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溥(1454-1504),字渊渊,号锦南,朝鲜全罗道罗州人。24岁中进士,29岁中文科乙科第一,曾任校书馆博士、军资监主簿、司宪府监察等职;33岁重试中文乙科第一,34岁任弘文馆副校理、龙骧卫司果、副司直,官及五品。后复任弘文馆校理,升任副应教兼艺文应教等职。1506年追赠通政大夫承政院都承旨,“以博学壮节名一世”。著述有《锦南文集》,其中收有《漂海录》。
明代弘治元年、朝鲜成宗十九年(1488)正月,朝鲜弘文馆副校理崔溥因父丧,从任职的济州岛返乡奔丧,不料半途遭遇暴雨,与同船的42人漂流入大海共计14个昼夜。他们从黄海漂入东海,由朝鲜海峡漂进了浙江宁海三门湾。
崔溥在《漂海录》里如是描述道:“自初三日至十一日连淡水亦尽,间或嚼干米,饮尿……待天雨渍衣汁饮,以续一发之命,不死幸耳。”
不仅如此,他们还频频遭受海盗的抢劫,至牛头外洋又被不明海船侵袭,可谓历尽艰险,数经劫难。
最后,崔溥一行终于在当年的正月十六登陆于宁海和临海交界处的牛头洋。
宁海地处浙东沿海,在当时屡遭倭寇侵扰,百姓苦不堪言。当崔溥一行登陆后,其衣着装束、语言均与倭寇相似,村民误认为海盗,“则里中人,或带杖剑,或击铮鼓,前途有闻铮鼓之声音,群集如云,叫号隳突,夹左右,拥前后而驱,次次递送。前里如是,后里又如是。”
最后,在得知崔溥一行人的身份和遭遇后,“到处皆敬待,饱以餐食”“馈茶数碗”以礼相待。整个行程中,亦有明朝官员伴送,且路上多有礼品相赠。可以说宁海就是崔溥一行绝处逢生的转折点,也是他们化历险为壮游的起始地,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了最深刻、最美好的印象。崔溥对宁海军民也十分感激,同宁海军民交洽时说道:“仆一远人也,相逢未一日也,而严以示之,宽以待之,厚以别之,其意固有在也。”“百岁之间,万里之外,云树之望,曷维其已……”
据载:
23日,崔溥一行人到桃渚千户所经过守边官员验证后,在官员和军卒护送下开始准备回国。
24日,崔溥等人受到千户李昂等军民隆重接待。晚间,尹姓乡绅、进士张辅等人又邀请崔溥到自家私宅热切招待。离去前,张辅又写下《送朝鲜崔校理序》一文送给崔溥留念。
(张辅,字邦佐,健跳人,先世以治兵有功,得统旗丁五十六,世守健跳,因籍宁海,成化丙午科进士,授单斤水教谕,未几,因丁外艰,家居纂修《正德宁海县志》。现存张辅所撰《送朝鲜崔校理序》一文,内有“朝鲜弘文馆副校理崔溥,渊渊将其亡命,括户口于其国之济州海岛,既而奔父丧,乘巨舟涉海道以还,以暴风所逆,漂泊入我健跳……遂迎所率三十四者馆之公所……”等句,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有关崔溥漂海的唯一文献。)
25日,崔溥乘船到达越溪巡检司,当日就住在了越溪巡检司(由三门湾进入宁海县城的海关,有越溪、亭头两寨虎狼关之称)。
26日,途经越溪铺,步行进入宁海县城。在接近白峤岭的时候,遇到二十余名兵士抬轿来迎接。于是,崔溥等8人乘轿而行,直到城内白峤驿(旧址在今泊水塘)。他们进入宁海境内后,由宁海县丞唐进(成化二十三年任宁海县丞,弘治元年尚在职,主管治安)接待了崔溥一行人等。崔溥误以为他便是知县,后在《漂海录》一文中如是记载道:“过进士坊,至宁海县之白峤驿,驿在县治之中。有知县姓唐者,供馈臣等,期至饱。因乘轿冒雨而行……”由于当时律法严明,崔溥不敢久留,旋即冒雨前行,至西店驿住宿。
27日因大风大雨又留住西店一天。
崔溥一行在宁海共逗留了8天时间,先后在越溪、西店等地住宿。然后经宁波、杭州,再由京杭大运河抵达北京,最后跨鸭绿江回国。整个行程达8000余里,历经135天。
回国后,崔溥用中文写成长达14.2万字的《漂海录》一书,详细记录了他经历“漂流”前后的全过程,反映了明弘治初年司法之严厉,为研究明代司法提供了证据。另外,《漂海录》对明代关隘要冲、各地驿馆、军备防务等情况记述得非常详细;对所经过的10余个运河沿岸城市的风貌都一一记录。崔溥还对民风民俗“以扬子一江分南北”进行比照,他说“首饰于宁波府以南,圆而长而大,其端中约华饰,以北圆而锐如牛角然……”
此书中,更是详尽地记载了当时中国的海防关隘、运河城市、山海风光、地志民俗等内容,对于研究我国明代的海防、政治、运河、城市、地志、民俗以及中朝两国关系等,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2002年7月10日,也就是古代朝鲜人崔溥意外漂流到宁海514年后,由崔溥的后裔崔秉一及93岁的韩国儒学元老柳寒相等研究中朝交流史的专家、学者组成的代表团一行100余人抵达宁海,参加崔溥漂流事迹纪念活动,在宁海越溪乡巡检司城旧址隆重举行了崔溥漂海事迹碑揭碑仪式,并共植象征友谊的常青树。崔氏大宗会还向越溪乡捐赠“崔溥漂海录奖学金”,宁海也为此举行了《漂海录》学术研讨会,为500多年前的两国友谊共续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