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眼看着周边一同起事的反隋势力,一个个被杨素及隋朝大军翦除,高智慧感觉到了难以言状的恐惧。出于一个草莽英雄的本能,又决然没有束手就擒的道理。于是,尽管形势越来越不妙,高智慧还是积极调集大军,准备作殊死一搏。
杨素采取先行蚕食消灭高智慧周边弱小叛军的战略,应该是非常成功的。叛乱四起之时,各路叛军还有相互联系,彼此照应,但终究没有统一的指挥系统,更多的处于各自为阵的零乱状态。在遭遇强力打击之后,每一个据点的叛军自顾不暇,很容易被各个击破。
虽然前一阶段的行动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当杨素率大军推进到钱塘江边时,面对东岸高智慧连绵百余里的战船、近十万的大军,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一点儿也不容乐观。
扎好营寨,杨素召集手下大将商议具体作战方案。
鱼俱罗说:“我大隋天朝之师,自南下以来,每战皆捷,区区反贼,早已是惊弓之鸟。末将自愿为先锋,明日即率军渡江,势必生擒高智慧!”
这次出兵南下,鱼俱罗表现尤其勇猛,已经立功无数,所以话语之间充满了自信。
但他的话音刚落,来护儿却说:“吴人向来悍勇敏捷,而且善于驾船作战。如今他们都怀有殊死一搏的决心,不应该和他们作正面交锋。以末将之见,不宜强攻,只宜智取。”
来护儿是东汉中郎将来歙的第十八世孙,祖籍南阳新野,后来迁居于广陵。在出生不久,父母双双去世,由伯母吴氏抚养长大。来护儿自幼便志向高远,在读到《诗经》里“击鼓其镗,踊跃用兵”“羔裘豹饰,孔武有力”时,即感叹道:“大丈夫生于世上,就应该这样,为国家消灭敌人,建功立业!怎么能够只做一个刀笔小吏呢!”世人皆对他另眼相看。
来护儿的伯父死于侯景之乱,为同乡陶武子所杀害。他的伯母常对他提及此事。后来,趁陶家办婚事之际,来护儿直闯陶家,手刃了陶武子。所有宾客都被他的豪迈气势所震慑,不敢妄动。来护儿将陶武子的首级祭于伯父墓前,然后外出躲避。直到579年北周大将韦孝宽平定淮南,来护儿才得以回归乡里。
581年,隋朝贺若弼出镇广陵,来护儿便投奔到贺若弼帐下。因为对沿江两岸的情况熟悉,而且为人机智有谋,经常被贺若弼派遣渡江侦察,因功升任大都督。又率军击败陈朝将领曾永,加封仪同三司。589年,在隋朝灭陈之战后,来护儿因功进位上开府。
此时,由于接连击败各处叛军,杨素手下的将领,大多都有类似鱼俱罗那样骄傲自满的情绪。但杨素作为一个经验丰富、战功显赫的统帅,当然有他的过人之处。绝不会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就像一般人那样变得得意忘形。来护儿提出智取的想法,正合杨素心意,但他仍旧不动声色地问:“来将军,依你之见,该如何智取呢?”
来护儿向前一步,说:“元帅只需安坐大帐,末将愿率一路精兵,找一个比较隐蔽的地方偷渡过江,然后绕到高智慧叛军的身后,发起袭击。待我偷袭得手,打乱叛军阵脚,元帅您再趁势挥师过江,前后夹击。这样的话,高智慧叛军进退不得,必被全歼。其实,当年韩信击破赵军,就是采用的这个策略。”
杨素认为来护儿的主意非常好,对他大肆夸赞一番,然后按照来护儿的计策执行。
来护儿于是率轻舸数百艘,找到一个非常隐蔽的地方,在暮色掩护下偷渡过了钱塘江。然后又急速绕到高智慧的大帐后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偷袭,并放火焚烧敌军大营。
看见对岸浓烟滚滚,继而火光冲天,杨素知道来护儿偷袭得手,于是指挥早已做好充分准备的大军,犹如离弦之箭一般向江中高智慧的军队发动猛攻。
高智慧虽然有殊死一搏的打算,但一切都因来护儿的奇计而土崩瓦解。尤其是他手下的军队,几乎都是临时纠结起来的乌合之众,平时缺乏操练,更缺乏顽强的意志品质,遭到突然袭击之后,军心瞬间涣散。不是仓皇逃命,就是原地投降。高智慧见颓势难以遏制,只得放弃阵地,仓皇从水路逃窜。
杨素和来护儿等隋军大将,则率领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了海边。高智慧被迫逃到了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