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欲章,号云汉,安福(江西)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三十一年(1603)知宁海县,历知荆州府。适逢贵州土司安邦彦叛乱,在朝大臣举荐说,只有颜欲章才能平定叛乱。于是朝廷擢其为贵州监军副使,乘间入境,擒获安邦彦,平定了贵州之乱。迁河南参政,山西、浙江、江西布政使,致仕归。
颜欲章,号云汉,安福(江西)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三十一年(1603)知宁海县。据光绪《宁海县志》记载:
“颜公河在拱辰门(大北门)外,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颜令欲章以北门濠水直泻,不利于邑,改抱城东,布桥以通往来。”
据记载,颜欲章就任宁海知县仅仅为5个月的时间。然而,他却在这短短的5个月间做出了一系列便民的措施。最为突出的一事就是将原本直泻的北城门护城河水改道,使其环绕城东而过,并在其上建筑桥梁以便百姓来往。此事使得颜欲章在宁海深受人民爱戴。
如今的颜公河是淮河和祖公河的合称,汉代又称天门水、回浦水,起自环城北路与桃源北路交汇处,以地下水道通蒲湖,向北流入象山港的黄墩港。主流17.5千米,流域86平方千米。
据光绪《宁海县志》载,淮河在大北门至冠庄附近。
祖公河则是五代时期宁海县令祖孝杰率众开凿而成。有史料记载,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宁海县令祖孝杰用水工黄尹德言,欲于城北凿渠,使县城与黄墩港可通楫。回浦水,本西南流入淮河,祖孝杰凿回浦之上六里经行慈殿西洞山桥东入淮河,又凿淮河下流九里经半洋村东下陈村西过眠牛山。后渠成,并筑堰闸数处,虽未通舟,于农田有利。因名回浦以北之水为祖公河。
据明代鄞县籍文学家屠隆《颜侯调碑》记述,颜调任时“数千人扶老携幼走丞台,搏颡呼号,愿飞章于天阕留颜侯”。随后,邑人于城北濠河旁建颜公祠。清代建于东门外的五公祠、大北门外的颜、邓二公祠,均祀有颜欲章。
屠隆除作《颜侯调碑》外,另有《赠别云汉颜侯》七律一首,可见他与颜欲章交情匪浅。全诗引录如下:
五月循良起颂声,谁知又奉玺书行。
西瞻长水黄金塔,南达缑山白玉笙。
去住一时那可定,悲欢两地不胜情,
丛祠香火千秋在,烟水丰碑勒姓名。
颜公河是宁海文明的发祥地。秦时就在天门水畔建立南部都尉治。《汉书·地理志》中载:“鄞有镇亭、鲒埼亭、越天门山、东南有天门水入海”,在汉代就出名。宋储国秀《宁海县赋》载“扬州台岳未发于神秀,六朝之都建业宁海”。
如今的颜公河两岸已是宁海县城的所在地。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均以其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