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的建议得到当朝两位重臣支持,此后她就开始了自己的计划,试图从刘家手中夺取天下。男人靠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女人靠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吕太后陆续将其内侄、侄孙,如吕台、吕产、吕禄、吕嘉、吕通等都封了王,还让他们掌握了军权。在吕氏当朝的多年间,吕家人可谓风光,权倾朝野。
吕后临终前,封了自己哥哥的两个儿子,赵王吕禄为上将军,掌握北军,南军的统帅权则交给吕产。吕后试图将两军都控制在吕家手中,以维护其势力。但她对此心里也没底,因为她违背了丈夫当年的意愿;另外,在她眼中侄子们也个个资质平平。她临终也有遗言,提醒吕家人,尤其是委以厚望的吕产和吕禄兄弟:“我快要离开人世了,我们吕家以后富贵与否就看你们自己了。我们可能有灭门之灾啊!我们吕家当王的不少,朝中大臣肯定不满,他们会拿先帝的遗诏来为难你们,皇帝又还小,他们可能会作乱。因此,我死后你们不要忙着办丧事,要派自己亲兵守住长乐、未央二宫,千万别出长安城,免得大臣们捷足先登。尤其是周勃和陈平这两个老臣,他们虽当初没有反对我给咱吕家人封王,但我还是不放心。他们心中有自己的算盘,周勃手中有兵,陈平又是一个老谋深算者,你们千万要当心。”
吕后病危之际,周勃和陈平在干什么呢?时机来临了,看他们怎么抓住。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陈平约周勃秘密商量:“太后主政这些年,你我势单力薄不能制止。我听说吕后现已病重,不久将离人世。你我当年和高祖出生入死,取得天下。高祖临终时又那么看重你我,我们可不能坐视不管啊!”周勃叹息:“是啊,先帝对我们不薄。可是吕家权重,依你我现在的状况又该如何?”陈平低声道:“我看刘氏后人中,刘章可成大器。他虽然对吕氏言听计从,但那纯属表面,实际上他对吕氏极其不满。再说他也是刘姓之人,不会让吕家取代刘家的。我们不妨找他商量?”周勃怀疑道:“他行吗?他的妻子可是吕禄之女,平时也很少见他有对吕氏不满的行动。你能把准他的脉吗?倘若不能,那我们就一败涂地了。这是一步险棋啊!”陈平说:“太尉放心,我对此有把握,我的心腹刘揭,就是荆王刘贾的侄子,现在朝中官为典客,平日与刘章颇有交情,深知其对吕氏不满,行的是韬晦之计,此人可信。”周勃听后大喜。
说到刘揭,刘揭就到。此时他也来陈平处商量如何对付吕氏,见周勃在此,大喜:“有您二位为国操心,刘揭愿助一臂之力。臣有一好友曹窋(曹参之子),现任御史大夫之职,可获取吕家机密。”但二位老臣对曹窋并不信任,认为是吕后的人,要求对他施行试探。刘揭当即去请曹窋,陈平躲在屏风后。周勃问曹窋:“听说吕后病重,你现在有何打算?”曹窋将实情告知:“我正联系齐、楚两地的人,准备讨伐。”陈平从屏风后突然窜出:“你想造反,我要举报你。”曹窋拔剑:“好啊,你要举报,我现在就干掉你。”幸亏周勃及时抱住,将试探之计如实说明。曹窋怒道:“两位大人不信,我们可歃血为盟。”事后,刘揭当夜就去刘章府约谈共举之事,与刘章结盟的事也很顺利地完成了。
