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惠帝朱允文(1377-?)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在靖难之变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上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死时,他已21岁了。继位后改“洪武”为“建文”,史称“建文帝”。但在位仅仅四年,即被燕王朱棣用武力推翻,而建文帝最后的下落,就连史书中的记载也彼此矛盾,因此成了千古之谜。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太宗实录》中如是记载:建文四年六月,“靖难”的军队打到南京金川门,建文君“遂阖宫自焚”。燕王“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然而,关于建文帝死于火焚这个说法从古至今都是疑点重重。
据《明史·恭闵惠皇帝本纪》载: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踪,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于火中……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正统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
文中还有自称“千忠戮”(谐音“千钟禄”)者,绘声绘色地称建文帝曾题词于逆旅: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磊磊高山,滚滚长江,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又见《明神宗实录》记载,首辅张居正曾对神宗说,国史不允许记载这件事,但是先朝故者有传言,当初燕王入城,建文帝即削发披缁,从间道逃走。
在历代的记载中,又属清代学者谷应泰编撰的《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最具有代表性。它成书早于《明史》,为私人著述,权威性是被当时人们所认可的。上面就指出了建文帝并未自焚,而是在大臣的保护下由密道逃出南京。
据谷应泰记述:
建文四年(1402)六月,建文帝得知南京金川门失守,长吁短叹,欲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建议,不如出走流亡。太监王钺跪在地上提醒皇上,高皇帝升天之前,留下一个宝匣,交代说,如有大难,可以打开。众人一起赶到奉先殿左侧,看到一个红色宝匣,四周用铁封着,锁也用铁灌注。建文帝一见祖父的遗物,不免悲恸,下令焚烧大内,皇后马氏赴火死。程济砸开宝匣后,但见里面有三张度牒,分别写着“应文”、“应能”、“应贤”,里面还有和尚的袈裟、僧帽、僧鞋、剃刀,以及银元宝十锭。写着:“应文从鬼门出,其余人等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时分在神乐观的西房会合。”建文帝叹道,这岂非天数!程济立即为皇上剃去头发,换上袈裟、僧帽、僧鞋。杨应能表示愿意剃度,随帝流亡;监察御史叶希贤毅然说,臣名贤,无疑就是“应贤”,也剃度改装随从。当时在殿上的五六十人痛哭流涕,都表示要随从流亡。建文帝说,这么多人一起行动,势必引起怀疑。于是决定由九人陪他前往鬼门,在神乐观乘船至太平门。民间盛传当建文帝出鬼门时,门外正好有一艘小船,船中有一道士,呼建文帝乘舟,并叩首称万岁。道士说:“昨夜梦见高皇帝,命臣来此守候。”
《明史·胡传》中还记载道:
永乐五年,朱棣派遣户科都给事中胡,以颁布御制诸书、寻访仙人张三丰为名,暗中侦察建文帝的踪迹,前后长达十六年之久。
此外,朱棣还组织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由三宝太监郑和统率,七下西洋,追踪到海外。追寻虽无结果,却成就了世界航运史上的一次壮举,这是朱棣始料未及的。
所有这些迹象都足以表明,建文帝逃出宫的可能性非常大。
那么,逃出皇宫后,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呢?
在宁海当地,一直以来都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建文帝当年出逃后终老于王爱山永乐寺。
建文四年(1402),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大学士方孝孺见大势已去,就将建文帝与建文帝长子朱文奎秘密送往家乡宁海,安排在宁海强蛟一带海域中的孤岛上居住。建文帝为了掩人耳目将家人与随从改姓尤(其意龙字去撇,为虎落平阳,蛟龙失水之意)。后来建文帝后人怕遭到灭族之灾,又将子孙分散到宁海各地。至今西店和桥头胡等地都有姓尤的村庄存在,不知道是否与建文帝一系有关。
当初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朱棣应允。然而之后在金銮殿上,由于方孝孺不愿草拟诏书,导致朱棣违背诺言,残暴地灭了他的十族,株连坐死847人(一作873人)。成为有史以来最重的刑罚。
当时建文帝尊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三人为儒家师傅,对他们言听计从。政治上黄、齐二人出场更频。然而有成祖最信任的谋士姚广孝作保的方孝孺为何罪责却远甚其二人?
据载,方孝孺的妻子郑氏和两个儿子方中宪、方中愈均上吊而死,两个女儿则投秦淮河而死。然而,他的亲戚朋友可都遭了殃。每抓到一个,都带到方孝孺的面前,让他看看,再行千刀万剐,一共杀了七天,八百七十三人。种种迹象表明,成祖是在逼迫方孝孺。如此恶行,难道只是为了逼迫方孝孺草拟诏书而已?会不会也是在逼问建文帝的下落呢?
宁海永乐寺地处三县交界的王爱山,在当时属偏僻山野。据宁海本地传说,建文帝后来就隐匿于此。
据说永乐七年(1409),明成祖还是于心不甘,带了近侍,亲自到永乐寺微服查访。此时建文帝已经去世,传承其衣钵的真达法师也外出云游名山,朱棣只得悻悻而归。
直到永乐二十年(1422),真达和尚在圆寂之际,才把建文帝的有关遗物移交下来,代代寺僧相承,秘不外传。
清末,这件事慢慢流传开来,渐为外人所知。
据潘志海先生记述:
到了20世纪的60年代中期,永乐寺的时任住持是个天台僧人,法号已无从得知。因其身高将近一米九,人们都称呼其为“长和尚”,渐渐地也就没人再记得法号。当时,寺中还有一个来自辽东的妇人,在寺中负责料理事务。
这位人称“长和尚”的主持就是那一任建文帝遗物的传承人。除此之外,他还藏有宋代罗适的《永乐寺碑记》原稿。由此,他了解到永乐寺原称“蒋山寺”,乃蒋氏先人舍宅所建。于是,他就打算把这份建文帝遗物交由蒋氏后裔来保存。几度催促后,蒋氏后裔这才赶到了寺中。然而,当时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蒋氏后人看到只不过是几张黄纸和一些看不懂读不透的书卷,居然都推脱不要。
最后,这位长和尚圆寂,归葬于天台老家毛竹蓬,那张碑记和一些建文帝的遗物也就不知所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