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经历过残酷的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一个大帝国的迅速衰落过程。李纲也遇上了“每路文臣为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总一路兵政,许便宜行事,武臣副之。要郡以文臣知州领兵马钤辖,次要郡以文臣知州领兵马都监,许参军事,皆以武臣为之副”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一,中华书局,1985年,第161页。的特许年代。文臣被广泛受重视也是李纲能够任相的重要机遇。宋人绝对强调文臣的重要作用,甚至以文抑武,忽视了张弛有序的自然运行规律。文武各有所重,双全集于一人之身者,不是仅靠主观努力就可以达到的。李纲一心报效国家,其努力方向当然不可能偏离时代潮流的需求,但李纲毕竟没有脱离“书生”的本质,对于军事未必全懂,这在自己及他人心中都有相同看法,有人甚至说:“李纲书生,不知军旅,遣援太原,乃为大臣所陷,后必败。”沈志华主编,《文白对照全译〈续资治通鉴〉》,改革出版社,1994年,第2129页。李纲自己对此也有认同。战争是无情的,容不得半点马虎,失败的结局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掩饰得了。“战不可必胜”,更不用说在大敌当前还有人不顾民族危亡大局处处拆台。李纲不是寇准,遇到的金人也远远超过了辽人对宋人的威胁,建炎时期社会政治的危机也不可与真宗时代相比。没有一个文武双全的集体要想抗击训练有素的金人,难度要比想象大得多。作为文臣的李纲选择了以武力抗敌的策略,纵使如己所愿“拥精兵十万”,胜利也不一定如期而至。李纲充当了一个实际的悲剧角色,其中有时代因素,也有个人因素,这在上面的一系列论述中已经说清。
“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考论
“人在小红楼”之“人”即姜夔名作《满江红》中塑造的仙姥形象。形象原型极有可能是南宋初期抗战名将韩世忠之妻梁红玉。二者的“同构”至少有两点:梁红玉促韩世忠平定苗刘之变、助韩世忠在黄天荡彻底击溃金人的进攻以及驻守楚州扼制金人等事迹,与仙姥“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的巾帼英雄气魄相同;梁红玉在嫁韩世忠之前为妓女,是红楼间人,与仙姥“人在小红楼”的出处相同。《满江红》词作于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离梁红玉阻击金人事已有六十多年。作为震动朝野的大事件,颇具“骚雅”情怀的姜夔,对此不可能不知晓。姜夔借助梁红玉事迹写仙姥,是典型的比兴寄托法,意在唤起人们对抗战的记忆,是对主张议和派的婉转批评,为词增添了“醇雅”韵味。
一
“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是姜夔《满江红》词中的名句,录全词如下,以供观览: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姜夔词多有词前小序说明创作缘起,如上《满江红》亦如是。词前小序对全面理解词的实质意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兹录姜夔《满江红》小序如下:
《满江红》旧调用仄韵,多不协律。如末句云“无心扑”三字,歌者将“心”字融入去声,方谐音律。予欲以平韵为之,久不能成。因泛巢湖,闻远岸箫鼓声,问之舟师,云:“居人为此湖神姥寿也。”予因祝曰:“得一席风径至居巢,当以平韵《满江红》为迎送神曲。”言讫,风与笔俱驶,顷刻而成。末句云“闻环佩”,则协律矣。书以绿笺,沉于白浪。辛亥正月晦也。是岁六月,复过祠下,因刻之柱间。有客来自居巢云:“土人祠姥,辄能歌此词。”按曹操至濡须口,孙权遗曹书曰:“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曹曰“孙权不欺孤”,乃撤军还。濡须口与东关相近,江湖水之所出入。予意春水方生,必有司之者,故归其功于姥云。
从如上小序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满江红》词由仄韵变平韵的创作实践不谈)。首先可以看出创作的政治环境。词的创作时间是“辛亥正月晦”,即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正月最后一天。光宗即位于1190年,退位于1194年,是南宋执政时间最短的皇帝(宋末战乱期间流亡沿海的皇帝除外),加上为人较为荒唐,被人视为最没有作为的皇帝,实不算过分。光宗即位后延续了孝宗的既定议和策略,无心恢复,无能抗战,“兵器朽钝,士马羸瘠,未尝过而问焉”沈志华主编,《文白对照全译〈续资治通鉴〉》,改革出版社,1994年,第3499页。,朝野处于苟安状态。而光宗对于这种形势不仅没有丝毫觉察,反倒讳言如深,将言事人给以惩处,令贤能之士心寒。同年六月,“复过祠下,因刻之柱间”,其时国势依然如前。其次,将曹操进攻孙权最终导致失败的军事大事件引入,与仙姥联系在一起,且“归其功于姥”,对仙姥伸张正义的“神性”给予了高度赞誉。不习水战的“旱鸭子”曹操于“春水方生”之时冒险进攻习水战的水乡泽国东吴,多亏孙权网开三面,最后才勉强换了个落荒而逃的结局。这与金人完颜宗弼(兀术)于建炎四年(1130年)春天(三月)大肆掠夺后受阻于长江防线守军首领韩世忠及夫人梁红玉,最后亡命北归的情景在神理上十分相似。这两个事件发生地前者在濡须口,后者发生在黄天荡,一个在长江流域名城南京左,一个在南京右,相距很近,均为重要战略要地。姜夔提及前者,自然使人们能够联想到后者,说明二者具有可以联系的共相。至于姜夔因祷告得法,受仙姥神灵启示及推助,作词“顷刻而成”,只是神秘体验,令人难以摸清底细,故不能妄作附会。