刘章,刘肥次子,封为朱虚侯,刘吕两家之事的关键人物之一。吕后二年刘章和弟弟刘兴居住长安,吕后八年时年已二十。刘章文武双全,品貌皆佳,为吕后所钟爱。吕后主张刘吕通婚,将吕禄之女嫁给他。吕后这么做,实际上是想在刘家安插自己的人,以获取有效情报。刘章也是个聪明人,虽对吕后为人甚是不满,但仍能忍辱负重,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对吕后亦言听计从,夫妻之间恩恩爱爱,很得吕后喜欢。
吕氏死后,吕产和吕禄依照吕后意思,步步为营,利用手中兵权,伺机发动叛乱。但他们心中有余悸,尤其是太尉周勃,军界一号人物。对于他们的行动,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最后还是为刘章知道。
刘章见吕后已崩,却何以迟迟不发丧。他本想利用他们出城发丧之际成就大业,可天天看到甲兵巡视城内,并加紧了皇宫护卫,还不许少帝上朝。回家后向妻子打听情况,将疑惑问之于伊。吕女和盘托出:“你真够笨的,知道什么!太后在临终时对我父亲有遗言,不让他们出城发丧,好好守住长乐、未央二宫,从各地调兵,稳定局势。等到时机成熟,即废少帝自立为皇,到时你也就成驸马了。放心,没人会加害你。”刘章为之吓出一身冷汗,好在自己并没让吕氏看出破绽。当夜他便写密信给兄长齐王刘襄,说明吕氏要在关中叛乱,请他派兵援助诛杀诸吕。刘襄收到弟弟来信,马上派兵西征。吕产在长安得到消息,派将军灌婴带兵迎敌。灌婴也是和高祖出生入死的将领,但仍领兵出战,其实是想离开关中,免得受吕氏节制,伺机反攻。灌婴领部队走到半路的荥阳,对自己手下将领说:“我们这次出征,如果向齐王开战,不管结果如何,都是在帮吕氏夺取刘家天下,也就是在做叛乱之事,违背高祖遗言,为天下人不齿。”大家商量后,决定在此安营扎寨;还暗中联络齐王,希望他能联合更多诸侯,等待时机成熟,一起向长安和各地吕氏军队发动总攻。齐王采纳建议,也按兵不动,联络各路诸侯。
长安城里,周勃等人得知消息后,聚集到曹参府商量对策。周勃说:“据我探到的情报,吕氏已在河北、两淮等地调集兵马,用不了多久就可到达京城。现在吕产在京之所以不敢叛乱,是考虑到我们还有十几万军队集结在长安,如果他们不能一举成功,长期的战争对他们自己不利,到时鹿死谁手还不好说。倘若现在我们不先发制人,等吕禄援兵到来,可就不好对付了。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应立即采取行动,先铲除城内的吕产和吕禄,再对付各地援兵,这样对我们最有利。不知大伙什么意见?”陈平、曹参等都表示同意。商定具体时间、分工后,各自依计行事。
他们先是采取和平方式去说服吕禄放弃北军大权;并故意劫持大臣郦商,让其子郦寄去说服吕禄,因为他俩是好友。郦寄奉劝吕禄:“太后死了,皇帝年纪又小,您身为赵王,应在自己封地,却留在长安带兵,大臣诸侯都怀疑您,现在齐王不是正带兵西来?于情于理都对您不利。何必为刘家的事操那份心?如果您能把兵权交给太尉,回到自己封地,齐国的兵就会撤退,大臣们也心安了。”吕禄主意不定,犹豫顾虑之际,另一边周勃正在采取行动。周勃拿着将军大印,快马加鞭来到北军营地,向全军将士发了道命令:“现吕氏想发动叛乱,夺取刘氏天下,作为军人的你们怎么办?给大家一个选择,想帮吕家的袒露右臂,帮刘家的袒露左臂。”全军将士对当时长安的形势非常明白,一边是靠姑姑得到军权的吕氏,一边是多年征战的老太尉周勃,更何况如今站在他们面前的人又是周勃,谁处在优势已很明显,于是纷纷左袒。这样周勃就将吕禄的北军夺过来了。
