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目应重点观察两眼的神、色、形、态的异常改变。
目之五脏分属
目为肝之窍,心之使,目为肾精之所藏,为血之宗,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目与五脏六腑皆有联系,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
古人将目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如《黄帝内经.灵枢》曰:“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睛,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睛,肌肉之精为约束。”
后世医家据此而归纳为“五轮学说”,即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清代医家俞根初在《重订通俗伤寒论》中说:“凡病至危,必察两目,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故观目为诊法之首要。”
观目神
观目神是诊察两目的神气之有无。凡视物清楚,精彩内含,神光充沛者,是目有神;若白睛浑浊,黑睛晦滞,视物昏暗,目无精彩,浮光暴露,是目无神。
“人之神气,栖于两目”。目有神者,精气未虚,虽病易治;目无神者,精气亏虚,病重难治。因而《形色外诊简摩》指出:“凡病虽剧,而两眼有神,顾盼灵活者吉。”
观目色
正常人眼睑内及两眦红润,白睛色白,黑睛褐色或棕色,角膜无色透明。《灵枢.论疾诊尺》说:“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这是目色与五脏的关系。
目赤肿痛——实热证
是药物副作用或者长期接触化学物品所致。
白睛发红,为肺火或外感风热。
两眦赤痛,为心火上炎。
睑缘赤烂,为脾有湿热。
全目赤肿,迎风流泪,为肝经风热上攻。
眼白发红——感染或红痛突发眼白发红通常是由细菌、病毒感染发炎引起的充血现象。
延伸辨证
糖尿病
白眼球上有小出血点,这是由于毛细血管扩张所致,常见于糖尿病患者。
动脉硬化
白眼球上出现小片状出血,常预示着动脉硬化,包括脑动脉硬化的可能。
细菌或病毒感染白眼球充血呈鲜红色,常为细菌或病毒感染,如红眼病。除了颜色改变,还伴有流泪、疼痛、瘙痒等症状。
重病发作之兆
高血压病伴发脑出血之前、癫发作之前,会出现眼白充血发红的症状。
严重失眠或心功能不全严重失眠及心功能不全者,也会出现眼白充血发红的症状。
若眼白发红的同时,还伴有分泌物多、异物感、发痒及眼痛等症状,应去医院眼科诊治。
眼白发黄——黄疸或脂肪沉着
眼白发黄为黄疸的主要标志。肝胆疾病是引起黄疸的主要原因。
延伸辨证
黄疸
白眼球均匀黄染,多为黄疸,多由湿热或寒湿内蕴、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可见于胆道疾病、肝炎等。
脂肪沉着
白眼球不均匀发黄,尤其在中年人中,内眼角处可出现黄色斑块,这是由于脂肪沉着形成的。
如果白眼球的黄色仅出现在黑眼球周围,多是由于血中其他黄色素增多所致。如过多食用胡萝卜、橘子以及某些药物均可引起,停用后会逐渐消退。
眼白发蓝——缺铁性贫血眼白发蓝也称蓝色巩膜,多是慢性缺铁造成的。铁是巩膜表层胶原组织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物质,缺铁后可使巩膜变薄,巩膜掩盖不了巩膜下黑蓝色的脉络膜时,眼白就呈现出蓝色了。
慢性缺铁又必然导致缺铁性贫血。凡中、重度贫血患者,其眼白都呈蓝白色。
眼白斑点——糖尿病或动脉硬化或肠道疾病
延伸辨证
肠梗阻
眼白出现绿色斑点,大多数是肠梗阻的早期信号。
蛔虫病
眼白出现三角形、圆形或半月形的蓝色、灰色或黑色斑点,是肠道蛔虫症的常见症状。
目眦淡白——血虚
正常人结膜应是微微发红,目眦淡白属血虚、失血,是血少不能上荣于目所致。
眼睑黄色瘤——高脂血症
在双眼内侧的上眼睑上,附生着一块黄色斑块,这是由于机体内血脂代谢紊乱所致,这种人多有高脂血症,易患冠心病,并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
眼睑青紫——出血
眼睑青紫成片,多为眶内出血。
眼睑色黑——肾虚
眼睑色黑晦暗,多属肾虚。偶然出现多由过度疲劳及睡眠不足所致。若眼睑长期发黑,则与内分泌、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及心血管疾病等有关。目眶周围色黑,常见于肾虚水泛或寒湿下注。
