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奥纳多 达 芬奇(Leonardo Da Vinci)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
艺术与人生
达 芬奇1452年4月5日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安奇亚诺村,他的父亲皮耶罗是佛罗伦萨的公证人,拥有较为宽裕的家庭。少年达 芬奇在祖父的田庄里度过。他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兴趣广泛。很早就学会弹七弦琴和吹奏长笛。除了唱歌,他还绽露出绘画方面的天分,常为邻里们作画,被称为“绘画神童”。
14岁的时候,父亲皮耶罗将小芬奇送往佛罗伦萨,师从著名的画家韦罗基奥,开始系统地学习造型艺术。当时,皮耶罗受一位农民的委托,要给一个盾牌画一个比较恐怖的表面。他便将这任务交给了儿子小芬奇。小芬奇参照了很多昆虫的头部,再加上自己的想象,画了一个妖怪美杜莎的头。据说雅典娜女神砍下了这个妖怪的头,并装饰在了自己的盾牌上。小芬奇完成作品后,请父亲来到他的房间。他用窗帘把窗子遮住一半,使光线恰好落在妖怪的面部。皮耶罗走进房间,猛然看到一个面目狰狞的妖怪,吓得大叫起来。小芬奇告诉父亲,这就是他的画。由此可见,达 芬奇很小就是个与众不同的天才儿童。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著名的艺术城市,集中了大批的艺术家,达 芬奇在这里结识了一大批知名的艺术家、科学家和人文主义者,并受到人文主义的熏陶,最终成为一代宗师。他和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被称为“文艺复兴三杰”,其中以他的成就最高。在艺术创作方面,他解决了造型艺术三个领域的三个重大难题,这三个难题涉及建筑、雕刻、绘画三个不同的领域。这三个难题是:纪念性中央圆顶建筑物的设计和理想城市的规划问题,15世纪以来雕刻家深感棘手的骑马纪念碑雕像的问题,绘画中两个重要领域——纪念性壁画和祭坛画的问题。
达 芬奇一生的最大成就在绘画方面,其最著名的三幅作品《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安吉利之战》被称为“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在这三幅作品中,以肖像画《蒙娜丽莎》最为出名,堪称世界级的艺术佳作。
晚年时达 芬奇受到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邀请,被安置在皇家所属的克鲁克斯庄园,以便不时向他请教问题。1519年4月23日,旷世奇才达 芬奇去世了。
除了绘画,达 芬奇还是一个科学奇才。他在天文、物理、医学、建筑、军事、水利、地质等多个领域都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留下来的图纸和手稿证实了这一切。以物理学为例,他尤其痴迷于机械物理,设计了簧轮枪、子母弹、三管大炮、坦克车、浮动雪鞋、潜水艇、双层船壳战舰、滑翔机、扑翼飞机、直升机、机器人,甚至还有汽车。在这些发明中,他广泛使用了拉动装置、发条传动装置、滚珠装置、反向螺旋、差动螺旋、风速计和陀螺仪。以机器人为例,他用木头、皮革和金属制作了机器人的外壳,并为这一发明设计了动力装置。他通过两个机械杆的齿轮与胸部的一个圆盘齿轮咬合,机器人的胳膊就可以挥舞,可以坐或者站立。更绝的是,再通过一个传动杆与头部相连,头部就可以转动甚至开合下颌。而一旦配备了自动鼓装置后,这个机器人甚至还可以发出声音。可以说,这是现代机器人的雏形。这不能不使人惊叹达 芬奇的才能。
《蒙娜丽莎》及创作历程
达 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中的模特是谁呢?她那迷人的微笑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故事?根据瓦萨里的记载,可以确定,画中人为佛罗伦萨银行家弗朗斯柯 捷列 佐贡多的妻子。她名叫丽莎,达 芬奇为其作画的时候,银行家夫人24岁,正是人生的黄金年华,浑身充满了青春的气息。
