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上午,革命党人控制了重庆城,派出各种力量,维护秩序,同时召集全城官、绅、商、学各界代表300余人在朝天观开会,宣布“重庆独立”,川东道员朱有基弃印逃走。下午5时,重庆起义军领袖夏之时高举“中华民国”“复汉灭满”的大旗,率队游街。当天,重庆革命党人通电全国,宣布重庆独立。
11月23日,重庆蜀军政府正式成立,标志着清政府在重庆统治的覆灭。重庆的回族驻军对清政府欺压回族的行径早已深恶痛绝,于是积极响应起义,为重庆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八、云南起义中回族人为革命冲锋陷阵
1905年,中国同盟会会员中的云南留日学生成立了云南支部,支部中有不少回族会员。武昌起义成功后,云南革命派积极响应,发动起义,其中同盟会回族会员更是冲锋陷阵。
(一)回族商人罗汉彩积极参与腾越起义
1911年10月27日,革命党人在云南腾越地区(即今云南省腾冲县)树起义旗,向清朝宣战。腾冲回、汉、傣等各族同胞,在革命党人张文光、刀安仁的率领下,与新军士兵一起击毙反动军官76标3营管带张桐相,打死了反对起义的云南巡防第4营管带康福祥,逼迫清军腾越总兵张家钰吞金自杀,打响了云南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起义宣告成功后,起义军以“九星旗”为旗帜,成立了云南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以张文光为都督的滇西军政府,并将起义军扩编为20余营,先后开赴滇西各县,策动多起起义。
腾越起义,同盟会会员、回族巨商罗汉彩参与其中,他的表现尤为突出。
罗汉彩,字云五,云南省水平县曲硐乡回族。在泰国和新加坡一带经商,颇有声望。多年前,在南洋经商时,就与孙中山接触,深受反清爱国思想浸染,参加了同盟会,并将大批资金捐为革命活动经费。后来,他与黄兴联系,准备在中缅边境麻栗坝发动武装起义,起义队伍行至中途,遭到英国殖民政府干涉,枪支被英人没收,义军被迫遣散,罗汉彩也被英殖民政府通缉。
1908年,罗汉彩参加了由孙中山筹划、黄兴指挥的云南河口起义,原计划夺取河口,进军蒙自,进而夺取昆明,占领全滇。4月30日,起义军夺取了河口。5月7日黄兴督战,由于粮食缺乏,将士不听号令,清军云集,苦战到月底,起义宣告失败。
罗汉彩又转赴滇西,参加腾越起义。张文光在起义中组织了滇西独立军,在水平曲硐,由于受罗汉彩的影响,千余回族青年加入了独立军的先遣队和敢死队。
曲硐清真寺教长马启华的长子马采廷参加并引导先遣队和敢死队至蒙化城(今巍山)大小围埂,又有大批回族青年参加进来并进攻蒙化城。这时李根源(腾冲人,同盟会会员)偕王廷治(昆明回族)赴大理督办滇西军务,对踊跃参加革命军的回族青年给予鼓励。
黄兴赠给罗汉彩对联一副,以表彰他对革命的功勋。对联为:
适迢罗,辅中山,捐资备械,推翻帝制申大义
镇淘沙,防西陲,筹粮建军,拥护民主著奇勋
落款是:云五兄正之,克强黄兴。
在之后的护国战争中,罗汉彩曾出任护国军的统带,随蔡锷部出征四川,战功卓著。后来,由于厌倦勾心斗角的政治漩涡,遂告老还乡,创办水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1947年该校曾为罗汉彩立碑,以铭记他为家乡兴办教育之美德。
(二)“重九起义”中的云南回族
和西安的光复一样,云南昆明的“重九起义”也是一场战斗激烈、代价惨重的起义。
1911年10月中下旬,昆明同盟会会员举行秘密集会,讨论布置起义事宜,推举新军协统(旅长)蔡锷为起义军总司令,决定于10月31日凌晨3时发动起义。
1911年10月30日晚8时,昆明城内夜色沉沉,此时的蔡锷正在巫家坝与74标革命党人召集主要军官商议,部署起义行动任务。忽然有亲兵报告说“城内起火”!不一会儿,蔡锷又听到城内响起枪声。
