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克思提出的美的规律的广义美育为指导,以艺术教育的狭义美育为中介,着重进行以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审美的心理结构、素质、能力为内容的审美教育。
(二)实施美育双形态
1.形态德育的审美化:各学科中的美育;管理活动中美学原则的应用;各种活动中美的形式;人际关系的和谐;环境的美化。
2.独立形态美育:美育课程教学(包括各门艺术课程、美学理论常识的普及和审美性强的学科教学);各项审美活动;表现与造美的实践活动。
3.形成实施美育的四个“化”:系列化、制度化、课程化、深层化。
4.建立“德美一体,各育发生”的德育体制。
德育借助美育所拥有的形象性和情感性的优势,美育又借助德育的价值定势的优势,实现各自而又综合的教育功能。学校试图创造德美互渗互补的、融思想教育与心灵陶冶为一炉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德育范式。
5.进行美育环境与设施的建设。
(1)在校园中建设“雨”“露”“滋”“润”四个小园区。雨园为天文台区;露园由绿草坪田径场、遮篷球场、溜冰场、网球场等组成;滋园由花房、高密树木组成;润园由喷水池、瀑布墙、花坛等人文景观与连片草坪、林木等自然景观组成。逐步形成春见花、夏见绿、秋见果、冬见青,水花溅漫、人鸽谐处的富有诗意韵味的校园。
(2)实行校园音乐厅化、展览厅化。走廊大厅及敦室里装音响设备,课间及课余时间播放歌颂祖国、赞叹大自然的中外音乐;走廊橱窗展览中外名画及精美图片。
(3)筹建艺术活动中心,包括钢琴房、舞厅、音乐厅及绘画室。
6.探索学科美育,即在各学科教学中尽量发掘其中的美的因素,并注重教学过程中美的形式。我们组织十多位各学科高级教师就本学科中的美育实施作了框架设计。
学校是高级的精神生产单位,尤需以谐和理念来治校。谐和体现在三个层面:(1)以谐和的观念与方式处理好教育行为的内外部错综复杂的关系;(2)以平和的形态处理好学校的各种教育行为、人际关系的矛盾,缓解与消融矛盾;(3)以溢情的氛围对待与处理各种人与事,人情合理,热情感人。
上海师大附中在依靠国家投入的前提下,多渠道创收集资,为教师提供不亚于三资企业一般员工的经济待遇,多劳多得、优劳多得。
上海师大附中十年教育改革之路,是学习理解与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题词,从中汲取动力、明确方向、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推进改革之路。
(来源:上海师大附中)
(第四节)建平中学的办学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纲要》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确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毋庸讳言,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是在“应试教育”的旧轨道上运行的,并且惯性很大。要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就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破陈规,敢闯敢试。上海市建平中学经过8年的改革实践,在这方面探索出一条卓有成效的路子,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当我国的基础教育陷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困境、“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时候,建平中学在校长冯恩洪的带领下,就致力于进行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整体教育改革,开始构筑跨世纪的教育工程。面对“升学率大战”的滚滚硝烟,富有远见卓识、历史使命感和改革意识的建平人勇敢地迈出了中学教育整体改革的第一步。“我们的学校不能把学生训练成应试机器,而要造就共和国的高素质的公民。”由此,我们看到建平中学教育改革明确的目的。
“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和学习效果之间可能是正效果,可能是零效果,也可能是负效果,而进入学习过程的情绪状态和学习效果之间,则肯定是正比例关系。研究学生进入学习过程的情绪状态,一个重要方面是校园生活要给学生以选择的余地,积极性来源于选择。”这是在教育改革过程中进行“选择教育”的认识出发点。此认识的科学的理论依据是不难找到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态度变化中伴随着情绪的变化。
例如,国外理学家通过皮电反应的测量,发现态度变化与皮电反应的变化(一种常用的情绪变化指标)有明显的相关。构成态度的成分是多方面的,情绪是态度的核心成分,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在与巴浦洛夫进行条件反射实验的同时,通过一系列学习实验发现了人和动物的学习起决定作用的效果律。桑代克认为:“机体总是自动发出许多反应(或称行为),凡是导致满意的行为便保存下来,而带来烦恼后果的行为将被淘汰。”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巴浦洛夫强化模念和桑代克效果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学说。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总是自动出现许多行为,凡是受到强化的行为,以后出现的可能性增加;凡未受到强化的行为,以后出现的可能性下降;以致消退”。许多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教育过程中的情感和谐发展。情感活动决定学生的动力,决定着学生的积极性水平。我国明代教育家,思想家王阳明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保加利亚教育家罗扎诺夫也主张“愉快而不紧张”的教学。因在愉悦、兴奋的情绪情感之下,学生容易产生灵感。
