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内斯特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是美国小说家,以明快简练的笔法著称。1926年发表《太阳照样升起》,作品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他1952年出版的作品《老人与海》为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使之成为世界知名的“硬汉”。
创作与人生
海明威生于1899年,母亲优雅娴淑。曾亲自教他练习拉大提琴;他的父亲开明爽朗,教他钓鱼和射击。他度过了较为宽松的童年,他充满热情,喜好竞争,尤其在体育运动方面非常突出,游泳、足球、射击、拳击都有不俗的成绩。另外他热衷于文学,编辑学校报纸《吊架》,还给文学杂志《书板》投稿,另外写短篇小说,颇具日后成名的风格。但是他也在多才多艺中透露出强烈的孤独色彩,也许这就是天才的底色。
中学毕业后,美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明威面临着上大学或者去当兵两条路,但因为视力不佳,因此未能当兵。1917年10月,他进入堪萨斯市的《星报》当见习记者,这段当记者的生涯确立了他使用简短语言的写作方式。不过,他最期望的仍然是参加战争,而不是当记者。几个月后,他就前往战场,在意大利当红十字会车队的司机。一个星期后,一颗敌军的迫击炮炮弹落在了他身旁,一个士兵当场炸死,海明威身上中了两百多片碎弹片,其中左膝盖被敌军的机枪打碎,后来医生给他换了一个金属内核的膝盖。这次受伤导致他在医院住了三个月,动了十几次手术。当时离他19岁生日还差两个星期。
海明威带着英雄的光环回到美国,再次开始记者生涯。初期为多伦多《每日星报》和《星报周刊》写特写。后来在芝加哥《合作福利》做编辑,并在这里认识了文学界的重要人物舍伍德 安徒森。在这里他还认识了红发美女哈德莱 理查孙,并很快坠入爱河。1921年9月,海明威与哈德莱结婚,在家里的乡间别墅度蜜月,度过了一段轻松的生活。
此后,海明威成为《星报》驻欧洲的记者,兼写关于日内瓦与洛桑国际会议的报道,包括希土战争的电讯,另外还写瑞士滑雪、西班牙斗牛和德国战后的一些散文性质的作品,这种写作锻炼出了他后来浓缩、紧凑、有力的风格。1922年以后是海明威最困难的日子,尤其是他的妻子哈德莱怀孕以后,夫妇二人几乎没有钱。他们只好回到多伦多,但是两年后他们重新回到了巴黎。此时的海明威并未摆脱生活的困境,他要养家干活,而且常常吃不饱肚子,但他仍然坚持写作。
1926年,海明威的作品《太阳照样升起》被出版商看中,作品面世后销路不错,从而为他赢得了大名。1929年他又出版了《永别了,武器》,获得读者的广泛好评。由于海明威作品风格独到,因此被读者们送了一个外号“老爹”,就连著名摄影记者帕卡也这样称呼他,他也戏称帕卡为“儿子”。
此后海明威的生活在冒险和写作之间游离,他经济生活宽裕,婚姻美满,到处冒险。有时候在怀俄明和蒙大拿猎麋子,有时候去非洲猎狮子,他还为自己定制了一艘名叫“皮拉尔”的游艇,开着这条船到基维斯岛和别米尼岛外捕鱼。1933年海明威创作出《胜者无所得》小说集,包含十四个短篇小说。三年后创作出他经典的短篇之一——《乞力马扎罗的雪》,这篇作品渗透着海明威内心深沉的孤独感和硬汉的无奈。
二战爆发后,海明威积极参与战斗,但是并未获得美国政府的认可。因此他自己掏钱组建所谓的“情报组织”,展开情报的搜集工作。并在战争期间创作出了著名作品《丧钟为谁而鸣》,此后一段时间他的创作一度陷入低谷,比如写出了《过河入林》这篇败笔。接下来的日子,他继续自己的冒险生活。1953年,他和妻子一起去非洲狩猎,飞机失事,肝部与腰部震裂,险些丧命。第二次旅行,飞机再一起发生灾难,他的头部受到剧烈撞击,发生严重的脑震荡。不过在这期间他完成了《老人与海》和《午后之死》,尤其是《老人与海》为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使他踏上了成功的巅峰。
1960年之后,海明威的身体每况愈下,早年一系列的经历给他留下了一身伤痛,这个曾经的硬汉几乎被病魔击倒。1961年7月的一个早晨,他把一支镶银猎枪的枪口塞进了自己口中,饮弹自尽。
《老人与海》梗概
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起初,有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过了40天还没有钓到鱼,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条船上去了,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跟着老人不会交好运。第85天,老人一清早就把船划出很远,他出乎意料地钓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老人和这条鱼周旋了两天,终于叉中了它。但受伤的鱼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踪,引来无数鲨鱼的争抢,老人奋力与鲨鱼搏斗,但回到海港时,马林鱼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尽地一头栽倒在陆地上。孩子来看老人,他认为老人没有被打败。那天下午,老人在茅棚中睡着了,梦中他见到了狮子。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桑提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海明威的生活思想。这本书成为海明威最畅销的作品,据说该书仅48小时就售出530万册。从而使他获得1952年普利策奖,1954年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修稿
海明威写作崇尚简洁,他说:“每一句话和每一段落,都要尽量写得简洁。”这是海明威写作的信条之一,这使得他的作品改编成电影的数量比其他任何一位获奖者都多。
海明威写作态度极其严肃,十分重视作品的修改。他每天开始写作时,先把前一天写的读一遍,写到哪里就改到哪里。全书写完后又从头到尾改一遍;草稿请人家打字誊清后再改一遍,最后清样出来还要改一遍。他认为这样三次大修改是写好一本书的必要条件。他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初稿写了6个月,修改又花了5个月,清样出来后还在改,最后一页一共改了39次才满意。《丧钟为谁而鸣》的创作花了17个月,脱稿后天天都在修改,清样出来后,他连续修改了96个小时没有离开房间。他主张“去掉废话”,把一切华而不实的词句删去,最终取得了成功。
§§美术雕塑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