原来,驻守在昆明北教场的士兵抬子弹为起义作准备时,被反动军官发现,发生争执,群情激愤的起义士兵当场击毙了几名反动军官,“重九起义”的第一枪由此打响。
起义被迫提前发动,蔡锷、罗佩金、唐继尧等人闻讯,立即召集74标官兵,宣布革命宗旨和作战方略,整队出发,由东南方向攻城;李根源率领新军73标中的起义官兵从北门攻城。激战至31日下午,起义军完全占领昆明,起义获得成功。
随后,云南成立了以蔡锷为都督的军政府,李根源为军政部总长,唐继尧为次长,谢汝翼、刘祖武、顾品珍、沈汪度、张开儒等讲武堂主要教官分别担任了军政府中的重要职务。军政府聘请马观政(字敏斋,昆明人,回族)为军政府谘议官,聘请马殿选(字俊卿,宜良人,回族)为军务部参议官,聘请保廷梁为法制局参事。
因10月30日是农历九月初九,故这次起义又被称为“重九起义”。轰轰烈烈的“重九起义”中,昆明回族将领马聪及同盟会回族会员陆锦先、孙永安、王廷治等人都一马当先,为革命浴血奋战。
回族人马聪与唐继尧受命围攻督署,率领回汉各族士兵参加战斗,为云南光复立下了赫赫战功。清军19镇炮队军官、回族人陆锦先率部攻打督军署;云南讲武堂科长、回族人孙永安、王廷治等率步、炮、工各科学生,攻占省城小西门,占领西南城垣一带并担任警戒。
昆明“重九起义”中,革命志士牺牲150余人,负伤300余人,其中有不少是回族人。
九、白崇禧十八岁加入广西北伐敢死队
回族军人白崇禧,与后来的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并称为“李白”。两人都是国民党内部最具实力的桂系领袖人物。白崇禧家族谱记载他的祖先伯笃鲁丁(汉名鲁至道)系元朝进士,原籍江南江宁府上元县人,住水西门内。至元三年,以廉访副使莅任西粤……公之次孙永龄官名伯龄,于明朝洪武年间十三年前宦游部属,分发桂林……相传明太祖禁止人民用外国姓,便更伯为白姓,自此流传下来!
白崇禧(1893~1966年),回族,字健生,广西桂林县南乡山尾村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军事家。白崇禧胆识过人,用兵多变,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有着“小诸葛”“当代张良”“现代第一俊敏军人”的称谓。白崇禧5岁时就开始在私塾读书,天资聪慧,考试经常得第一,被老师指定为“领班生”。
武昌起义之后,白崇禧的上司赵恒惕率领新军拥戴广西巡抚沈秉堃宣布独立。随后,白崇禧又跟从任左翼军司令的赵恒惕驰援武汉,驻孝感,与南下之清军对峙。当时,18岁的白崇禧参加了广西北伐学生敢死队,因为作战勇敢,青年白崇禧逐渐崭露头角。
1912年1月,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4月政府北迁,白崇禧被编入南京陆军入伍生队接受入伍训练,半年后入武昌陆军预备学校,1914年春毕业,入北苑陆军第十师实习,10月升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学科以战术、筑城、地形、兵器四大教程为主。
1916年12月白崇禧毕业,被授予上士,自愿请求到新疆见习,因为西北局势跌宕,未能成行。1921年秋,正在桂林养伤的他,经好友朱培德引见,在石龙车站大元帅专车上谒见了孙中山。
1923年,时年30岁的白崇禧亲赴广州,代表自己以及已是旅长的同学黄绍竑表示愿意加入革命。孙中山认为:要统一全中国,必须得先统一广西、广东。对统一两广,白崇禧雄心勃勃,豪情万丈。而孙中山则说:“白健生啊!我无枪、无粮、无饷,只有三民主义!”白崇禧当时就说:“广西统一,我不需要孙公的物质支援,所需要者仅是革命主义之信仰而已。”
白崇禧返回广西之后,以实际行动回应了自己对于孙中山先生的承诺。值得一提的是,抗战前夕,白崇禧将军在自己的故乡桂林,还创办了黄埔军校第六分校。在白崇禧的鼓动下,至少有2000多名回族青年就读于这所学校。抗战爆发后,这批回族官兵参加了台儿庄等一系列重大战役。
十、回族爱国主义和革命意识的大觉醒
