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中学要变封闭式办学为开放式办学,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增强是非观念,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另外,重点中学要变封闭为开放,发挥辐射作用,可以以地区为块,把一个重点中学和若干一般中学组合在一起,以重点中学为中心,组成“横向联系体”。“横向联系体”成员学校要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在横向联系活动中,重点中学应成为两个中心,一是教育教学改革开放中心,一是信息交流中心。横向联系的活动是多形式、多渠道的。有些内容可以通过统一行动,进行分析、比较,从而修正各校的工作方案;有些内容可通过对口研究的办法,交流经验,集思广益;有些内容可通过专题学术研讨,统一认识;有些内容可通过互派人员,进行学习的办法,取各家之长,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
五、跟踪调查效益反馈
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思学校的办学思想,调整学校的办学方案,是重点中学端正办学思想的重要标志之五。
中学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毕业后,无论升入高校,还是走上工作岗位,他们能否适应建设的需要,是和我们中学教育有着直接关系的。因此,根据毕业生的去向,进行跟踪调查,获取教育教学效益的反馈信息,就显得十分必要。重点中学要把跟踪调查列入学校工作计划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年年跟踪不断线。
就调查内容讲,一是思想政治表现和道德品质情况,二是工作能力,三是自学能力,四是自理能力,五是体质的适应状况,六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七是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八是毕业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或工作实践,提出对学校的看法和建议。
就调查方法讲,根据全面发展的要求,根据学生在校的不同类型,进行取样,通过座谈、答卷、评议等多种方式,使调查内容力求准确、深刻、具体、全面。
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反复研讨,形成跟踪调查报告,并在全校教职员工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出改进工作的方案。
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进行“升学率”的较量是毫无价值的,以“升学率”来评论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的优劣更是毫无道理的,重点中学只有端正教育思想,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起到示范作用,才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才是“重点”的本质所在。
(第三节)上海师大附中TXO模式
上海师大附中在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思想的指导下,走上了教育观念转变与教育模式革新之路。经过十年不间断的努力,就迈向21世纪的重点中学办学范式做出了自己的理解与探索——塑造T、X、O型的精美学校。
一、建筑横丰纵高的T型办学构架
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题词启示我们,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面向未来的具有与世界大循环相适应的现代化素质的人才,这种人才是既有全面发展的扎实基础又有爱好特长的创造型人才,是广博与高深兼备的T型人才。为此,我们以学生为中心,把目光投向学生本体的自我完善与全面发展,取得学生素质的横向丰满性与纵向攀高性的统一,促使学生在以智育为中心、德育为主导、体育为基础、美育为润滑、劳育为锻炼的整体谐和中得到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思想、文化、艺术、社会、技能、心理、身体等素质的全面提高,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学业扎实、兴趣广泛、身心健康的能学会闯、能想会创、能说会做、能写会画、能唱会跳、能处(人际)会交(交际)的多才多艺的新一代。这实质上涉及到对培养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首先是在教育的“目标层”上与国际接轨。
从教育行为的终极成果——学生素质来看,我们与国际相比,存在某些差距,这是由于我们的普教与国际相比存在“四重四轻”的状况:
重智育,轻人格塑造及体育、美育。因而在发扬团队精神(集体主义)、坚忍精神、遵守纪律法规、发扬公德等方面都有差距;在身体素质、耐力、技能等方面亦有不足;在审美素养、创美技能等方面也有缺陷。
重语言信息传递,轻实践操练。因此在生活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弱点。
重主干学科,轻社会学科。因而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及如何利用闲暇时间等课题均未普遍、系统地进行教育。