消息传到吕产耳朵里,他和贾寿商议,企图马上跑到未央宫发动叛乱,先杀皇帝,然后诛杀群臣。曹窋闻讯后迅速同陈平商议,陈平依计让他赶紧去未央宫,告诉那里的廷尉们:“朝中有叛乱,皇帝生命危险,不得让相国吕产进宫。”吕产赶到时,廷尉严格遵守曹窋命令,不让他进去。吕产拿不定主意,正往来徘徊之际,周勃和刘章早有计划,带了一千多亲兵,赶来把吕产杀了。长安城外的吕氏力量随后也被一一解决。
平定诸吕后,大家开始商量另立新君,最后决定拥戴代王刘恒为帝。他是高祖现存几个儿子中,年龄最大,品格也比较好的,这就是随后的汉文帝。
(第四节)平息七王之乱
昔日高祖刘邦从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干到君临天下,有着传奇的人生。与常人一样,他也在考虑当自己离开后,刘氏江山该如何维持。他采用的是同姓王分封,将兄弟子侄们安排到全国各地,并给予优厚待遇,让刘氏子孙们共享和维护这份家产。可刘邦万万没想到,他自己种下了刘氏后人内讧的恶种。先是在汉文帝时发生了王国叛乱:济北王乘文帝亲自率兵抗击匈奴时,于公元前177年非法起兵;淮南王刘长也于公元前174年起兵谋反。这两次叛乱虽然很快便被平定,却反映汉初以来刘姓诸王与中央的矛盾已日趋尖锐。然后在汉景帝时,即爆发了规模更大的“七王之乱”。刘邦真是用心良苦,但事与愿违。
七王之乱的“老大”是吴王刘濞,此人是刘邦兄长刘仲之子,曾随高祖讨伐英布,立了不少战功,高祖十二年时被封为吴王。吴在当时的全国并非政治、经济中心,属于偏远荒凉之地,但它拥有会稽等郡和50多个城池,这些地方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在各诸侯国中力量最强大。刘濞施行了开采铜矿以铸钱、煮海盐、免赋税等一系列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措施。随着实力增长,他的野心也开始滋生。
刘濞与长安方面结下的仇,还要从汉文帝时说起。文帝时,刘濞之子即吴太子刘贤到长安,有一次与当时的皇太子刘启饮酒下棋,两人因为棋的问题发生争执,皇太子一怒之下用棋盘不慎将吴太子砸死了。由于双方地位差别悬殊,并没掀起什么轩然大波。但吴王心里是相当气愤的。当文帝派人将尸体运回吴国时,刘濞怒骂:“都是刘家人,死在长安葬在长安又有何妨?为什么还要运回来葬?”又将灵柩运回长安下葬。失子之痛可以理解,但又很是无奈,对文帝极其不满,干脆称病不朝,汉景帝时就更加骄横跋扈了。
汉景帝即位后,提拔了在汉文帝时就极力主张“削藩”的博士晁错(公元前200—公元前154,著名政治家、政论家,颖川即今河南禹县人,景帝还是太子时他便是其宠臣,先后任太子舍人、太子家令,号称“智囊”)为内史,后来又提拔为御史大夫。晁错认为,高祖时刘姓兄弟子侄少,血缘关系密切,各地封地都不小,发展到现在显然已形成一种尾大不掉之势。因此他经常向景帝阐述王国对中央的危害,要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皇帝应将更多权力集中到中央。晁错还认为,早日削去各王国封地,他们就反得快,对国家祸害小;晚削或者不削,他们则反得慢,祸害就更大。景帝认为晁错力陈的《削藩策》相当有道理,于是就将此事和大臣们商讨。很多大臣反对,但景帝削藩之意已决。他找出封王的种种不好,作为削藩的理由。如公元前154年,楚王刘戊在为薄太后治丧期间因发生淫乱,被下令削掉楚国一个郡。后来,因赵王、胶西王的一些不法行为,景帝也下令削掉了赵国的一个郡和胶西国的6个县。
