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一度的民间传统的元宵节,这里的村民并没有张灯结彩的习俗,而是聚集在一起沉浸在锣鼓喧天和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村民携同一家老少感受着盛大庙会热闹气氛,源生的祖母一大早就装备好些祭拜的贡品,带上他们姐弟三人前往村里的庙宇。
“阿嬷今天晚上我们几个谁会去帮忙抬那神轿...?”
“要不源生你自己去吧你大哥大姐恐怕没这个兴致。”
“我也不想。到时候神轿出巡的时候我们家三个孩子还是举好火把在后面跟着就好。”
“那也不一定。这出巡的队伍里有专门放大鞭炮的小心被伤到。”
“这倒不怕。阿嬷我们可以穿上厚一点的长裤和衣服。”
“还是不要去了源生,这大鞭炮可是不长眼的去年你酒鬼叔叔家的小侄女不小心就被鞭炮伤到了眼睛还不是你阿爸帮她治好的。”
“那多没意思。那源生他们可以再带好帽子不就得了哈哈。”
“唉源生呐小孩子别瞎扯哪有出巡的时候戴帽子的又不是村里的大庙会再说只有大男孩或者成人可以在大庙会的时候穿戴大马褂和圆顶帽你在元宵节的庙会上戴帽子,那是对神明对不敬千万别干这样的傻事知道吗?源生。”
“哦阿嬷那源生他们还是呆在家里吧或者等到出巡回来后源生他们几个再偷偷地站在远处观望就是了”
“嗯要乖一点咯晚上在家里也看到烟花的。”
庙宇的广场上、大榕树底下人山人海,聚集了许多村民,庙会一切进展得如火如荼,男人们正在为神像装扮入轿,在村里桃花盛开的地方,采集了足够的桃花树枝,安插在神轿的后面,将尾端绑在一起系在神轿的前端,构成了拱形的顶棚。
然后在上面点缀几张色彩鲜艳的纸金银,原本单调的神轿就此增添了几分神采,平日里的神像只是毫无固定地供奉在庙里,人们将他们安放在神轿的同时也必须得用红绳系好,以便当天抬出来巡游的时候不会抖出神轿。
奏乐的队伍大都还是本村的那几个村民自发组成的,当务之急他们也在不停地耍弄着自己的家伙,只当是出巡前的排练,妇女们纷纷前来将自家的桌子安放好,摆上祭拜的贡品,仪式即将开始了。
“源生你姐姐他们两个去哪了?都刚才还在这里一转眼就不见人影了。阿嬷都忙不过来了你看阿嬷都弯着腰。”
“没关系。我来帮你他们两个应该还在这里的,啊哈哈我看到哥哥啦就在神轿那边还有姐姐呢?倒是没见到。”
“唉你姐姐这孩子说乖也不乖成天在家里的药铺跟着你阿爸学人家看病抓药其实是像想偷吃药柜里的大黑枣如今庙会这么多人吵得我都受不了还到处乱跑也不过来帮帮阿嬷。”
“阿嬷别担心。回去我告诉阿母。说哥哥姐姐不乖。”
“呃呵呵!还是我家源生比较听话总爱跟着阿嬷我来帮忙将这些饭菜端上桌子待会祭拜完了咱就回家去大吃一顿不管你姐姐他们了。”
“好的阿嬷,我这就来帮你。”
时过不久,祷告祈福的仪式也就临近尾声了,随后妇女们带上一家人的一点心意,纷纷来到了火炉塔前,接连不断的纸金银被点燃后塞进去,趁着火势越烧越旺,回头从香炉里取来仅剩不多的香火将小鞭炮点起,伴随着一阵阵刺耳的鞭炮声,孩子兴奋地叫喊起来,哄抢着落下的炮仔,为了收获更多的战果,甚至会冒着炮火连连的危险。
