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王正伟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推动历史发展以及开发、建设和保卫祖国方面,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勤劳智慧、人口较多、分布广泛的少数民族。回族爱国主义是一种千百年来逐渐培育和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主要表现为始终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历史进步,捍卫中华民族的自由和尊严,珍惜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历史表明,一个民族只有坚持爱国主义,时时分担祖国的责任和使命,才能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形成强大的民族合力,才能真正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今年恰逢辛亥革命100周年。1911年,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发动了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革命,一举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亚洲打响了民主革命的第一枪,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历史证明,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辛亥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回族人民或积极参加革命党人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或组织、参与各地武装斗争,为推翻封建帝制,创建民主共和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回族人民参加辛亥革命,有着深刻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回族人民参加辛亥革命具有普遍性
在辛亥革命前和辛亥革命中,从沿海到内地,从城镇到乡村,在农民、工人、商人中,在新军和青年学生中,在哥老会、仁义会等民间秘密团体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中,都有回族的优秀代表参与斗争并作出贡献。
1905年,孙中山先生倡导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批回族青年成为同盟会会员,他们通过思想宣传、捐献财产、筹集经费、创办报刊、编译书籍、组织革命团体、发动参与武装起义等方式,为同盟会的革命活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回族人士自觉地投入到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有力地支持了日益兴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武昌起义爆发后,各地回族人民积极响应,和汉族人民一道掀起了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高潮。参加武昌起义的新军中就有许多回族官兵,如马骥云、沙金海等。在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新疆等地的起义中,回族人民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如陕西是西北地区最先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在西安地区就有一两千名回族群众直接参加了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民主共和思想在回族聚居地区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回族人民纷纷以各种形式,对新生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表示承认、支持和庆贺。
二、回族爱国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
回族爱国主义是经过长期历史锤炼形成的精神信仰。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回族在政治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回族基本上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教义学说体系中包含许多强调服从、崇尚忠诚、褒扬爱国的经训,穆斯林认为除了服从真主和使者,还应服从管理社会事务的人,“圣训”上说:“爱国是伊玛尼(信仰)的一部分。”这些闪耀着理性光芒的宗教思想,经过历代回族思想家的阐释和发扬而植根于回族穆斯林的心灵深处,使爱国成为一种建立在信仰基础之上的崇高道德追求,成为回族政治伦理的核心。
辛亥革命时期回族人民的斗争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新思潮的影响下,开始摆脱传统的束缚,开始突破民族中存在的一些狭隘、保守甚至排外的思想,他们不再局限于民族、教门、教派之别,而是把爱国、救国放在了首位。比如回族先进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丁竹园提出了“保国即是保教,爱国即是爱身”的口号。这正反映了当时广大回族人民爱国主义思想的新觉醒。留学日本的36名回族学子,正是以救国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决心而发愤图强。这一切正说明反帝爱国思想,是回族人民当时积极投身革命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撑。
三、回族更加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内涵
“中华民族”概念是在20世纪初出现的。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及时提出了“五族共和”的口号,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又迅速建构了具有现代内涵的、使国内各民族融为一体的“中华民族”概念。所以,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迈向独立、富强的一个新起点。
1912年3月11日施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也在一系列文告、电报、批示及演说中多次号召“合满、汉、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指出“今日共和政体,人人自由,五族平等……界无分乎军、学、农、工、商,族无分乎汉、满、蒙、回、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由于广泛提倡民族平等观念和“五族共和”思想,国内民族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1912年初,反对共和的陕甘总督升允鼓动甘新地区清军将领出兵勤王,指使陕甘提督回族人马安良率军进逼咸阳。3月,著名回族阿訇王宽应民国政府之请,从北京发电劝马安良停止进军。电文中说:“共和成立,五族平等,信仰自由,无妨教典。弟以依玛尼为证,誓诸真宰:共和政体,决无妨害吾教,请勿中奸人谣言之诡计……兄执西北军机牛耳,处此潮流激荡、民情鼎沸之世,共和元勋、民族英雄、宗教伟人,只一反掌耳。时机难再,幸勿失之!”马安良接到电文后,即令部队撤退,陕甘革命随之成功。不久,西北几大回族军阀纷纷通电赞成共和。7月,以王宽为代表的回族进步人士发起成立“中国回教俱进会”,并在各地相继成立分会,意在联络各地回族进步力量,促进回汉民族团结。王宽在《中国回教俱进会本部通告》序中写到:“回汉相处,千载有余,而乃交哄时闻,感情恶劣,殊非五族一家之道。汉、满、蒙、藏,譬犹兄弟,操戈同室,贻笑外人。”各地回族纷纷响应,相继成立分会,并开展了许多促进回汉和睦的活动。
显然,回族中的仁人志士进一步认识到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以后的许多革命活动中,回族人民以实际行动更加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内涵,并将自己真正认同到中华民族的成员之中,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起到了积极作用。
辛亥革命后,各地回族人民继续为反帝爱国、救亡图存而探索,继续追寻中华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
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独立、主权和尊严,回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极大的爱国热情与汉族等其他民族同胞紧密团结,以自己特有的智慧和品格,勇于牺牲的精神,立下了赫赫战功。
之后,回族民众又踊跃参加到创建新中国的一个又一个伟大革命与实践中,书写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章。其间追求民族平等、团结、和谐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
这才是一场革命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的根本意义。如今,回族,这个人口已经超过千万的少数民族,依然“大分散、小聚居”在祖国美丽的版图上。
岁月匆匆,往事已逾百年,如今静静地审视历史,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从历史的角度,我们以回族在这场伟大革命中的事件为主线,再现历史,探其蕴涵与贡献,再现一个少数民族于家于国血浓于水的真挚情怀,再现一个少数民族对于中华民族大家庭和伟大祖国的深沉之爱!
这属于回族的骄傲!更属于中华民族的骄傲!
2011年9月20日
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二者交流、碰撞与融合的产物。
回族有着漫长而艰辛的迁徙衍生史。自大唐至宋元时期,东来的回回先民,因战争、商业、文化之交流,在中国大地上与汉、蒙古等诸多民族交往、融通,在文化中淘洗;到了明代,回族民族共同体逐步形成。在清代,回族文化随着回族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逐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回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如今,回族文化以其民族性、宗教性等独特元素,构成了中国大地上一道鲜亮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