瞳孔变色——目生翳、青光眼或外伤
瞳孔的颜色看起来有如井水一般,幽黑清澈,波光闪动。
延伸辨证
目生翳
黑睛灰白浑浊,称为目生翳。多因邪毒侵袭,或肝胆实火上攻,或湿热熏蒸,或阴虚火炎等,使黑睛受伤而成。
眼外伤及某些全身疾病、小儿疳积等也可见目生翳。
青光眼
当眼内压力过高(如青光眼)时,瞳孔可呈现出青色。除此以外,还会有明显的眼胀痛,应立即就医以降低过高的眼压,否则会引起失明。
瞳孔发红瞳孔发红多是由外伤造成,也可由眼本身的出血性疾病造成,对视力影响较大,应立即就诊。
观目形
正常人眼球形态大小相同,曲度适中,眼球运动随意灵活。
眼窝凹陷——阴液耗损或精气衰竭上下眼睑与眶缘之间的软组织不饱满、萎缩而造成眼窝不同程度的凹陷。
延伸辨证
吐泻伤津或气血虚衰眼窝凹陷多见于吐泻伤津或气血虚衰的病人。
病危
若久病重病眼窝深陷,甚至目不视人,则为阴阳竭绝之候,属病危。
眼球发硬——青光眼
正常眼球有适度的弹性,如眼球变得很硬、弹性差,通过手压可感觉到,这种情况多见于眼压升高、青光眼。
眼睑浮肿——水肿或肾气虚衰
眼睑浮肿多为水肿的表现。因眼睑属脾,脾恶湿,且该处组织疏松,故水肿可先见于眼睑。老年人下睑浮肿,多为肾气虚衰。但健康人低枕睡眠后一时性眼睑微肿不属病态。
眼睑红肿——风热邪毒或脾胃蕴热
眼睑脓肿初期症状为眼睑红、肿、热、痛,手触有硬结,一段时间后硬结通常变软,从而形成脓肿。为风热邪毒或脾胃蕴热上攻于目所致。
延伸辨证
针眼
若睑缘肿起结节如麦粒、红肿不甚者,为针眼。
眼丹
眼睑漫肿,红肿较重者,为眼丹。
眼球运动异常——神经麻痹或小脑疾患眼球的运动应是非常灵活的,可做上下、左右、顺转、逆转等不同的运动,并能紧随目标的移动而移动。
延伸辨证
斜视
斜视由支配眼肌运动的神经麻痹引起。引起神经麻痹的疾病主要为脑炎、脑膜炎、脑脓肿、脑肿瘤,以及一些脑血管病变。如病人突然昏迷,且两侧眼球向左或向右固定不动,多为突发性脑出血所致。
自发快速往返
眼球不受控制、自发地左右快速往返运动,可见于耳源性眩晕以及小脑疾患等。
眼球突出——痰浊阻肺或肝郁化火
眼球突出又称突眼,是指眼球向前移位并外突的异常状态。眼球在眼眶内的正常位置是角膜顶端不超出眼眶上下缘。双眼突出度差异一般不超过2毫米。
延伸辨证
肺胀
眼球突出兼喘咳气短者,属肺胀(肺气肿),因痰浊阻肺、肺气不宣、呼吸不利所致。
瘿气
眼球突出兼颈前肿块、急躁易怒者,为瘿气(甲亢),因肝郁化火、痰气壅结所致。
炎症感染
由眶内组织炎症或海绵窦感染引起的眼球突出,常伴有眼前部炎症表现和眼球运动障碍。
肿瘤
由眶内原发或继发肿瘤引起,眼科B超、CT、磁共振成像检查显示眶内占位性病变。
外伤
由头面部外伤致眶骨骨折、眶内出血所致。有眼前段瘀血、眼球运动障碍等。
观目态
正常人瞳孔圆形,双侧等大,平均直径在2.5毫米左右,两侧对等,对光反应灵敏,并能随着进入眼睛的光线强弱而变化大小。
瞳孔变形——青光眼或眼内肿瘤
正常的瞳孔应为等大的圆形。
延伸辨证
椭圆形
椭圆形瞳孔,可见于青光眼或眼内肿瘤。
不规则瞳孔呈不规则形,可见于炎症引起的虹膜粘连牵拉。
瞳孔缩小——中毒瞳孔缩小多见于川乌、草乌、毒蕈、有机磷农药中毒,以及某些西药导致的药物性瞳孔缩小等。
青少年或成年人在极度兴奋、恐惧、愉快及疼痛之时,出现瞳孔散大,多系情绪急剧变化所致。
瞳孔散大——病情危急
瞳孔散大常见于绿风内障、青风内障等五风内障、青盲等病人,亦见于杏仁中毒以及某些西药导致的药物性瞳孔散大等。
延伸辨证
危急症
危急症病人,瞳孔完全散大,为脏腑功能衰竭、心神散乱、濒临死亡的重要体征。
热极生风一侧瞳孔逐渐散大,可见于温热病热极生风证、中风、颅脑外伤或颅内肿瘤等病人。
瞳孔大小不一——病情危急
瞳孔大小不一,常提示脑外伤、脑肿瘤等颅内病变的存在。
如两侧瞳孔大小不一而且变化不定,可能为中枢神经系统障碍。
目睛凝视——肝风内动
目睛凝视指人两眼固定,不能转动。
固定前视称瞪目直视;固定上视称戴眼反折;固定侧视称横目斜视。
目睛凝视多属肝风内动之证,常有神昏、抽搐等表现,属病重;或见于脏腑精气耗竭,或痰热内闭证。
昏睡露睛——脾胃虚衰或厥病危重
指人昏昏欲睡,睡后眼睑未闭而睛珠外露。
延伸辨证
脾胃虚衰或吐泻伤津
昏睡露睛多属脾胃虚衰或吐泻伤津,以小儿为多见,因脾虚清阳不升或津液大伤,神气衰惫,眼睑启闭失司所致。
病情危重
某些厥证患者亦常表现昏睡露睛,是神明失主之故,病情多属危重。
眼睑变形——脾肾亏虚、外伤或沙眼
眼睑下垂又称睑废,指眼睑下垂无力张开而上睑下垂。眼睑内翻多是由于瘢痕形成而使睑缘向内翻转,最常见的疾病为沙眼。
延伸辨证
脾肾亏虚
双睑下垂,多为先天不足,脾肾亏虚。
脾气虚衰或外伤单睑下垂或双睑下垂不一,多因脾气虚衰或外伤后气血不和,脉络失于宣通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