历来解姜夔《满江红》词者,或出于谨慎,都未能道出仙姥原型的真实。周笃文较早提出仙姥的原型是梁红玉之说,颇能开人眼界,其云:“词里所歌颂的克敌制胜的女神,很容易使人们联想到南渡以来奋起抗金的巾帼英雄,比如在黄天荡里擂鼓督战大败金兵的梁红玉,是不是有点像她的原型呢?”周笃文著,《宋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00页。房日晰著文对如上观点加以详细阐释,产生了影响,其文如是说:
词人在写巢湖女神时,脑子里会不会忽然闪现出这位英雄的影像呢?从此词写的神奇处远非神姥的司职所能办来看,很可能是以六十年前梁夫人的英雄事迹为意象来描写的。他写词时,在潜意识中出现了梁夫人当年擂动战鼓指挥军马的壮阔场面。因此,词人表面上写神姥,实际是歌颂这位巾帼英雄的,并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与抗争,流露出思欲抗金的爱国心声。宋翔凤谓姜夔“流落江湖,不忘君国,皆托比兴,于长短句寄之”(《乐府余论》),以此词观之,其说信然。总之,姜夔的《满江红》是有着丰富内涵且是现实性很强的作品。关于这首词的描写对象,早在20世纪80年代,周笃文先生就说:“词里所歌颂的克敌制胜的女神,很容易使人们联想到南渡以来奋起抗金的英雄,比如在黄天荡里擂鼓督战大败金兵的梁红玉,是不是有点像她的原型呢?”(《宋词》)周先生讲的梁红玉,即梁夫人,相传名红玉,但不见于史。我以为原型之说,深中此词肯綮。然周先生的观点,似不为学界认同。故撰此文略申周说,为其呐喊助威云耳。房日晰撰,《姜夔〈满江红〉解读》,《光明日报》2004年9月1日。
二
大致勾勒梁红玉的生平事迹对于我们认识梁红玉与仙姥的联系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梁红玉之祖父与父亲均为武将出身,从小在父辈的习染之下,练就了一身高强武艺,又习字识文,精通翰墨。祖父与父亲在镇压方腊起义的过程中,贻误战机失败,全部被杀,家境败落,梁红玉流落至京口沦为营妓。方腊起义平定后,童贯在京口设酒席宴犒赏诸将,席间召营妓侑酒。韩世忠与梁红玉得以见面,并成眷属。韩世忠领兵转战南北,将有身孕的梁红玉安排在杭州(临安)居住。苗傅、刘正彦杀死韩世忠的顶头上司——时任枢密使的王渊,发动军事政变,胁迫高宗皇帝禅位,梁红玉被扣为人质,并以此要挟韩世忠。宰相朱胜非与孟太后巧妙绕过苗刘监视,秘密召见梁红玉,封其为安国夫人,赐予优厚待遇。太后拉着梁红玉的手说:“国家艰难至此,太尉(韩世忠,此时正在秀州驻守)首来救驾,可令速来。”沈志华主编,《文白对照全译〈续资治通鉴〉》,改革出版社,1994年,第2311页。梁红玉骑马飞驰一天一夜至秀州见到韩世忠。韩世忠知情后,立即带兵赶往杭州,不久变乱平定,苗刘被分尸于建康。高宗皇帝对此极为感动,于建炎三年(1129年)七月以武胜军节度使、御前右军都统制韩世忠为检校少保、武胜军与昭庆军节度使,奖赏韩世忠平定苗傅、刘正彦的功劳,并且亲自书写“忠勇”二字作为他旗帜上的标志,又封梁红玉为护国夫人,给以丰厚俸禄。将臣一人兼两个节镇,功臣的妻子给予俸禄,都是从此开始的。“余杭之难”后,梁红玉随韩世忠转战,与金人进行周旋,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梁红玉身着战袍,亲自手持鼓槌指挥作战,助韩世忠以八千兵力成功狙击金人名将完颜宗弼所率兵力十万多人,将其围困在黄天荡达四十八天之久,致使完颜宗弼险些丧命,有效地打击了金人的嚣张气焰。黄天荡之役后,梁红玉被加封为杨国夫人。韩世忠任淮东宣抚使,梁红玉随行进驻楚州。梁红玉带着训练有素的“娘子军”,以唐代平阳公主为榜样,在淮水间与丈夫一起共同抗金达数年之久,金人与伪齐不得南下进犯。梁红玉的如上生平事迹流传范围很广,几乎家喻户晓。后人有诗写梁红玉为:“旧是平康女,今为定远侯。戎装如月脖,带剑亦娇柔。”将其一生给予了高度概括,褒奖意味甚浓。在后人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梁红玉的形象塑造得更加光彩动人,成为与花木兰、穆桂英等人同样的著名的巾帼爱国英雄。梁红玉以女性之躯,在危急关头,屡屡置性命于度外,出生入死,为维护以高宗为皇帝的小朝廷数次立下战功,颇具警顽力懦意义。梁红玉在几年之内三次被朝廷封为“国夫人”,在彼时实属罕见,可以想见她在人们心目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梁红玉的死是个谜,目前至少有两种说法。一种史书记说“淮东宣抚使韩世忠妻秦国夫人梁氏卒,诏赐银帛(应为“帛银”,以与“匹两”对应——作者注)五百匹两”李心传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华书局,1985年,第1541页。,此条记载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二,事在绍兴五年(1135年)八月,时值梁红玉随韩世忠驻守楚州期间,在与金人作战中阵亡。当地人有感于梁红玉的英雄事迹,演绎出了梁红玉头被敌人砍掉后依然骑马疾驰的传说。另一说梁红玉死于韩世忠去世后两年,即1153年,此时韩世忠兵权被解除定居于杭州。两说虽有年代不同,但均对梁红玉持高度褒奖态度,由此也可以看出梁红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