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是世界上种群数量最大、攻击性最强的昆虫群体,所到之处,可谓是寸草不生。而且,它们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存,适应能力极强。它们曾经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的灾害,是人们痛恨的对象。它们是谁?它们就是危害植物的大害虫——沙漠蝗虫。
明星名片:
蝗虫属蝗科,直翅目昆虫,植食性昆虫,有超过1万的品种。分布在热带、温带草地和沙漠地区,栖息于各类场所,生命力极强。它一生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成长阶段。令人费解的是,许多蝗虫种类的灭绝至今仍是个迷。
蝗虫能在各种场所生存,其中又以山区、森林、草原、半干旱区、低洼地区分布最多。大多以植物为食。是各种作物的主要虫害之一。大量爆发于严重干旱时期,虫灾爆发对自然界和人类都能产生很大影响。其幼虫(人们常说的蚂蚱)只能跳跃,而成虫长有翅膀可飞行,亦可跳跃。
另外还有一种常见昆虫——草蜢,又名蚱蜢,俗称扁担勾,在中国北方也称做蚂蚱,属于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蚱蜢亚科。常与同蝗虫幼虫混淆。
蝗虫的头部触角、触须、腹部的尾须以及腿上的感受器都可以感受触觉。口器内有味觉器,嗅觉器官在触角上。听觉依靠第一腹节的两侧、或前足胫节的基部鼓膜。视觉通过复眼感受,单眼起感光作用。后足适于跳跃,腿节粗而壮。雄虫以后足腿节的音锉摩擦前翅的隆起脉或者以左右翅相摩擦发出声音。有些种类飞行的时候也能发音。栖息之所各异,例如南美的Marellia remipes就在漂浮植物上度过大半生,它能游泳,并产卵于水生植物上。
蝗虫的体型呈中或大型,有些种类,比如,南美的巴西排点褐蝗,体形可以超过11厘米。蝗虫的天敌有蛇类、禽类、鸟类和蛙类等,同时人类也会大量捕捉,有些地区的人们甚至以蝗虫为食品。
全身通常为绿色、褐色、黑褐色或灰色,头部较大,触角较短;前胸背板像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至两侧,质地坚硬,中胸和后胸因愈合而不能活动。肢体发达,尤以后腿肌肉最为强劲有力,外骨骼相当坚硬,使其成为跳跃行家,胫骨尖锐的锯刺是很好的自我防卫武器。它和螽斯最大的分别便是产卵器没有明显的突出。头部除触角外,还长有一对复眼,为其主要视觉器官。同时还有3个仅能感光的单眼。头部的下方有一个口器,是蝗虫的进食器官。蝗虫的口器是由上下唇各1片、上下颚各1对以及1片舌组成。其上颚非常坚硬,适于咀嚼,因此叫做咀嚼式口器。
蝗虫的听觉器官是一对半月形的薄膜在其腹部第一节的两侧的位置,左右两侧排列整齐的一行小孔,便是气门。气门共有10对,从中胸到腹部的第8节,每一个体节上都有一对。每个气门都连通着体内的气管。在蝗虫体内有粗细不等纵横相连的许多气管,气管又经过分支,最后由微细的分支气管与各细胞间发生联系,从而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重要器官。
蝗虫属于植食性昆虫,喜爱吃肥厚的叶子,比如,空心菜、甘薯、白菜等。
蝗虫在每年夏、秋进行繁殖,雌蝗虫在交尾后会把产卵管插入10厘米深的土中,同时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产下约50粒的虫卵。
蝗虫发育的过程比较复杂。从受精卵开始。刚孵出的幼虫是没有翅的,只能跳跃,此时叫做“跳蝻”。跳蝻的体态和生活习性都和成虫相似,只是体形较小,生殖器官还没有发育成熟,此形态的昆虫又叫“若虫”。若虫逐渐成长,当外骨骼限制虫体再长大时,就会被脱掉,这叫蜕皮。若虫的一生需要蜕5次皮。从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称为1龄,以后每蜕一次皮,就增加1龄。长到3龄后,翅芽变得显著。长至5龄后,就变成能飞的成虫了。像这样个体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
昆虫由受精卵发育到能产生后代的成虫的整个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蝗虫在中国有些地区一年能够发生夏蝗和秋蝗两代。在适宜的温度下,通常为24℃左右,蝗虫孵卵约需要21天。孵化的若虫破土而出,这时的若虫外形和成虫很相似,只是没有长出翅,体色也较淡。若虫在1、2龄时长得越来越像成虫,但头部和身体比例不协调。到了3龄时会长出翅芽,再到4龄翅芽已很显著了。5龄时若虫将要成熟,取食数日后就会爬到植物上,身体悬垂,经过一段时间便会羽化而出成为成虫。
沙漠蝗虫主要分布在北非、东非和南非的沙漠蝗虫破坏性极大,可谓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落基山脉的蝗虫曾给北美洲西部的开拓者们带来过巨大的灾难,它们曾经覆盖的最小面积相当于英格兰的总面积。于1902年灭绝的一种蝗虫曾在1875年8月15日~25日飞过内布拉斯,总重量估计有250亿~500亿千克。
而今,沙漠蝗虫已然成为了种群最大、破坏性最强的昆虫群体。1954年,研究人员曾在肯尼亚用侦察机测量得知,一个蝗群的覆盖面积可达200平方千米。令人咋舌的是那还仅仅是同一个地区的几个蝗群中的其中之一而已,若全部(估计有5000亿只)蝗群合起来则会覆盖1000平方千米的面积,1.5千米度,约10万吨的重量。
不过,这种昆虫最奇特的一点是它们喜欢独居。大多数时候它们是非常普通的、绿色的蚱蜢。不过当沙漠环境发生改变时,昆虫的行为也会应境而变。当气候较往常湿润时,蚱蜢就会孵化出更多它们的卵。小蚱蜢们互相摩擦,相互撞击,这种摩擦和撞击会促使个体释放出一种“群聚的信息素”这种“信息素”是由动物,尤其是昆虫分泌出的某种化学物质,能够影响同族其它成员的行为或成长,通过这种信息素的释放它们开始聚集到一起。大批量的蚱蜢往同一个方向行进,在持续大约一周后,它们成长为成虫开始飞行,于是蝗灾就此产生了。蝗群的目的地是不确定的,但如果它们在阿拉伯半岛繁殖的话,就会向非洲进发,所到之处的农作物将会受到灾难性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