重实科学,轻价值观教育。因而在生活目的、社会理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模糊自发状况。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应在教育系统中的“运作层”上实现由“学科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伦理本位—学科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教育行为的运作从古代—近代—现代发展的轨迹。现在国际先进水平已到达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的主动、自由、全面发展为中心;而我们仍处于学科中心,在课程教材、教法、考试、评价等方面也均体现“学科中心”,急需朝“以学生为中心”的国际水平方面发展。
我国正在实行的由“应试型”教育向“素质型”教育的转移,是与由“学科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一致的。“应试型”与“学科中心”都是把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异化扭曲为“学科”、“考试”的依附体。贯彻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就应使学生从附体地位恢复为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实质上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中心,通过实现学生的横向丰满与纵向攀高相统一的全面而高质的发展,为学生成为T型人才奠定基础。
首先需要转变教育价值观,坚决摒弃以考分为标准来衡量各项教育行为价值高低的教育价值观,确定对学生“终身负责、整体培养”的教育价值观。这是从“学科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关键。同时,需要创设一种宽松而又催人上进的环境与气氛。上海师大附中的校风为“谐和奋进”,其意即在此。谐和是学校与社会的协调,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协调,身心的协调,人际的协调,干群的协调,师生的协调,情理的协调。如果说“谐和”偏于横向静态统一,那么“奋进”就是重于纵向的动态提高。体现“谐和奋进”哲学精神的横丰纵高T型构架的建筑,需要相应的时间与空间予以保证。
从时间上说,要给学生以一定的时间主权。“三个面向”的教育方式,一定是学生拥有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的教育方式。为此,我们对学生的课时总量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麦克玛洪线——34节,每天最多上6节课,让学生每天有两小时左右的生命韵律自由流动与漫游知识海洋、发展个性特长的闲暇时间;节假日学校仅布置必要的学习内容,绝不举行全班性的补课活动。
从空间上说,要拓展课堂领域。教育信息的全方位化,要求传递教育信息流的渠道——课堂的多元化、网络化。
课堂按教育信息性质分类:符号课堂、景观课堂、实践课堂;按学生心理过程特点分类:知识性课堂、感受性课堂、感染性课堂、陶冶性课堂、行动性课堂;按实施教育的系统性分类:系统性教学(大纲、课本)、随机性教学;按知行关系分类:静态教学、动态教学(实践、行动);按教育要求分类:全套落实,拓宽见闻。
在坚持搞好校内、课内、静态、符号课堂的基础上,建设感受、感染、陶冶、拓宽、见闻、视听等课堂。
广阔的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客观可能性。如每层楼的大厅中均放置一架无人管理的开架钢琴,任学生弹奏。校长向全校学生说了“手指未能动过琴键的中学生时代是一个有缺憾的中学生时代”的话后,在全校形成了钢琴热。在大厅中还放置无人管的自动电话机,供学生拨打。校园内的各幢建筑分别涂刷成蓝白相间、红绿对应的五彩颜色,衬以大片绿草地、喷泉、瀑布墙,师生走进校园,宛如置身于美丽的童话世界。总之,为促进学生思想、文化、艺术、社交、技能、心理和身体等素质的全面提高创造良好条件。
上海师大附中初中毕业生升入重点中学高中的比率历来名列所在考区的前茅,升入大学的比率为98%左右,其中升入重点大学的为70%以上;德育以“实效、亲近、创新”而著称,学生风气健康,犯罪率一直为0;被命名为上海市体育卫生先进集体,并在全国普教界率先系统开展美育,成为公认的美育名校;上海师大附中还以清扫美化为主要内容、以个人与集体责任包干为机制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劳动锻炼,在横向丰满的基础上,还向纵向攀高,力促教学质量高。教育部对全国140所重点中学外语教学水平测试,上海师大附中被评为“全国外语教学成绩突出”的五所重点中学之一;据《文汇报》载文披露:上海师大附中学生小论文获奖成绩居全上海市各中学之首,其中哲学、经济学论文获上海市团体三连冠,并获得最高奖——团体荣誉奖及先进集体关,获全市高三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中的第一名,学生科技制作获国际金奖,国际教学竞赛获中国赛区唯一女生满分奖,学生科技论文获亚洲青少年科学大会首席发言权;校长的学术论文多次在国际会议上获佳评,教师的教学论文在国际会议上受推崇。
二、形成多模式、广辐射的X型办学格局
未来的现代化的世界是万紫千红的多模式的世界,也是透明高度、开放度大的世界,作为与社会日趋一体化的学校也必然是日益突破单维走向多元、突破封闭走向开放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办学格局应该是X型的。
X形首先是多模式的形象表征。上海师大附中创立了“一校四班并存”的模式:
