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漠景观的标志中,这群生物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它们与黄羊相似,善于“吃苦耐劳”,最为可贵的是,它们还是爱情中的痴情人。它们是谁?它们就是黄羊的“双胞胎兄弟”——鹅喉羚。
明星名片:
鹅喉羚是一种生存在典型的荒漠、半荒漠地区的动物。鹅喉羚的体形与黄羊相似,由于雄羚在发情期喉部肥大,形状就像是鹅喉,因此,才有了“鹅喉羚”的名字。20世纪50年代初期,鹅喉羚曾经广泛地分布在贺兰山东麓、西部半荒漠地区及东部鄂尔多斯台地。
在沙漠戈壁地区有一种十分常见的有蹄类的羚羊,它们就是沙漠景观的标志之一鹅喉羚。鹅喉羚的体形与黄羊非常相似,二者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鼻骨的形状不同,鹅喉羚没有眶下腺、鼠鼷腺等,稍微显著一点的就是它的尾巴比黄羊长,因此,人们又将其称为“长尾黄羊”。
鹅喉羚体长约为85~140厘米,尾长约为12~15厘米,肩高约为50~66厘米,体重约为25~30千克。鹅喉羚的毛色与黄羊也有一些区别,其背部的毛色比较浅,呈淡黄褐色,胸部、腹部与四肢的内侧都是白色的。到了冬天,它们的毛色会变得更浅。尾巴的毛色为黑棕色,靠近基部的一半为赭黄色。雌性鹅喉羚发热头上只有一个大约为3厘米高的隆起,而雄性鹅喉羚的头上有角,其长度大约为22~30厘米,向上伸直,并且,微微地向后弯曲,尖端略向内上方弯转。除了角尖之外,其余地方都有明显的环状横棱,而且,环的数目随着年龄而增加,最多的大概有17条左右。上唇到眼平线为白色,喉部也为白色,与藏羚羊相比,其臀斑略小,蹄子又长又尖。颈部细长,雄性鹅喉羚在发情季节,喉部与颈部特别膨大,仿佛是患了甲状腺肿胀一般,形状好比鹅喉,因此,才有了“鹅喉羚”名字。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不管是雄性鹅喉羚,还是雌性鹅喉羚,甚至是幼仔,它的乳房的两侧、鼠鼷部的前面都各有1个大洞,这个洞口的直径大约为4厘米左右,洞深也有4~5厘米,洞口四周的毛都朝着洞的方向生长,但是,洞内却没有长毛,里面仅仅有一些粘泥状的物质,没有什么比较明显的气味。在这层泥状物的下面的洞的底部,有2个白色的小乳突。其形态结构与袋鼠类的育儿袋很像,但是,却比育儿袋要小很多,而且袋口朝下。至于这个结构到底有什么功能,到现在还没有弄清楚。
鹅喉羚耐旱胜能力很强,爱吃冰草、野葱、针茅等草类。鹅喉羚对感情很忠贞,实行“一夫一妻制”。每年11月到第二年的1月是鹅喉羚的发情期,在这期间,雄雌鹅喉羚进行交配,雌鹅喉羚的怀孕期大约为6个月左右,每胎通常产1~2个幼崽。幼崽1~2岁的时候,性发育成熟,寿命约为17年左右。鹅喉羚在国外主要分布在亚洲中部、蒙古、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而在中国则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内蒙古西部和甘肃等地。它们属于一种典型的荒漠与半荒漠地区的种类,生活在海拔300~6000米之间的干燥荒凉的沙漠与半沙漠地区。
平时,鹅喉羚常常结成4~10头一起的小群生活,到了秋天,汇集成百余头的大群作季节往返迁移,有的时候,它们还会和野驴混群活动。雌鹅喉羚产下幼崽之后,便会与幼崽组成群体一起生活,而雄性鹅喉羚常单独活动,或者与其他雄兽结成小群生活。鹅喉羚喜欢在开阔地区活动,特别是早晨与黄昏出去觅食的次数十分频繁,它们主要以艾蒿类与禾本科植物为食,但是却很少喝水,耐渴能力非常强。鹅喉羚的奔跑能力相当强,善于在开阔地的戈壁滩上迅速奔跑或者在沙柳丛中快速穿行。鹅喉羚天性敏捷而胆怯,稍稍有一点儿动静,它们刹那间就会跑得无影无踪。它们在觅食的时候,群体成员常常将尾巴树立起来,并且横向摇动。雄性鹅喉羚则喜欢互相以角对顶或者用后肢为支撑,作人立状,以便观察周围的动静。鹅喉羚特别善跑,每小时能跑90公里,即使开着吉普车,也需要用最快的速度才能赶上它们。
由于鹅喉羚的皮与肉都可以利用,并且,其肉味十分鲜美,因此,与草原上的黄羊一样,成为了狩猎者钟爱的狩猎对象。在非法猎捕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鹅喉羚的分布范围在不断缩小,数量也随之逐年下降,因此,应该积极地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努力地让这一珍贵的动物资源恢复其种群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