银行家佐贡多以丰厚的酬金请达 芬奇为夫人作画,当夫人出现在画家面前时,她身着华贵的连衣裙,梳着时髦的发式,一绺绺卷发散在双肩,身体显得丰满,眉毛齐整,两颊绯红,颈项和手臂佩带着名贵珠宝,全身充溢着唯美但奢靡的贵族气息。在弯弯的双眉下面,明亮的眼睛闪闪发光。当她用目光注视着这位鼎鼎大名的画家时,一颗能容无限智慧的苏格拉底式的脑袋映入眼帘,面孔下面布满银白色的胡须,看上去像是暂留人间的神,这与她终日见到的粗俗商人大不相同。一瞬间发自内心的微笑,使她的脸显出夺人的光彩,令人神往,腼腆、调皮,似乎失去的青春又回来了。模特灵魂深处的奥秘,被观察敏锐的画家一下子抓住了。达 芬奇抓住这一瞬间的微笑,请求立即作画。
为了维持丽莎的微笑,达 芬奇为她讲了精彩而愉快的故事,还请了小丑、琴师、街头艺人为夫人表演,借以唤醒这位贵妇被无聊生活所消磨的心灵。丽莎勾起了达 芬奇对母亲的回忆。画家向这位贵妇倾诉了自己的身世,他的母亲在24岁就死了,他的声音里充满怜悯和悲痛。丽莎说,“我也是24岁,我使你想起了她”,丽莎成了母性的神秘化身。因此,达 芬奇在画丽莎时,是用真诚而纯洁的情感去描绘的,他用对母亲和情人的双重情感来尽情描绘这幅作品。把她作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作为人类世界的欢乐和光明来描绘。《蒙娜丽莎》从而成为文艺复兴以来最杰出的作品而载入史册。
名画轶事
达 芬奇创作出《蒙娜丽莎》后,这件作品一直为其本人所拥有。画家去世后,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以重金购得此画,从而成为法国皇室的收藏品。此画后来又相继被法兰西帝国的皇帝拿破仑、法国国王路易十三所收藏,最终珍藏在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1951年《蒙娜丽莎》到西班牙展出,西班牙元首佛朗哥亲临机场捧画,20万马德里市民化装成堂 吉诃德载歌载舞,夹道欢迎。1954年准备赴英国展出,丘吉尔首相派6架飞机300名礼仪小姐专程将《蒙娜丽莎》从巴黎接往伦敦。法国方面破例允许丘吉尔首相用手指抚摸3次,但规定手指必须反复洗刷和严格消毒。
1963年6月《蒙娜丽莎》在美国华盛顿展出,保安人员有4万余众,每个参观者要经过6道哨卡,接受各种仪器的检查。1974年5月《蒙娜丽莎》在日本东京展出,每个参观者只准在画前站9秒钟。
根据统计,每年前去卢浮宫瞻仰这幅画的人达700万左右,另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截至1991年底,全世界已先后有200多部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问世,其他各种出版物则汗牛充栋,数不胜数。
《蒙娜丽莎》收藏之谜
一般认为,达 芬奇的《蒙娜丽莎》收藏于巴黎的卢浮宫。但在收藏界却有一种说法,称挂在卢浮宫的不是《蒙娜丽莎》,真正的《蒙娜丽莎》是在伦敦一所公寓的墙上。
几百年以来,不少收藏家各自声称他们藏有真正的《蒙娜丽莎》,数量居然达60幅之多。更有趣的是,美国缅因州伯特兰美术馆在1984年收到一幅《不微笑的蒙娜丽莎》,经测定,此画确实是当年达 芬奇的手笔,画中的人物除了不微笑以外,其余都酷似蒙娜丽莎本人。专家由此推测,这幅《不微笑的蒙娜丽莎》可能是作者同时画的一幅底稿。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目前卢浮宫内收藏的《蒙娜丽莎》是一幅品,其依据在于1911年发生的那起盗窃案。在那起盗窃案中,《蒙娜丽莎》失窃。两年后,它出现在意大利,但是画面上蒙娜丽莎身后两旁的廊柱已经被切掉了。几年后,《蒙娜丽莎》被归还卢浮宫。但许多专家都认为,这次失而复得只是一场烟幕,真正的《蒙娜丽莎》已经被一位富有的收藏家重金收购,挂在卢浮宫内的只是一件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