在全国首创了大学“外语预科班”,该班于1989年秋成立,40位品学兼优、外语突出的初中毕业生经择优录取进入该班,经测试他们在高三(上)时94%的学生的外语成绩已达大学一年级的水平,部分已达大学二年级的水平。1992年与1993年暑假毕业经严格考核免予参加高考而全部直升上海师大外语系深造。
接受上级安排首办了市区重点中学的第一个“高师预备班”,来自市、郊区的40位有志于从事教师工作的优秀初中毕业生进行中师生”教育,毕业后报考地方高等师范院校。
被上级命名为“课程教材整体改革试验学校”。该项试验是按必修课、选修课及课外活动三大板进行,以便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标准为市重点中学的普遍模式。首创性地提出并初步实践了校长与家长的“双长掌校理事会”,确立了家长在育人、办学中与校长并驾互补的地位与作用,组织家长介入学校管理,并通过到校值日等方式给教师工作做出评价,予以激励,大大提高了广大教师的责任心,使教学质量更有保证。
“X”也是广辐射的同义词。教育要“三个面向”而学校不向外广辐射是不可想像的。广辐射就是要突破办学的围墙,在开放的动态中办学,以学校为基点向广阔的社会辐射与吸纳:首先是充分开发与利用社会上潜在的教育资源,扩大学校教育信息网,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信息网络;其次是与市内外学校联姻办学,形成办学集团;第三是进行国际交流。
充分开发与利用社会上潜在的教育资源,扩大学校教育信息,形成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信息网络,建立与完成了三个系列的社会景观课:
自然景观课,即“投身自然、学习社会”的审美课。其目的在于“寓教于游”,通过组织学生饱赏祖国锦绣河山,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教育。每年10月下旬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前往市内名山水及江浙一带的名城,按教学大纲进行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
人文景观课,即博物景观课及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景观课。其目的在于“寓教于赏”,通过组织学生观赏实物,进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和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
科技景观课,即高科技成就现场课。其目的在于“寓教于观”,在组织学生观看高科技设施及生产流程中进行高科技基本知识的普及和高科技意识的早期启蒙与培养,并使学生从中看到改革开放、引进高科技的成就。
组织校际联盟、联姻办学。1993年6月15日由上海师大附中倡议并主持成立了“中国绿草地办学集团”,成员有国内著名的重点中学及澳门濠江中学等八所学校,以集中成员校优势,形成办学的规模效应,进行紧密型的信息、人员交流及教育行为的协同,并在校园经济领域进行互助合作。我们还积极进行教育的国际交流,与美国哈佛大学、美国APRC组织(美中科技协作委员会)及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教育组织合作,定期举办教学实习班及暑期学习联谊活动,从中增进友谊、扩大信息、培养学生外语交流能力。我们还与日本国东京实践女子高等学校建立了选送高中留学生的关系。
广辐射大大拓展了办学视野,增强了办学活力,促进了教育价值观的转变与质量的提高。
三、塑造高、特、谐、美、劳的O型办学形象
“O”型是完满境界的形象表征。一所贯彻“三个面向”的精美学校,应该是达到完满境界的学校。经过十年探索,进入完满境界的精美学校应该具有五个特征:高(高质量、高效益、高层次、高品位)、特(校有特色、教有特色、学有特色)、谐(协调、平和、溢情)、美(美的校园环境、美的校园行为)、富(富裕)。校高则立,校特则活,校谐则兴,校美则润,校富则稳。
通过高、特、谐、美、富的办学行为向立、活、兴、润、稳的办学境界迈进。
“三个面向”就是要与国际接轨,适应未来21世纪发展的需求,这就构成“高”的基本内容。我们要以国际发展大趋势为背景,以国际科技、文化发展为坐标,从与国际教育水准的差距中寻求并调整上海教育发展的观念、目标与方式,构建达到国际水准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体制。为此,就要转变教育价值观,确定体现国际水平的素质目标,构架“三个面向”的课程教材体制,按国际惯例形成办学机制和建设校园环境,提高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含量,沟通国际交往,进行国际合作,形成达到国际水准的有中国特色的办学体制。这也就构成上海师大附中与国际接轨的战略思路。
未来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日趋多元化、个性化。为此,学校亦应特色化。上海师大附中在这方面的框架是“一体两翼,优化素质”:“一体”,就是德智体美劳的整体发展;“两翼”,就是两个特色,即科研与美育。
在科研方面,我们形成了一二三四五的框架,即确立一个概念(从科学研究在于钻研理论、探索规律的本质出发,引申出大科研的概念;从以教师为主体的科研扩展为涵盖干部、学生在内的全方位的科研);形成两个形态(问题探索形态与课题研究形态);抓好三个层面(教师、干部、学生);搞好四个结合(领导与群众、普及与提高、长期与短期、学习与实践);落实五个“要”(每人要读一本书、要完成一课题、要上一堂公开研究课、要听一次理论讲座、要撰写一篇论文)。
美育方面,经过15年的不懈实践,初步形成了“中学美育体系”。它包括六大扇面:
(一)确定综合美育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