源生他们兄弟姐妹几个都没有参与这样的情节,情节中难免会有不愉快的纠纷,源生他们倒是把注意力转移到几尊面容慈祥的神像,看着她们被心灵手巧的大人们装扮得光彩鲜艳,那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
为了不让调皮的孩子们前来捣乱,看守的是一位和源生祖母差不多岁数的老人,他手握大号的竹烟筒,来回走动,打量着装扮好的神像,检查一下是否还有遗漏的地方。
这老人也就是看着源生他们家几个孩子长大的,源生很小的时候总是跑到庙宇旁的老榕树下玩耍,对着树上的鸟叫声吹着吱吱呀呀学语,发现树枝上挂满了金灿灿的东西,于是拉着祖母的手问个究竟,祖母总是唠叨着:“唉大人的事呀,小孩就别问啦,等你长大以后便会知道的。”,直到现在,还是无法领悟这些迷局,或许还要再等些年头,等到以后源生他们这群孩子成家立业的时候。
前几年,源生他们都还没有见过阿荣长什么样,只知道阿荣去了很远的地方,等上几年就会知道。
村里头都说源生的阿荣是被发配到看守所里给那里的人治病的。
那时候家里偶尔会来些村里所谓的政客,都说是他阿荣道上有来往的人士,每次过来总是委婉地向家里索要些人事,这些都是原生的阿兰和祖母在操办。
江湖中人来此叙旧,不是请喝茶就是请吃饭,资金周转困难的时候,不得不赠送了点滋补或相对名贵点药材作为抵押。
源生的阿兰一天到晚很忙,除了这些应酬,听祖母说阿荣还没去那边的时候,她早就学会了点简单的看病抓药,不懂的地方除了写信给阿荣咨询外,还会特意跑到隔壁村的一家药铺里求教,她管药店里的掌柜叫叔叔,还有年过七旬叔公,叔公是个盲人,前些年刚从县城里搬过来的,老人嫌县城里太复杂,整天喧闹声不断。于是就搬了过来。
就这样大病小病不断上门求医,加上农忙的时节还要到村里的田间去帮忙干活,日子相当艰难,不过源生的阿兰也总算熬过来了。他到现在还能联想起当时那些夜晚阿兰挑着马灯,认认真真地给远在那个地方的阿荣写信汇报着家里的情况,还要在田野里大汗淋漓地抢收粮食的场景。
打那以后,源生他们家几个孩子一天长大,那是阿兰含辛茹苦拉扯大的,还有祖母身体还算硬朗,总能分担一些吧,她就负责照看源生。
不久之后,家里陆陆续续收到阿荣从远方捎来了家信,告知家人过些时日就归来。那些天源生他们一家很早就用完晚餐,源生和哥哥姐姐都会守在将院子的大门口,一边玩耍一边盼望着阿荣的出现。
有一天,源生依偎在祖母的怀里,坐在庭院得的石案上,阿兰和往常一样挑着马打理着老爹的药铺,其实她的心情比源生他们还着急,有时候太累了,趴在药柜上打盹,若是有看病的客人来访,都被误以为是阿荣归来了。
夜色还在加深,今晚也该会回来了吧!祖母牵引着源生他们来到了大门外四处张望了一番,偶尔经过农忙过后回家团圆的乡民,祖母的心情那是一阵阵的激动与淡淡的失落,他们的欢声笑语很快消失在耳边,院子外面还是一样的寂静。
不过会儿祖母就带上源生他们一起走出了院门来到村口的那条小路,路过那间庙宇,她还是和往常一样挚诚地拜拜。
沉浸在那样的夜色,此时总算还可以见到弦月,月儿不是那么圆,借助皎洁的月光还是可以看得见那条幽幽的小路,那是通往外界的小路,也是去往祈福的路上。
此时此刻,夜色笼罩着远处的天幕,连绵起伏的山峦一片漆黑,只有小路的轮廓在祖母和源生他们的眼中确显得格外清晰。
小路的两旁是宽广的田野,茂密的草丛只会出现在盛夏的时节,秋风早已带走那些暗藏着令人恐惧的草丛。