辛亥革命时期,从武昌起义到各地响应革命,回族人民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回族为推翻封建帝制创建民主共和国竭尽全力。
由于回汉杂居,声息相通,在黑暗腐朽势力的压迫和暴虐面前,回汉等各族人民同此遭遇,共此命运,所以各地以汉族人民为主的反抗斗争从来都有回族人民的身影,回汉同胞冲锋在前,充当敢死队。
辛亥革命前开封郊区的抗粮斗争中,回族英雄李元庆在广大回汉群众面前曾说道:“打不死老虎同受伤!”参加反抗斗争的各村回汉群众当场相约:“一村有难,十村支援;十村遇难,大家齐心向前!”这些雄壮有力的号召,极其生动地体现了大敌当前,回汉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患难与共,并肩战斗的深厚情谊。
辛亥革命前后,回族资产阶级及其先进知识分子在政治舞台上初露锋芒,给回族人民参加革命斗争带来了生气,增添了光彩。辛亥革命时期,在新思潮的影响下,回族人民参与斗争的突出特点就是:开始突破回族中存在的狭隘、保守甚至排外的小圈子,开始摆脱一些宗教传统的束缚。他们已经不再囿于是回族还是汉族,不再别于教派、门宦,而是把国家和民主进步放在了首位,把爱国、救国放在了首位。
留学日本的回族青年眼见列强肆意侵凌自己的祖国,一切行动都以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危亡为出发点。辛亥革命前,当伊犁革命党人在清真寺召开劝募大会时,一位回族妇女当场捐献金镯一只;回族商人崔德聚、王治增更是倾尽家产,捐给革命党作经费,乃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1911年10月29日,山西响应辛亥革命时,太原广大回族群众积极参加起义活动,同盟会会员、留日学生乔煦时任陆军第2标第1营管带,及时地发放枪支子弹给清真寺附近的穆斯林和牛肉巷内的回族人,以便参加战事,保卫革命成果。
这一切无不反映着当时广大回族人民爱国意识的大觉醒,也说明了反帝爱国、救亡图存思想是当时回族人民投身革命的一种强大动力。
回族人民参加辛亥革命,远不及清咸丰、同治年间的西北、西南回民反清起义壮观与宏大,但在辛亥革命史上,回族人的努力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无论是在辛亥革命爆发前,还是在革命风起云涌之时,从沿海、内地到边远地区,从城镇到乡村,在工人、农民和商人中,在新军和青年学生中,在哥老会、仁义会等民间秘密会社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中,都有回族仁人志士参与斗争,它体现了回族人民参加辛亥革命的普遍性。
我们所列举的只是见诸于笔端和史料中的回族革命斗争的一部分,事实上,由于史料所限,还有许多曾为革命流血牺牲,作出贡献的回族无名英雄没被记载下来,难免有遗珠之憾。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经由欧洲归国(1911年12月下旬,由香港前往上海的船上)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抗。革命派于1915年、1917年先后发动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国会和临时约法的护国、护法运动。
在全国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中,总有回族革命者的身影,比如护国骁将赵钟奇,英名长存尹神武;紧追其后的护法运动中,又出现了护法豪杰蔡大愚,以及孙中山为之举行国葬的青年马毓宝……他们都是不畏艰险、不惧牺牲的伟丈夫。
时至今日,再次温故当年他们革命的故事,如临耳畔,如历眼前,他们的精神、气度、胆识,永被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