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高祖新政
公元前202年,项羽自绝,楚军覆灭,天下大势已定。诸侯及将相联名上奏,众望所归,请尊汉王刘邦为新帝。盼星星,盼月亮,这一天刘邦已经等待很久了。历经重重磨难、种种艰辛,八年抗战、百场厮杀,俺无名刘季终于可以成为至高无上的天子。大丈夫当如此也!曾经的豪言壮语化为现实,如今江山终于是我的了!
然而,熟稔为人处世之道的刘邦知道,此时做人仍需谦逊低调。江山初创,尤忌狂妄自大、争权夺利。反秦斗争之中,各路英豪辈出,自己得以夺取最后的胜利,实属不易。刘邦深知,得人心方可江山稳固。于是他推辞道:“我听说皇帝乃贤能之士也,否则只是空言虚语,江山不能稳固。我实在不敢担此重任!”众臣道:“大王出身民间,诛暴逆,顺民心,平定四海。您若不能称帝,天下不能安定!”刘邦摆着高姿态,再三推辞,最终只得答应,效法嬴政称皇帝,黄袍加身,即位于汜水北岸,他便是汉高祖,初定都洛阳,后改为长安(当时距原秦朝首都咸阳南郊两公里),并分封赏赐诸文臣武将。他力排众议才远离家乡,把京城置在西方,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比项羽高明。而在李宗吾那里,他却是深谙“厚黑学”的大师。
刘邦终于可以安稳地坐上皇帝宝座,大汉王朝赫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汉族”亦由此形成。我们至今仍然可以感受到汉王朝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刘邦在王朝开创奠基时期的功劳自然不可抹杀。他建立了一个比秦朝更强大的王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太平盛世即将诞生,中国第一次真正成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加上西、东汉之间的更始帝刘玄(公元23—公元25年),加上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两汉王朝坚持了407年时间,要是再算上王莽的新朝(公元8—公元23年),那就有423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封建王朝。
而平民出身的高祖刘邦,在打下江山之后,并没有立即去沉迷于曾经自己日思夜想、梦寐以求的物欲奢华。经历了风风雨雨、打打杀杀的波折,他早已在随时都会出现的磨难和危险中逐渐成熟起来。刘邦开始思索:曾经自己崇拜的大丈夫秦始皇,他创下的江山为何如此容易被击溃?而雄赳赳的“西楚霸王”项羽,为何又在优势明显的状况之下败得一塌糊涂?最重要的是,平凡的自己何德何能,可以坐上皇帝之位呢?
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远非一两句话就能将其说清楚、道明白。无论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这或许都已经不再重要。对刘邦来说,此刻最重要的,莫过于让全天下人都知道,我刘邦是凭真本事得到天下的。我今天的地位,绝对不允许任何质疑。
于是,某日,刘邦在洛阳南宫设宴款待众位诸侯将相。他在宴会上直截了当地问大家:“希望大家能坦诚相告,我为什么能够得天下,而项羽、秦始皇又为何失天下呢?”