“选择教育”是学生在满意、合理选择学习内容以后,就会以良好的情绪情感状态进入学习过程,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水平,最终产生显著的学习效果(正效果),这种正效果被强化后,便产生良性循环,促使学生向更深更广的领域选择。龚双明老师用简单的式子将这一模式表示为:“选择——良好情绪情感的产生——积极性水平提高——正效果(满意的行为)——强化——更高层次的选择。”
“选择教育”与高度统一的办学模式下的“就范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在高度统一的办学模式下,统一招生,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统一课时,统一会考。学生从进校到出校都被“统一”支配着,没有任何的选择余地,每一个个性爱好、兴趣、潜能不同的学生都被纳入统一的既定轨道内挪动,这种教育方式就是“就范教育”。在此模式下,学生学的被动、学得艰难,甚至学得痛苦,他们不可能以良好的情绪状态进入学习过程,更谈不上发展个性和特长。大多数学生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学习积极性就会消失。难怪有些学生在毕业时庆幸自己“解放啦!自由啦!”不难看出,“就范教育”的明显特点是应付考试,其实质是“应试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千校一面,万人一书,高校招生举国一卷,使学生疲于应付题海、题库,并求得各科学习的均衡,有一门六七十分就将面临淘汰的危险。分数主宰着学生的命运。要“成才”,也就不得不走“自古华山一条路”了。于是,节假日加班补课,“没有星期天,只有星期七”,日光加灯光,拖课、争复习课,挤占文化课的现象都“应运而生”了。
纵然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也收效甚微,屡禁难止。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衡量教师的工作成效,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尺度大多是其学生在毕业,升学考试中的分数,或由分数构成的“升学率”、“合格率”,奖励、评先、晋级、分房等都离不开它。这种评价标准在较长一个时期内起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学校便成了应试场所,学生便成了应试机器,教师也就是操纵应试机器的“技工”或“工程师”。如此作用和影响的结果,一批批后进学生被歧视或自暴自弃地流失了。杨振宁博士说,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得会考的孩子占便宜。但中国最需要的恐怕不见得是会考试的人。
很显然,在“应试教育”、“就范教育”中一定不会见到儿童时代数学考试常得零分,后来成为伟大诗人的普希金;一定不会出现仅读过三个月的小学,一生中有130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被校长视为“在哪一方面都不会成功”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一定会被逼出校门的……而且悲剧还是会不断发生的。1988年青海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小学生夏斐被母亲活活打死的恶性事件;2005年18岁的西安长安区某中学高三男生赵某又惨死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以前,这类悲剧已发生过多起,1990年以后的十几年中,这类事件每年都有发生。
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教育的转轨,基础教育发展的希望在于教育的转轨,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和21世纪的国际竞争都要求基础教育转轨。
建平中学早在冯恩洪校长刚上任时就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强烈的意念的驱动下,他们的教育改革起步了,针对时弊,提出了“既要坚持全面发展,又要让学生个性健康和谐地发展,要给学生以选择的余地。他们以“选择”为突破口,将“选择”视为积极性的源泉,提出了“合格+特长=建平人”的人才观和“合格+特色”的办学目标。通过八年改革实践,这种人才观和办学目标都广泛地深人人心。学生在“选择教育”中发展了特长,学校在“选择教育”中办出了特色,为国内外同行所瞩目。
在“选择教育”中,建平采取了“由外围向核心逼进”的策略。
首先着手建设校园文化,即向学生渗透影响的“第三课程”(又称隐性课程)。其意义和作用是形成“选择教育”必须具备的情感气氛条件。
第二步是开设“第二课程”(即活动课程),包括选修课、休闲课、微型课。有学科知识类的,技能类的(如电脑、修车、缝纫等)和文化类的。其意义和作用创造选择的气氛和提供选择的机会,开发学生的潜能。
第三步是向“第一课程”(即必修课程)发起进攻,向“第一课程”要时间。把每节课由45分钟缩短为40分钟,加上晨读20分钟,上午就由4节课变为5节课,第一课程”的全部任务必须在上午完成,把下午的时间腾出来开选修课。其意义和作用是促使“第二课程”系列化、正常化,扩大了选择范围,扩大了选择余地。选择不仅在“第二课程”上,在“第一课程”上也有选择,这就是按照程度分层次教学。
