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陈纳德10岁。
父亲续弦。继母是陈纳德在当地的吉尔伯特小学的教员,洛蒂?巴恩斯女士。
还在她嫁给陈纳德父亲之前,陈纳德就已经同她很要好,他们经常一道出去骑马,旅行,到郊外野餐。她成长于路易斯安那州卡尔本附近的农庄。因此,她也酷爱大自然。
继母常常鼓励陈纳德,去过他所热爱的生活,并激发他应当怀有远见和大志,成为一个有为的人。
她谆谆教导说:
“仅仅在打猎捕鱼的技巧上比其他孩子高明,这算不了什么。你应当在学问上做同龄儿童中的佼佼者。”陈纳德再次感受到了母亲的温暖,母爱的力量。令人惋惜的是,这位可敬的继母,5年之后突然去世了。这件事使陈纳德一生都耿耿于怀。
他曾无限深情地说:
“那时我年甫十五,重又感到可怕的孤独,并且在以后的时光里,再也找不到一位那样使我全身心地钦仰敬爱的人。”童年时代那种无羁无束、放浪形骸的生活,加上继母所给予的同情和爱的教养,把陈纳德的一颗童心塑成了有点与同龄孩子格格不入的天性。
于是,逐渐养成了他的自信、自强、自作决断的性格。他宁愿自行其是,做小伙伴中的首领,也不愿接受比他大的孩子的指挥。这一点也正是他后来喜欢出人头地的萌芽。对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这样的行为,他总爱挺身而出,扶弱锄强。
他具有一种好胜的禀性,在竞争中从不服输,不甘落后。他总是告诫自己要比别的孩子强,要跑得快,跳得高,游得远,潜得深。
钓鱼要钓最大的,打猎要比别人射得准。
读书要比别人读的多。
下地干农活要比别家的孩子更卖力。
在学校里每门功课都要名列前茅。
校垒球队里是出色的选手。
篮球队中是最优秀的中锋。
足球也要踢得最好。
……
总之,他要求自己事事都要独占鳌头。
一种凡事爱做领袖的冲动,不时涌入他的头脑。他经常下达指令,让那些能力较次的孩子去完成。一旦获得成功,他很少沾沾自喜,或是自傲,而是继续进入下一个游戏。
然而,他的天性中也有不足的一面:害羞,对他人的批评极其敏感,在大孩子面前缺乏自信。
假如让他全权去主理一件事情,其结果往往是十分圆满的。
他精力充沛,思虑过人,对任何问题都能当机立断,并且见诸于行动。因而他尤其看不惯那些优柔寡断的人,同他们格格不入。
正是他的这种性格,对他以后的工作颇有不良的影响。他常因没有及时详细地向上司阐述他的计划,而使得一部分上司觉得他不够稳健,认为他是个易于冲动的人。他们对于像陈纳德这种能够临危不迫,而且妥筹善策,迅速采取行动的人,完全缺乏足够的认识。
继母洛蒂?巴恩斯去世的那年,陈纳德15岁。时为1908年。
陈纳德中学毕业了。
虽然还未到读大学的年龄,可是陈纳德却长得又高又大,父亲不愿他虚度年华,于是给他虚报年龄,15岁报了18岁,把出生年份改成了1890年。父亲希望儿子不再在田里做农活,考上大学,拿个学位,将来做名教师。
是年考入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
恰值陈纳德家族此时家道中衰,连读大学的学费都成问题。
幸好当时美国南方的家庭比北方守旧,他们那种敬老慈幼的人情,似乎同我们中国有不少相像的地方。
外祖父威廉?华莱士?李医生替陈纳德交了学费,这样他才顺利地踏进了大学的校门。
还是在陈纳德5岁时,他的亲生母亲因肺疾而病殁,他和弟弟都住在外祖父家。兄弟俩还得到过姨母露薏丝?蔡斯的悉心照料。
陈纳德对她同样十分敬重和挚爱。
正如陈香梅在《一千个春天》中所描写的:
“他们一同读书,散步,并且垂钓,孩子般的享受每一时刻。我们第二个孩子出世时,即命名为雪狄雅?露薏丝,乃是以我姐姐雪狄雅(静宜姊的教名)及将军的姨母露薏丝二人之名为名。”
姨母露薏丝?蔡斯,同样给了童年的陈纳德以无私的母爱,这在塑造他的性格与影响他以后的命运方面,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