高起和王陵回答说:“平时陛下待人散漫,甚至辱骂下属,这是您的小毛病。而项羽仁而爱人,下属都非常尊重他。但是,陛下赏罚分明,在攻打城池时,将所获的战利品大方地赠予,共享天下之利,所以前线诸将士皆备受激励,奋勇杀敌。而项羽妒贤嫉能,怀疑贤能之臣,残害有功之人,战争胜利了却不封赏有功之臣,得到土地财物也不与人分享所获之利,这是他失天下的原因。”
这是从臣子的角度看刘邦得天下的原因。而此时在座的功臣名将俱到场,为何萧何、张良等人并未阐明想法呢?很显然,此时的刘邦已不再是当年的市井之徒,而是位居九五之尊的高祖皇帝。如果说曾经打江山时,他是渴望甚至是请求众人的协助,又以他日共享天下作为激励机制以达成目的,那么现在的高祖皇帝早已不再需要这些并不情愿的许诺,现在他需要的只有至高无上的威信和绝对的服从。此时,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开始显露:“我刘家的天下并不想要与你们分享。”因此,高起、王陵之辈所说的答案,虽然实事求是,但并不符合高祖的心意。
接下来便是刘邦的重头戏,他要亲自来告诉在座的诸位,自己为何得以成功。刘邦首先评价了高起和王陵的说法:“公知其一,未知其二。”接着阐述自己的成功之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及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我赶不上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我们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他们都能够为我所用,所以我才能够夺取天下。而项羽虽有范增,可是对其猜忌,且并不愿采纳其建议,由此失掉了天下。”
这段话几乎成了刘邦成功的最佳总结。日后人们一旦提起刘邦战胜项羽的原由,往往引用此段经典语录。这段话当中,刘邦很客观地分析了自己的劣势,他知道自己并不擅长运筹、后勤、作战等实际运作;但是他却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只有我才能够将所有的精英人才加以最完美的整合,以创造最大的价值,获得最大的利润。而只凭借这一点,我就是坐上皇帝宝座的最佳人选。可以说,汉朝的开创者刘邦将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艺术已运用得出神入化,天生的领袖才能,加上年轻时的诸多历练,使得他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刘邦还让楚地儒生、太中大夫陆贾著《新语》12篇,在理论上为自己的成功进行总结和阐发。因“粗述存亡之徵”,故号其书为“新语”。书中多阐述《春秋》、《论语》之文,论析秦失天下、汉得天下的原因,旨在崇王道、黜霸术,归于修身;其实也就是否定人家秦始皇、项羽的那一套,肯定他汉高祖的作为了。
然而,打下江山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面对刚刚从战争创痍之中解脱出来的整个国家,高祖刘邦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汉高祖,亲身经历了秦暴政对天下百姓的残害:始皇一直试图用“法”来统治整个国家,威慑百姓,可最后农民起义皆因法而起,反抗浪潮最终摧毁了秦的统治。而刘邦一直善于用“人”,他正是靠人夺取了天下。法的弊端在其僵化不变,时势变化法却不变,自然矛盾激化。毕竟法是死的而人是活的,由人制法而不是由法制人。而对于人,统治者又不得不时刻谨慎其变。但无论如何,这些反思已经使得新王朝较之前者有了很大的进步,更何况刘邦在夺得帝位之前,就已经攒够了足够多的支持。比起嬴氏政权来,刘家江山似乎更有久长之势,而刘邦则很快开始了一步步的举措,做大丈夫当做之事,以使刘家江山更为稳固。在他手里,以及其后的“文景之治”,几代刘姓君主能吸取秦朝教训,休养生息,宽厚施政,发展生产,终于平安地度过了“瓶颈危机”。
