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所有公立学校的教师均为公务员。基础教育中的教师录用以严格的教育和考试结果作为基础,所有教师都要经过两次严格的国家考试和实习阶段方能任教,从此也就能获得终身教师资格。学校对教师的一般根据平时听课和家长意见等信息,每年由校长给每位教师写一份鉴定书。这份鉴定书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职称晋升和工资待遇,而且是教师劳动价值的认同。
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也离不开考试。每年都有四次大考和一些小测验。教师事先一般不会告诉学生考试的时间。除了考试外,还结合平时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
一、教学评价新理念
德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对教学的评价改革主要反映在这样一些新的理念方面:
1.多元化的成绩要求与多样化的成绩评价。
2.教学评价不但要考虑校内的成绩,而且要考虑校外的成绩要求与学生的校外的成绩。
3.教学评价应当有利于促进积极的学习气氛,树立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信心。
4.教学评价必须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
5.教学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学习结果,而且也要评价学习过程,因此评价不能仅限于期末,而因充分注意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
6.教学评价应当以一定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如完全中学毕业考试规定考四门学科,这四门学科完全由学生自己选定(但必须涵盖语言、社会以及数学和自然科学三大领域),其中两门为学生自己确定是自己的特长学科,而且这两门特长学科考试以四倍的成绩计算计入总分中。
二、学生成绩考核的形式和要求
评价学生学习的多样化形式、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取向和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等特点。
以以北威州完全中学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的规定为例加以说明。大纲规定了对学生成绩考核的如下六类形式和要求:
1.考核学生在课堂上的口头参与情况。教师应当持续观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他们在各教学阶段对一些问题的概括能力、复述能力、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和迁移能力、对问题解决的切入点的把握、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论证水平等。观察他们对物理现象解释方面的正确性、全面性、表达能力和对原理的引用等。
2.考核学生在教学中书面参与情况。教师除了观察口头考核包括的内容外,在对学生作书面考核中还应当注意学生物理图表的应用、符号应用和计算能力。
3.考核学生实验参与情况。教师应当观察学生是否明了实验规定,是否认真进行观察和测量,学生的实验记录是否完善和清楚以及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完成实验;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能力和技巧以及他们的合作态度等。
4.检查学生的报告、记录和家庭作业。完全中学初中阶段物理教学已经引入学生的口头和书面报告这种工作方式,这是反映科学研究结果的一种手段。教师应当了解学生在这阶段是否初步学会这种手段。学生的学习过程记录和实验记录是一种学习技巧。教师对此的检查应当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这些技巧。家庭作业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当在布置作业前对不同学生的独立完成作业的可能性有一个估计,应当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表述自己独立和正确完成了作业。
5.课堂测验。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测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一般这种测验不应超过15分钟,而且应当避免加重学生学习压力。测验目的决不应当是为了确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或成绩等级。
6.期终成绩评定。学生的期终成绩应当是对学生整个学期中全面表现观察的结果。教师应当尽可能避免片面性。
总之,德国中小学课堂的组织形式比较灵活,课桌摆设方式因课而异。学生心理宽松而不放纵,课堂气氛活泼而有序。每当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发言时,学生即纷纷举手,食指略屈,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教师的指定下,学生可以坐在原位回答,可以到讲台来展示。学生不断得到激励个性张扬,将自己情感态度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课堂表现不但体现规则意识,同时也为教师对学生评价提供良好契机。
学生没有属于自己的教科书,所有教材都是向学校借用,学生必须在扉页签名。一本书用过多届学生,还是完好无缺。
学生每人都有一本厚厚的文件夹,那是他们的练习本,文件夹活页的内芯一般采用A4规格,并有淡淡的小方格(约5mm×5mm)作背景,以便书写整齐规范。老师经常在上课时发给学生相关的材料,学生将其粘贴或装订到文件夹中。这本文件夹图文并茂、色彩丰富、内容完整、富有个性,成为过程评价的重要依据。
