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知恩图报,不仅是人的良知,也是人们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培养一个优秀的男孩,就要教会他感恩。
知恩图报不是空口说白话,也绝不是虚情假意的小恩小惠,更不是为了贪图利益,而是发自内心的。真心回报他人,尽己所能帮助他人,这才是知恩图报的本质。只有人人做到知恩图报,社会才会更加美好,文明才有可能进步。与此同时,男孩们也能体会到,给予将比接受更快乐。
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地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不懂得感恩,就失去了爱父母的感情基础。
有感恩之心的人是善良的人,是知恩图报的人,是富有责任心的人。“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感恩之心是中华文化的传统之心,也是现代人应有之心。
家长要时常拥有感恩之情,时刻有报恩之心,因为这也是家长应该教给孩子的,因为心存报恩之心,就会把成就归功于大家,失误归于自己;就会在他人有困难的时候,甘愿不计利益提供帮助;就会对别人、对环境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
一个不懂得感恩的孩子,是不会感激和怀念那些有恩于他却不言回报的人;也不会意识到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自己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更不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不会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缺乏感恩之心的人,心中没有爱,在他的心中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亲人,也就分享不到别人的快乐,也分担不了别人的痛苦。缺乏感恩之心的人,注定是孤独的,当然也不会有成功的事业。
所以,家长应该要从小培养男孩的感恩意识。
1.让男孩首先要感恩父母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祥的母亲在孩子即将远行的时候,忍着内心的悲伤,一针一线为其缝制衣服,生怕他受冻着凉,一方面又挂念孩子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来相聚,母亲这份慈爱与关切,真不是孩子微小的心意所能报答的。
这首游子吟是借游子的感恩之心,来表达母爱的伟大。母亲关爱子女,呵护子女,完全出白天性,毫无保留、毫无怨言。就像游子吟里的慈母,把自己的爱心与期盼,完全溶入一针一线里,让人读了好似一股暖流通过心底。其实,家长只要让孩子体会出这番意境,把感恩的心付诸行动,就不枉费诗人的一番苦心了。
2.从小事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应该注意从日常小事抓起。要让孩子明白感恩并不是指长大了给父母买大房子、买好车、让父母出国旅游等等,而是在不经意的小事中处处体现孩子的感恩之心。
比如孩子在家应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哪怕是吃饭时摆筷子、吃完饭收拾一下饭碗、给我们倒杯水等;我们下班后,孩子要主动问候,要接过我们手里的东西;当我们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我们休息一下;当我们外出时,要让孩子记得提醒我们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孩子在外上学时,要让孩子记得常回家看看,或者多往家里打打电话,汇报一下学习情况和与老师、同学相处的细节情况等。
孩子正是在这样的细节中懂得了感恩,也知道了感恩可以从小事做起。
提醒家长要注意两点:一是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学习情况,对孩子的劳动进行合理分配、具体指导、耐心训练和热情鼓励,因为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养成做家务的好习惯,当然也更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尊重父母的观念;二是在这样的生活细节中,如果家长能先起个带头作用,做一番表率的话,这种表率的力量,就会渗入到孩子的心田。
3.让孩子感激身边人
感恩并不仅要让孩子懂得珍惜父母之恩,还要让孩子懂得并珍惜他人之恩、自然之恩、社会之恩、祖国之恩。要让孩子从能感恩亲人、老师、同学的小事做起,把谢意送给他人,并逐步学会把这份真情、感动传送给社会上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例如,在学校主动帮助学习不太好的同学复习功课;当有同学不小心掉东西时,要及时捡起并交还给同学;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贡献自己的一份爱心,一片真情;有好心情要与大家一起分享,彼此共同培养感恩之心。
4.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孩子,注定不会有感恩的心。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首先应由做父母的言传身教,不能什么事都越俎代庖替孩子做,如果我们不对孩子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就很容易使孩子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
要想在培养孩子责任感、感恩心方面取得成功,关键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和引导。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在18岁之前就基本形成。要让孩子“明事理,知道德”,那么在他们懂事之初就得言传身教,如果等他们进入大学或成年后再“补课”的话,那时孩子的坏脾性、道德修养低下等毛病已成形,即使再进行教育,恐怕也收效甚微。所以,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