搞了一种教材,三种进度。即:A进度、B进度、C进度。A进度就是学习有困难,六七十分,弄不好就会亮红灯的学生,B进度是中等水平的绝大多数学生;C进度是尖子生,学生可以在A班学物理,在B班学英语,在C班学数学;也就是说,他可以在A班保证物理学习合格,在B班保持英语学习兴趣,在C班发展数学学习的特长。从这里可以看出,“选择教育”的含义不单是选择,而是“合格+特长。”为使“选择教育”更为吸引力,建平还在导向上着眼,改变了评三好生的办法。改一年评一次为随时有优秀学生出现随时评,改评均衡发展三好生为评“特长三好生”。调动了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在“选择教育”中,建平中学热情指导学生合理选择,培养学生选择能力。
在“选择教育”上,他们提供“六个保证”。即(1)时间保证;(2)师资保证;(3)条件保证;(4)经费保证;(5)政策保证;(6)教育思想保证。建平已成立了诸多个兴趣小组。学生的特长,个性正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他们的潜能正在受到全面的开发。该校的“选择教育”在“合格+特长=建平人”的架构下,顺利地实施,在发展个性,培养特长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学校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质量连年获得大面积丰收,拔尖人才大批涌现,建平学生在国际、国内(区级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奖已达6000人次。有7人次参加全国数、理、化冬令营,并获得全国的数、理、化竞赛一等奖,其中张键获第35届国际数学奥赛金奖,有全国作文竞赛一等奖,有亿利达发明上海市一等奖,有国际头脑奥赛第四名,有全国民乐独奏一等奖,有高中学生大合唱市一等奖,有“东华杯”化学竞赛团体五连冠等。参加美国举办的世界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我校高二、高三队均获二等奖,参加上海市应用数学竞赛多次获团体第一名,初中女篮多次获上海市第一名,1999年获上海市中学生电子制作比赛团体第一名,1995年开始连续五年获上海市生物奥林匹克竞赛团体第一名,我们还获得上海市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称号。而且升学率逐年上升,每年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占总数的达80%左右。
“选择教育”的路是充满希望、洒满阳光的路。建平人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构思是三个“服务于”。即: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希望自己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心愿,服务于受教育者个性生动活泼的发展。
建平中学连年喜获教学质量的大面积丰收的事实,证明了“合格+特长”的教育改革的路走对了,证明了“选择教育”实质上是在坚持全面发展的同时,让学生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充分发展的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来源:建平中学)
(第三章)城市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及典型案例
(第一节)城市职业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职业中学教育是近十几年,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改变过去职业技术教育薄弱的状况,逐渐发展起来的,克服了传统的中等普通教育往往只着重于理论知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脱节,学生缺乏就业准备,导致经济部门缺乏足够的熟练工人,阻碍经济发展的弊端,但专业化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往往落后于职业技术的变迁,同时又削弱了基本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局限于某一专业而缺乏适应能力,导致职中毕业生就业难,适应能力差,进而影响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
一、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是指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式样。从教育学角度看,职业教育的办学由以下成分构成:
(一)权力结构
职业教育办学的权利,是指对职业教育资源的一定形式的所有权、占有权和支配权,以及凭这3项权力或者其中的一项权力取得的利益。在职业教育办学活动中,校舍、教学设备、技术、教学材料等输入于职业教育办学中的物质资料是职业教育办学的物力资源,它往往由当事人以经费的形式投入;求学者、教育工作者,是职业教育的人力资源。对这些资源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以及凭这3项权力获得利益的收益权,构成了职业教育办学中的权力结构,而职业教育资源归谁所有,又是这种权利结构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