祖母说不远处有个人影,应该就是阿荣。
源生他们瞪大眼睛向不远处望去,那身影越来越接近,只见他停下来不时地向着源生他们招手,应该错不了,的确是如源生他们所盼,原来阿荣的形象真的有如阿兰说的那样高大魁梧。
祖母禁不住内心积压已久的那份情感,她抖动着乌紫的双唇,泪光在眼眶中不停地颤动,她不停地嘀咕着:“我儿阿荣终于回来了源生儿阿荣终于回来了。”。
届时源生的阿荣出现了,近在咫尺的他手里提携的两大袋行李,步伐有些沉重,看上去不是那样风尘仆仆,消瘦的脸颊似乎有几分的疲惫。
“阿爸阿爸”,那时姐姐兴奋不已,她跳动着娇小的身躯,雀跃地叫喊着,哥哥显得有些不安,呆呆不做声地刨着后脑勺。
“阿母,我回来了孩子们都还好吧还有阿兰呢?”,这是阿荣的声音,那是源生第一次听到过的,既熟悉又陌生的。
阿荣缓缓地走近阿兰的跟前,他紧紧地抓着阿兰那双枯黄的手,寒暄中几分哽咽的对话,眼眶湿润一阵,而后用他那慈祥的双眸第一次注视着陌生的孩子们,源生他们几个孩子此时也不再那么雀跃了。
或许在源生那幼小的心灵里也该能感受到此刻感人的画面,眼看阿荣的身影近在咫尺,源生却有些怕生地悄悄往祖母的身后躲着,只有哥哥姐姐在跟阿荣对话。
祖母一直拉着源生的小手臂,就在此刻源生能感觉得到她的手在颤抖,她还在紧紧拽着,两人沉默片刻后才松开。
“阿爸。你终于回来了,阿嬷都很想你嗫?”,姐姐一边仰面叫着一边摇晃着阿荣手中的行李。
源生他们一路放慢了脚步走着,哥哥紧跟在阿荣的身后,他好奇地掂量了一下那些行李有多重,终于将其中的一大袋抢了过来,晃晃悠悠地在前面来回奔跑着,时不时地做些鬼脸,阿荣似乎没有察觉到,他一直在笑眯着眼睛看着源生,祖母会意地悄悄对源生说:“呵呵阿爸嗫叫一下快给叫声阿爸。”,于是源生仰面看着阿荣,害羞地叫了一声:“阿爸。”,只见他和祖母面面相觑地笑得更灿烂了。
正如阿兰描述的那样,阿荣没有多少头发,秃顶的,笑起来总是眯着双眼。
“阿爸。我们快到家了快看,那就是我们的屋子!”,姐姐一边指着前面不远的房子一边欢快地叫喊着,她平日里就喜欢手舞足蹈的,这回阿荣一回来就显得更加疯狂的,哥哥估计累坏了,停在前面喘着大气,他双手还拽着阿荣的那大袋行李,这回改成拖曳。
“咳呀我说你这孩子啊,别弄坏了袋子地面脏得要命。呵呵这样拖着不好赶紧放下,让我来提就好。”,阿荣劝说着,急忙赶过去将行李拎过来,于是哥哥回到祖母身旁,双手下垂,耷拉着脑袋,还在不停地喘气,祖母安慰道:“说你也真够逞强的。孩子呀。累坏了吧,唉你还小,拎着那么重的一大包不容易等你长大了,像你阿爸一样有力气再说。”,然而他似乎没听进去,只是逗了一下身边的源生,又跑到前面去了,阿荣看着都乐呵呵地笑了。
终于到家了,走进阔别十年的小院,这里才是最亲切的归宿,多么温馨的家呀,几年来阿荣一定牵挂着这个家,若是有不堪回首的经历也随之抛之脑后,他一定还想着妻子阿兰,也就是源生的阿兰。
院子里静悄悄的,只听得见厨房里有仓促地收拾的东西的声响,姐姐迫不及待地奔向厨房门口,她叫喊到:“阿母阿爸回来了赶紧出来迎接呀啊”,此时此刻,厨房里没有了动静,姐姐在哪里望了一会儿又跑过来跟阿荣说悄悄话呢,哥哥随后也附和到:“阿母啊,在不在嗫?我说阿爸回家啦!怎么还不出来呢?在呢?不在呢?哪去了嗫?”