(第二节)不出闺阁,天下晏然
吕后,即吕雉(公元前241—公元前180),字娥姁,史称吕后、吕太后,单父(今山东省单县)人,秦末名士吕文之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政治家;汉高祖刘邦之妻与皇后,汉惠帝、汉少帝时的太后与实际掌权者。后人称其为中国历史上四大女性统治者(吕后、武则天、孝庄文与慈禧太后)的第一个(也是中国帝后专政的第一人)、古代最狠毒的“十大”毒妇之一、古代十大“红颜祸水”之一等。
早年吕雉之父吕文为避仇,率家迁居沛县,偶尔在一次宴会上碰到高祖刘邦;据说精于相人之术的吕老头,很欣赏他非凡的气度,认为他有大富大贵之貌(当时刘邦还不过是个小小的泗水亭长,官衔根本不入流),便把女儿许配给了他。刘邦婚后,为了公务及与朋友们周旋,三天两头不见人影。烧饭洗衣、织布耕田、孝顺父母及养育儿女,都一骨脑儿落在吕雉一人身上。那时刘邦可说甚是无赖,常戴顶自制竹帽到处闲逛,诈吃骗喝。一次他押解囚犯,因酒醉致囚犯逃跑而渎职,自己也只好亡命于沼泽地。除独立支撑家庭外,吕雉还不时得长途跋涉,为丈夫送去衣服及食品。刘邦隐匿之地据说时常有一片云气笼罩,吕雉追踪而至就一定能找到他。
其时,吕雉先后生子刘盈及女鲁元公主,且后来接连成为沛公夫人、汉王妃。但她并没有因此而过上舒适的日子。不久楚汉战争爆发,公元前205年刘邦为项羽所败,吕雉和刘邦的父母被俘充军,做了两年人质。面对项羽以自己至亲的生命相要挟,刘邦居然无动于衷,当时吕雉一定是心寒得很。但脸厚心黑、精明下作、笼络人才的刘邦,竟也因此越战越强。公元前203年秋项羽被迫与刘邦讲和,吕雉被释归汉,留守关中。可见,那时的吕雉还是非常贤惠而英勇的,为了刘邦可谓历尽艰辛,九死一生。次年刘邦彻底消灭项羽,称帝建汉,吕雉被立为皇后,刘盈为太子(这也是因为吕后好不容易经过张良的穿针引线,请动了高人“商山四皓”教化之)。
吕后为人有谋略,刚毅阴狠,不甘雌伏。在刘邦前期楚汉之战、争夺天下当中,与后来汉室已立、翦除异姓诸侯王过程当中,她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汉初,吕后协助刘邦,并与相国萧何密谋,公元前196年诱杀韩信、陈烯、彭越等异姓王,消灭分裂势力,巩固统一局面。公元前195年刘邦薨亡,刘盈立为惠帝,尊吕后为皇太后;惠帝傀儡仁弱,实际由吕后掌政。公元前188年惠帝忧郁而崩,立刘恭为少帝,临朝称制8年;少帝因其生母为吕后所杀,有怨言,童口犯忌,吕后逐杀少帝,立常山王刘弘为帝。吕后先后掌权达16年。
吕后当政期间,创自高祖刘邦的休养生息之黄老政治进一步得到推行。刘邦临终前,吕后曾问其身后安排。她问萧何之后谁可继任,刘邦嘱曹参可继任(即著名的“萧规曹随”);曹参之后有王陵、陈平,但不能独任;周勃忠诚老实但文化不高,刘家天下如有危机,安天下者必是周勃,可任太尉。吕后虽已手握大权,但仍遵守高祖的遗嘱以安排人事,相继重用萧、曹、王、陈、周等开国功臣。上述大臣都认定高祖的“无为而治”,从民所欲,少有劳民。在吕后统治时期,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残破的社会经济也得以恢复,为后世的“文景之治”繁荣景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吕后很有政治家风范。刘邦刚死时,匈奴冒顿单于曾下书羞辱她:“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城,数至边境,愿游中国。孤偾独居,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翻译出来就是:“你死了丈夫,我也没了妻子,两人都很孤单,干脆我俩结合吧。”吕后采纳季布建议,压住怒火,心平气和地复书一封:“我已年老色衰,发齿也掉光了,步行又不方便,哪里配得上你?”并赠其车马及年轻美女。冒顿单于亦自愧失礼,马上遣使前来认错,双方化干戈为玉帛,求得了彼此间短时的安宁。
吕后晚年因没有子嗣后代,怕高祖刘姓子孙欺凌吕氏,故无视刘邦之“白马盟”,大封外戚诸吕如其侄吕产(相国)、吕禄(上将军)、吕台等为王,擅权用事,排斥王陵等老臣,拔擢亲信。而这也为两汉长期的外戚专权埋下了伏笔,可谓有利有弊。
