闻》所登载的一个死刑案件。在拿破仑帝国时代,红与黑代表着“军队”与“教会”,是有野心的法国青年发展的两个管道(一说是轮盘上的红色与黑色)。
《红与黑》是在典型环境塑造典型性格,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是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作品,司汤达也因此被评论家称为“现代小说之父”。他在《红与黑》中表现了卓越的心理描写天赋,他常能运用三言两语就把人物行动、周围环境交代过去,而对其内心的活动则洋洋洒洒,不惜笔墨,爱情心理描写更是丝丝入扣,动人心弦。作者在于连得知瑞那夫人写揭发信到枪杀她这段情节上仅用了三页,而与玛特儿的爱情却花了上百页的篇幅细致描写。瑞那夫人堕入情网时的那种喜悦、痛苦、悔而又不甘放弃幸福的复杂心理的展现,令人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