面对汉景帝咄咄逼人的削藩举措,各地藩王之间加强了联系,商讨对策。景帝三年正月,中央准备对强大的吴国采取行动。长安派人送削地诏书到吴国,打算削掉其两个郡。吴王濞立即诛杀了朝廷派来送诏书的二千石(郡级)以下的官员,对削藩采取了极其强硬的抗拒对策。随后刘濞实行武力反对削藩,面对吴国百姓发起临战前动员会。他以自己和自己最小参军的儿子年龄为限,要求62岁到14岁的吴国男子都必须随军出征。他还打上“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号召各地诸侯国一起举事。马上,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等都起兵配合,以吴、楚为首的七王之乱终于爆发了。刘濞率20万大军渡过淮河,与西边的楚军会合,组成了吴楚联盟,继续挥师向西北进攻,战争刚开始即杀汉军数万,大败景帝之弟梁王刘武的军队,军威大振。
面对七国咄咄逼人的形势,汉景帝也对战争作了进一步部署,立即派名将周亚夫带领众将领和汉军主力去各地镇压叛军,对手主要是南方的吴楚联军。针对东部的赵国、胶东、胶西诸国,则派郦寄和将军栾布带领一支军队去镇压,解齐鲁之围。在河南荥阳坐镇的是大将军窦婴,他作好对各路军马的统筹和后援工作。周亚夫在镇压七王之乱中功劳最大,他是平定诸吕首功之臣周勃的第二子,肖其父,有大将之才,可堪重任。在七王叛乱前,他是中尉(负责京城治安),那时便已闻名在外了。景帝随后对他委以重任,继承其父职位,官升太尉,成为镇压七王之乱的首领。景帝这么做并非无故。当年汉文帝在经历了细柳营事件后,对周亚夫的治军为人相当推崇,因此临终之际曾告诉景帝:“以后万一国家有什么动乱,派周亚夫去,肯定不会失望。”景帝铭记在心,此大动乱一来,即毫不犹豫地起用周亚夫。
外面战火纷飞,军情不断传入长安城,有喜有忧,坐守长安的文武百官也在商量对策。汉景帝当年坚决削藩的想法开始动摇。这时朝中有人主张诛杀晁错,这样可以让七王发泄私愤,他们再叛乱就没有借口了。其中喊得最响的就是袁盎,他当年在吴国为相,与刘濞关系甚好。景帝采纳了袁盎的建议,残忍腰斩晁错于东市,并屠灭三族。但事与愿违,七王的兵力并未撤退,战争仍在进行。这时景帝终于看清他们的真正目的,就是想自己当皇帝;也明白他的所作所为还不算晚,只是增加了一点悲情色彩。晁错的削藩建议,其实就是害怕诸侯强大起来难以控制,这完全是为了汉朝的百年大计,忧国忧民。但他的主张还没实现,景帝就把他杀了,这等于堵住忠臣的嘴,替诸侯报仇。景帝为此追悔莫及,于是通知周亚夫全力镇压,下定了用武力平定七王之乱的决心。
汉初几位皇帝,黄老无为,休养生息,百姓的生活日渐好转,所以都很拥戴汉室。在镇压叛乱的过程中,周亚夫的战略战术得当,他认为楚军个个勇敢、剽悍,若正面交锋,硬碰硬地斗,恐怕难以取胜,损失也很大。将在谋而不在勇。和汉景帝商议后,他决定放弃梁国,然后断其军粮来源,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这种以牺牲局部利益来换取整体胜利,从战略高度安排战术的全盘计划,为后世很多军事家所仿效。如计所设,中央军给了吴楚联军以沉重的打击。周亚夫不负皇恩,敌军在他的计策作用下陷入被动,节节败退。最后楚王刘戊走投无路,只好引刀自刭;吴王刘濞逃到东越国,因当年越王曾许诺帮他成就大业,刘濞在危难之际希望越王能助他一臂之力,谁知越王倒戈,反而把他杀了,向景帝献礼。北方各个战场也开始屡战屡捷,各王最后都落得个身败名裂的悲惨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