除小学一二年级只给评语之外,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实行统一规范的考试评分制度,评价一般分六个水平(采用六分制):1=very good;2=good;3=OK;4=enough;5=not good;6=very bad。在基础教育阶段各类学校均实行州域内统一规范的升留级制度和毕业制度。如巴伐利亚州文教部就规定,凡是学生学年成绩得一个6分或两个5分者,一般就得留级。这些学生或留在原来学校重读,或转入适合他的另一类新学校学习,或参加补考。而且各类学校各年级的留级都有一定的比率。
学生的学习成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体现。学校课外活动丰富,每个学生都会演奏自己爱好的乐器,几个人稍作排练,就是一场精彩演奏会。突出了参与性、活动性和创造性,入情入境,乐其而乐。学生的绘画作品和小制作随时可以在指定的墙壁上张贴,既可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又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
可见,德国学校的教育评价体系中也是相当注重多元评价和过程激励。
德国北威州的课程改革实例
德国是个联邦制国家,文化教育由各州自治,因此各州制订的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学大纲是有不少差别的。
比如,巴伐利亚州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是,向成长着的一代传授广泛的、出色的综合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关键素养,包括问题解决能力、迁移能力、灵活性、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创造性能力、自主性和可信性;而北威州的课程改革理念则强调对成长着的一代进行广泛的、集中的本质性教养,培养他们具有成熟的对社会负责的个性,向他们传授能整体地认识世界和建立整体观念的基础知识,使他们具有基本的能力和技巧。
因此要了解作为联邦制国家的德国的课程改革动向,完全可以以一个州为例,进行研剖。
北威州的课程改革理念突出反映三个方面:1)强调对成长着的一代进行广泛的、集中的本质性教养;2)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整体地认识世界和建立对世界的整体观念;3)给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留有余地。在总的目标方面,要求帮助学生形成成熟的对社会负责的个性;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知识、能力和技巧。北威州的课程纲要规定帮助学生形成成熟的对社会负责的个性包括如下几点:
1.形成每个学生独特的能力
纲要要求学校正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能发现、发展自己特有的天赋和倾向,并自觉地对待自己的天赋和倾向;学校应通过课内外活动使学生获得和探讨社会经验、学科经验和文化经验,学习使这些经验系统化,认识它们的联系,并借以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和行动的能力,获得对自己和世界的独特认识。
2.树立社会责任感
学生必须学习作出对社会负责的个人判断、决策和行动;学校必须促进他们对他人的理解和同他人合作,正确地估价自己的愿望和需要,认识到这是民主社会和同其他国家、民族和文化关系的基础。
3.建立民主社会理念
学校应当向学生传授关于民主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和规范的认识,使他们了解民主社会的决策程序,培养他们积极参与民主社会活动的能力;使他们建立起平等、民主的理念。
4.培养基本价值观
学校应把引导学生建立基本的价值观作为自己不可推脱的责任,这方面包括重视人的尊严、尊重人权、维护民主和法治国家的原则;使学生了解世界上落后、贫穷和灾害的原因并形成为消除落后、贫困和饥饿以及促进和平和自由意识;学校必须鼓励学生对自己存在的意义提出问题,认真对待自己的理想、宗教和正确对待其他宗教和世界观。
5.参与文化活动
纲要强调,每个人都打上了社会文化生活影响的烙印,学校应当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这种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文化活动的能力;使他们了解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具备批判理性;发展他们的创造力、想像力、审美能力。
6.在职业和劳动界从事活动的责任
学校应当通过传授学科的和其他各种学习领域的内容为学生进入职业和劳动世界做好准备,使他们对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基本问题有所认识,从而为他们认识他们自己对职业和劳动世界的兴趣和负责的行动创造条件;并为他们对就业和升学选择打下基础。
北威州的课程纲要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能力和技巧的总目标方面特别强调课程必须具有科学性、以学生为取向和教学内容的综合性。纲要要求教学必须使学生逐步形成概念和综合思维系统;通过传授基本的知识、能力和技巧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分析性思维和批判思维;说明知识应用的方法和可能性,为他们在由科学为主宰的世界中独立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纲要强调教学应当遵循范例学习的原则,应当传授最重要的知识内容和方法;使学生愈益自觉地和独立地探索世界的奥秘;要求学生在掌握课题、内容和方法方面达到彻底性,并能把它们综合起来,帮助他们能对当前和未来现实世界建构正确的认识。
