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上世纪80年代,曾经有一句在学校里流传甚广的顺口溜:“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那时节,高考制度刚刚恢复,为了提高应考能力和对学生进行监督,“考试”成了老师手中的法宝。而考分和学生的利益、命运直接相关,说它是学生的命根也不过分。
为什么要有考试?这是因为人们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省的过程,无法直接测量。任何时候,要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的状态,只有通过检测学习的结果才能完成。特别是当社会需要在整体人群中选拔出一部分人的时候,考试就是一种重要的手段。而考试结果的最终呈现方式,更多的时候是“分数”。
为了准确地表示出不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我国自1949年以后,曾经先后引入过“5分制”和“百分制”。后者比前者对学生状态区分得更加精细。现在的高考,一份考卷的总分有120分、150分,甚至300分,说明了考试内容的不断增加和判分点的日趋细化。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我国自隋唐时代起,便开始实行以考试方式来选拔人才的制度。近几十年来,又不断引入西方的考试理论和考试方法,“标准化试卷”、“机器阅卷”等依赖现代科学技术而出现的新考试手段,早已为国人耳熟能详。考试制度和日益细化的判分标准,保证了考试的公正性,面对最后的考分,绝大多数的人除了自责和抱怨命运外,是基本上认可的。可以说,考试制度和考分面前人人平等,是构成当今中国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
但是,考试与按分数录取的制度,并非理想的天堂,它是一把双刃剑,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弊端也在日益暴露,副作用也在不断彰显。
其一,当人们越来越迷信分数的时候,就忽略人的其他特征。你可以通过严密的命题和测试来获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你却很难考查出他内心对一切问题的真实看法,特别是道德层面的东西。卷面上可以答出“热爱劳动”的孩子,在现实中未必会热爱劳动。一句话,分数的“量”,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发展状态的“质”。因此,片面地追求高分,而忽略孩子全面发展的现象,使很多在做人方面非常优秀的孩子,由于考分不高,而被划入另册,受到歧视。违背了教育是“育人”工作的本来宗旨。
其二,由于考试制度对分数的过于依赖,使得人们的关注点不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之中,而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分”这个结果上,“考试”便成了教学的指挥棒。以卷面考试为主的考试制度,对于学生的真实能力很难全面考察,教学中就越来越轻视能力,而将精力放在了对知识的记忆、复述和简单运用上。高分而低能,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这样发展的结果,不仅造就了大批没有生存能力的“优秀学生”。也使很多本来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的孩子被淘汰了。目前,大学里女生比重不断攀升,有的大学甚至不得不将原来传统的“男大女小”的厕所布局做整体的改造和调换,才能满足需要。这和女孩子听话、好静,更适合卷面考试是有相当大关系的。考试重知识,而社会重能力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社会又缺少有能力的人才,将成为以后一个时期社会的“心痛”。
其三,选拔人才过分倚重成绩,也带来了老师、家长的畸形心态。面对学生的考试成绩,人们已经不能理性地去分析其背后的真实状态,而是将分数绝对化。每次成绩一公布,不去对孩子的学习做横向、纵向的比较,也不去分析试题是否科学,离开了事物的本质,而对表面的东西视为珍宝,并毫无科学思维地为成绩而大喜大悲。这样做,成绩不仅无助于孩子的进步,反而成了孩子学习的干扰者。还有的家长,不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看到孩子的考分还不错,便万事大吉,掉以轻心。孩子已经沉溺于网吧许久了,他还为孩子作弊获得的高成绩而沾沾自喜,直到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才痛心疾首。其实,对成绩的狂热和迷信,也是国人做事重形式轻实质心态的一种表现。
今天所谈,家长也许会感觉到与自己生活的陌生与遥远,其实不然。学会理性地看待成绩,关系到你的家庭幸福。你知道了当今考试和分数的弊端,就会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他考了好的成绩,你就会关注他的能力和修养是否同步提高;他考了不好的成绩,你就会理性地分析考题和孩子实际能力之间的关系;即便他在当今的考试制度中始终处于劣势,你也要看到他在做人方面是否优秀。考试只需要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而你的家庭更需要一个具有人性的儿子和女儿。
不要用成绩肯定和否定孩子的一切。
(2007—10—3105:26:01)
感悟与感言
新浪网友:
赵老师,看您的博客就好像又在听您的课一样。杨柳。
(2007—10—3108:04:28)
旋风雨:
现在家长们“追分”就像“追风”一样,家长、教师及社会对“分”的盲目崇拜,孩子的身心发展能不畸形吗?
(2007—10—3111:43:06)
北方井里之蛙:
感觉赵老师的这句话太理性了,也值得我们所有做家长的深思:“考试只需要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而你的家庭更需要一个具有人性的儿子和女儿。”
考试就是让小部分学生快乐,而让大部分学生失望的一种评判手段。我刚听到这样的说法时,还感觉不理解,但后来仔细琢磨,感觉还真是这么回事。
我上次和一个朋友谈起现在的考试,我说我们所在的地区,上高中比上大学还难。我所在的市里只有两所高中,每年四千多初中生,而教育局规定两所高中正常招生是1200名。这样就有很多学生失去了再继续深造的机会,如果再要想上,那么对不起,每人8000元人民币。
老师在文中强调了要淡化分数,更多地考虑人的思想道德发展。在现实中很多父母也都能关注到这点,可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又有哪个父母敢放松对子女的管理,毕竟竞争更多的是通过考试来体现的。所以我能理解父母视分如命的感情,也能理解赵老师为中国教育以及国人浮躁心态担忧的初衷。
分数并不代表孩子的一切,但考试成绩对于学生而言,那绝对是重要的。做家长的如何看待分数,并通过分数来更好地帮助孩子提高。
第一,理性看待分数。孩子成绩高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学习,客观分析孩子是加强学习努力所获得的,是改变了学习方法后有所提高,还是其他原因。还要和老师多联系,加强沟通,可能会更准确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孩子考得不如以往成绩时,也不要抱怨。首先要安慰孩子,因为孩子也在为自己没有以往考得好而懊恼呢,如果你此时再责备孩子,他(她)可能就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第二,要帮助孩子。孩子把成绩单拿给父母的时候,无论考得如何,他(她)都需要父母的帮助。考得好的时候,孩子需要父母及时地鼓励;考得不好的时候,孩子更希望父母帮助他(她)分析原因。是试题太难了,还是最近的学习方法有问题,还是注意力没有太集中……通过父母和孩子的共同探讨,分析问题的原因,孩子会感觉父母始终对他(她)是信任,并能平等的像朋友一样帮助自己。这样可能对孩子而言,更温暖也更能激发学习的信心。反之,如果你冷眼以对,冷言相加,那可能会让孩子破罐破摔,自暴自弃。这样事与愿违,也是父母最不希望看到的。
还是欣赏赵老师的那句话:“分数并不是孩子的一切。考试只需要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而你的家庭更需要一个具有人性的儿子和女儿。”让我们在欣赏赵老师的美文同时,也能做成功的父母。
(2007—10—3117:18:26)
克己复礼:
谢谢旋风雨。对待成绩,只要两面去看,才会理性。
谢谢“北方……”的感悟。
(2007—11—0306: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