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的表达中,佛陀的眼神是内敛的,朝内的,充满了慈悲和智慧,当然还充满了内在的平和。事实上也是的。传统上,觉悟之人内敛了他们的眼神。
觉悟的路是向内的,是一个撤退的过程、去我(化)的过程,是从自我中心转向实在(或非实在)中心的过程。通过阅读经典、生活磨炼、哲学反思、虔敬实践、瑜伽锻炼等等,他/她的自我不断去本质化。最后,这个自我虚化了,意识到自己和世界的一体性,意识到自我和宇宙的内在关联性,意识到生命能量的出口,意识到心的归宿。他/她不再有真正的奔波,不再有放不下的事情,不再有不能去面对的难题,不再纠缠于感情或事件本身的得失,不再认同身体所发生的变化。他/她成了自己生命活动的目击者。这样的人,内敛了他们的眼神。
佛陀的眼神是觉悟者外在自然的展示。这样的眼神可以面对世间一切的发生、发展和终结。他是世界的目击者,也是调驭师、医生。因为慈悲,他给寻找他的人开出了合适的药方。他的药方可以让人摆脱眼神的忧郁、不安、无奈、恐惧、愤怒、狡猾、****、无知、贪婪、痴迷等等。他可以让你获得平静的眼神、智慧的眼神、慈爱的眼神、喜悦的眼神、满足的眼神、不依附的眼神、自在的眼神。
眼神的转变就是生命的转变。我们要让眼神内敛,就需要实在的修持。人的生命状态不是说说的,是实在修证的。修证有各种方式,并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因为我们最大的导师时刻和我们在一起,这位最大的导师就是生活本身。你如何和这位导师来往,决定着你的眼神。
印度有句问候语,namaste(合十礼,你好)。它反映的是一种信念,意思是,我在你里面看到了神性。该词的词根含义:nama(鞠躬),as(我),te(你)。翻译出来就是我向你鞠躬。如果你能够真正以这样一种哲学态度来看待自己和他人,你的眼神就会发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