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原理是由管理学家劳伦斯·J ·彼得(Laure nce J。Peter)所创。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是他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
彼得原理具体内容为:“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彼得原理首次公开发表于1960 年9 月美国联邦出资的一次研习会上,听众是一群负责教育研究计划、并刚获晋升的项目主管,彼得认为他们多数人“只是拼命地想复制一些老掉牙了的统计习题”,于是引介彼得原理说明他们的困境。演说招来了敌意与嘲笑,但是彼得仍然决定以独特的讽刺手法呈现彼得原理,尽管所有案例研究都经过精确编纂,且引用的资料也都符合事实,最后定稿于1965 年春,总计16 家之多的出版社无情地拒绝了该书的手稿。1966 年,彼得零星地在报纸上发表了几篇论述同一主题的文章,读者的反映异常热烈,引得各个出版社趋之若鹜。
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彼得“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学科——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lgy)。该学科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