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仰韶文化进展到龙山文化,生产工具的制作磋磨逐渐取代垂打。庙底清二期出现磨制的半月形石刀和石镰,开始使用蚌刀;典型龙山文化的生产工具也都磨制得很精巧。然而大体看来,整个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并没有新的突破,资料还是木、石、骨、角,形式依然是斧、锛、刀、镰。尤其农业生产工具,不用说新石器时代,甚至到春秋中期,尚未见大改变。我国农业生产工具从木石器直接转为铁器,没有经过铜器阶段;虽曾有青铜农具出土,恐怕是个别的例子,不是普遍的现象。
生产工具虽然没有大改进,社会、文化也会发生大变革,我国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农庄转为青铜时代的城市,以及新石器文化仰韶期村落转为龙山期村落,都是最好的说明。可见,社会转型和文化缔造,因素非常复杂,不能单纯归之于生产工具。
分析“仰韶”到“龙山”的社会转化,我们发现有两种现象,一是生产力普遍提高,也就是整个社会相对富厚了;二是社会内部贫富显著的分化。这两种现象从山东泰安县大汶口的墓葬可以看得很清楚。兹比较半坡和大汶口殉葬品的种类和数目如下表:
随葬品数量增加,表示这个社会有“余财”。半坡遗址出土生产工具5000余件,只有两件殉葬,可见当时是很珍惜的。半坡各墓随葬品差别也不大,多达10件,少仅1件(无葬品者不计),平均4.3件。大汶口的墓葬则不然。有人根据117座墓葬统计随葬品,件数多寡的比例如下表:
这是说拥有1~9件随葬品的人占绝大多数,但有多至50、60件或180余件的富人,尤以晚期墓最为显著。5座晚期墓(墓10、47、60、117、126)随葬陶器占总数的1/4,可见贫富差别是相当大的。
大汶口晚期大墓的随葬品不但数量繁多,种类庞杂,而且制作精致讲究,10号墓居其冠。报告说,死者是一位女性,年龄在50~55岁之间,仰卧直肢,双手握獐牙放在小腹下方。周身覆盖约2厘米厚的黑灰,疑为衣着。头部佩戴3串石质装饰品,计77个单件。头骨上有1把象牙梳,额头1串长方形石片,颈部1串石管状珠,胸前1串松绿石片。右臂佩1个玉质半透明绿色臂环,右股放1把玉铲,右膝附近放1件骨雕筒,左膝旁和脚下各放1器盖,右肩附近有1件石斧。身躯外的随葬品还有玉指环、象牙雕筒、鳄鱼鳞板和猪头,陶器83件,包括洁净的白陶、乌亮的黑陶和精美的彩陶,其中陶瓶一项就有38件之多。我们犹能想见4000多年以前这位富贵老妇的排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