德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综观德国课程与教学改革动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获得启示,为我国新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首先德国在教育改革中,既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又强调个性的社会责任感,提出改革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成熟的对社会负责的个性。在课程改革方面,课程改革理念突出反映三个方面:1)强调对成长着的一代进行广泛的、集中的本质性教养;2)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整体地认识世界和建立对世界的整体观念;3)给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留有余地。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强调,培养学生的知识、信息管理能力,注重让学生去揭开媒体的内在功能,去发现其利弊,从而使学生从被动的媒体消费者,转为主动的设计者、策划者。另外特别提倡在教学中唤醒学生对文学、艺术和音乐的热爱,培养学生乐意交往合作的能力;外语教学的加强也是教学内容变革的方向之一,提倡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双语教学。
在教科书编写中,德国专家特别提出产品原则和效果原则。产品原则包括教材要有科学性,要符合学科教学论、教育科学要求等。效果原则包括教材符合学生理解水平、适合学生自学和独立对内容批判分析,对教师的态度、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产生积极影响;受用人单位和家长的欢迎;有利于国际关系和世界和平、民族团结和谅解等等。
在教学评价方面提倡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结合,强调要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在评价中以一定方式吸引学生参与。
综上所述,结合德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一、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范围应囊括启智性课程、技能性课程、沟通性课程、情意性课程和活动性课程。以此来设计课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德国小学低年级根据儿童的特点,采用广域课程,开设“综合科目”、“物象教学”,高年级采用分科课程适应了儿童的发展特点。而中国小学课程历来偏重学科知识,门类多、分科细,缺乏整体考虑。因此,我们注意借鉴德国的做法,优化课程结构,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注意课程衔接
课程衔接应包括纵向与横向的。课程编制一般要符合三条标准,即继续性、程序性和统合性,前两者是指课程编制时应注意到各阶段年级课程间的“衔接”,力求课程在纵的方面达到一贯性。“统合性”是指横的关系,考虑各科学习经验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学生行为与所学内容的统一和连贯。德国中小学课程在设计上注意各阶段课程间的衔接,较好地体现了继续性及程序性,如“物象教学”就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内容。而我国中小学课程却缺少联系与沟通,如幼儿园、小学和中学阶段,各门学科在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科能力上缺少纵向的、通盘的考虑;统一学习阶段开设出的各门学科的内容缺乏横向的、有机的联系。因此,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与改革。
三、充实课程内容
当代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有许多新的知识和领域需要去学习和探索。德国注意在课程计划中不断充实新的知识,如家庭、健康、环境保护、信息技术等教育内容,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明确对生活各个领域应付的职责,为适应未来职业和劳动世界的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我国在课程改革中,要改变传统观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要善于将“新成果新成就”充实到教材中来。
四、重视潜在课程
潜在课程是指通过非正式课程诸如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习得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德国中小学很重视潜在课程的研究,如校舍设计、教室通风与采光、学校环境的整洁、美观;团队活动、仪式活动等等。所以,我国要打破传统的封闭落后的教育观念,即重视正式课程,也考虑潜在课程的影响,使课程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效益。
五、加强个别化课程
儿童在能力、性格、兴趣、家庭背景及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个别的课程是试图满足不同学生需要的课程设计,其形式很多,如德国采用独立学习、补偿制度、分组学习、不分级制度等,以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国这方面很落后,课程单调、划一,缺少弹性,这必然要压抑儿童的个性发展,因此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