吕后虽有谋略而性残忍,嫉妒心强。高祖死后,她将其宠姬戚夫人所生的聪慧可爱之子赵王如意活活毒死;并在幽禁美貌多姿、能歌善舞的戚夫人后,又令砍断其手足,挖眼熏耳,用药使之变哑,置于厕中,让她辗转哀号,名曰“人彘(猪也)”,实在惨不忍睹。汉惠帝撞见后,惊吓成病,卧床不起。对其他刘氏诸王,她亦狠毒地加以剪除、残害。为巩固权利,吕后甚至逼刘盈娶姐姐之女为皇后,外甥女嫁舅舅,成为一桩政治婚姻的惨剧。她还残暴剿杀开国功臣韩信(让萧何将他骗入未央宫,用布袋兜紧,以竹签刺死,杀他时“不见天,不见地,不见铁器”),就是为把自己的威望建立在韩信等的人头上,使群臣慑服,从中取得实际政权。连刘邦对此也只得“且喜且哀”(详见《史记》)。就是高祖本人,也有大半原因死在结发妻子之手;因吕后说服正在病中的他亲征淮南王黥布反叛,虽很快平定,但自己也不幸身中流矢,伤口溃烂,才拖3个月便驾崩了。
公元前180年吕后崩,终年62岁,与汉高祖合葬长陵。诸吕欲为乱,遭周勃、陈平、王陵等诛平之,拥立薄姬之子代王刘桓为帝,即汉文帝。由此吕后的女皇梦彻底破灭,结束了汉初诡谲、惊险的政局。
历史上对吕后的评价毁誉参半。但无论如何,我们今天还是应以她在当时为其人民所作出的重要成绩为定论。所以仅从这一方面而言,对她的评价应该是正面的,她的功毕竟大于过,是大于非。过去的论者多持儒家正统思想,其实是偏颇的。不管是女人还是外国人,只要他(她)对百姓好,把当时的国家治理好,有利于历史发展,就应得到承认。连堪称历代信史经典的《史记》和《汉书》都十足赞许她:“高后女主,制政不出闺阁,而天下晏然,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刘邦立雉为后是对还是错?应该还是对的。
刘邦对吕雉有没有感情?应该还是有的,而且很有。
(第三节)平定诸吕之变
平定诸吕之变,首推功臣便是周勃和陈平。两人当时分别担任太尉和丞相,属于军政界一把手。面对权倾朝野的吕氏集团,他们为何要冒着生命危险,为刘家争回宝座?
当年高祖刘邦也看到了吕氏集团的危害,但他想着外乱未除、内忧未平,不宜处理家事,切不可搞内乱,可谓有想法而没有办法。弥留之际,他做了最后一件事,将未了之愿以遗诏形式处理,这也是历史上很多牛人的做法。遗诏的主要内容为:一,“非刘氏当王者,天下共伐之”。二,“为刘氏讨伐非刘氏称王者之功臣,可封王侯”。三,“凡刘氏天下,周勃太尉之部属永属周勃”。从遗诏中,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对自家天下的担忧。他虽然不好直接点明是针对吕氏外戚集团,但朝中人都明白子弱母强的问题。在如何处理吕氏集团的问题上,拥有军权的周勃被委以重任。
周勃何许人也,刘邦怎么就选择他来铲除这颗汉初政界的大瘤?周公乃沛县人,刘邦老乡,跟随他一起起兵反秦,在其从偏安汉中到坐镇关中的大小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成为汉朝开国元勋之一;随后在平定韩信的判乱中又屡建奇功,升为太尉,为刘邦所倚重。
回头再看吕氏集团的情况。吕后名正言顺地掌朝,是在汉惠帝驾崩之后。因惠帝没有子嗣,吕氏就在民间随便找了个婴儿,称为惠帝之子。公元前188年惠帝驾鹤西去,此婴顺利接替皇位。此后,吕后开始在朝中进一步巩固自己权力,要立吕家人为王。朝中大臣对此有不同看法。丞相王陵认为高祖曾立下白马盟约,不是刘姓不可封王。陈平、周勃则认为高祖平定天下,建立汉朝,封自己子弟为王,应该没有问题;现在太后临朝当政,分封自己吕氏子弟为王,也没有不妥。可见当时吕后在朝中的实力。连昔年先帝委以重任的周勃,对此也极其无奈。王陵对他俩很是不满,指责陈、周忘恩负义。其实这两个老鬼心中有数,随后给王陵吃了颗定心丸:“此事不宜急。在朝廷上与太后争论,引经据典,我们没有你的水平。但是,要想保全刘家天下,不辜负当年高祖皇帝重托,我看我们就应该比你强。做自己该做的事去,老夫心中有数,不足与常人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