稍后厨房里显得更加忙碌,只是不见阿兰出来迎接。
于是阿荣将行李搁下,用他硕大的臂膀扛起了源生,源生他们爷俩喧闹了一番,祖母看在眼里也露出了久违的欢颜,一家人总算团聚了。
源生他们一直紧跟在他的身后,阿兰却一直不做声,估计在准备着什么,这位与结发的妻子此刻在做些什么呢。
阿荣说要先去将行李放好,源生他们跟着他走进了药铺。
祖母从院子里捞了一把扫帚进来准备开始打扫房间,源生和哥哥姐姐凑到一起说要去那里找些好吃的。
源生他们呆在房间的药柜旁,哥哥说这里有好东西,祖母见状不停地劝说着不要乱动,只有阿荣不缓步慢地凑过来,从药柜的抽屉里了抓了一大把大黑枣分给源生他们几个,多么熟悉的味道,平日里源生他们几个孩子只会偷些出来解馋,只不过那次是阿荣给的,意义固然不同寻常,或许之前也有过这样的情节,只是不记得了。
阿荣看着源生他们高兴地品尝着,会心地笑着说:“孩子们这几年都没见到你们。知不知道这是北方的大黑枣很有营养的可以补血气。”。
或许在过去的那段岁月里这里曾是他救死扶伤的地方,那时候也不大记事了,至今回想着,隐隐约约的浮现着短暂的片段,似乎都是梦里见到的场景。
阿荣望着这间不算宽敞的小药铺,不禁感慨万千,那瓶瓶罐罐依旧整齐有序地摆放着,那箱箱柜柜也都收拾得一尘不染,心中顿然激起万分的感动。
于是他将搁在一旁的行李甩在药柜上,然后急忙回旋走出药铺,看见厨房的灯火亮着,就直奔进去,源生的哥哥早已啃完了那些大黑枣整帮祖母收拾药铺的东西,其余的还在美美地品尝着,姐姐见阿荣出去,扯了扯源生的衣服,于是俩人不由自主地跟过去了。
还没走到了厨房门口,就听叫阿兰说话的声音了,阿荣看见源生他们也跟过来了,显得有些尴尬,姐姐拉着源生坐在了门槛上,这时厨房里弥漫着柴火的烟雾,一开始呛得姐弟俩眼泪直流,阿荣就将他们领到厨房后面不远处的卧室,只有隔着一扇门,有竹帘隔着,那是夫妻俩的卧室,源生他们平日里空闲的时候也会过来玩耍。
源生和姐姐在卧室的角落里找了些书本玩弄着,这时阿兰掀开了竹帘,将洗脚水搁置在地板上,红色的地砖显得有些凹凸不平,脸盆放上去都倾斜了,阿荣找了张废旧的纸胡乱折叠一番,垫在脸盆的一脚,这回才平缓许多,屋内的灯光不是很敞亮,透过一丝的光线,借着脸盆里的热水,映照着阿荣一脸的沧桑。
阿荣舒舒服服地瘫坐在床沿,双手撑着床板上的凉席,双脚缓缓地伸进了盆中,一瞬间感觉到热水那恰到好处的温度,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感受着泡脚带来的舒适。阿兰叫源生他们回避一下,姐弟俩却在不舍地一边偷看,刚好碰见祖母在院子里拜佛求神。
片刻过后,等阿荣泡完了脚,一旁等待的阿兰双手捏着一条干净的毛巾,又将另外一个脸盆放好热水,毛巾在脸盆里搓好递给了他,阿荣使劲地擦了擦自己灰黑的脸庞,感觉眼前清晰多了,他仔细打量着一旁收拾家务的妻子——几年过去,妻子的发鬓也略有发白,灰黄的脸上那明显隆起的颧骨印证了多年岁月的艰苦,再看那双起着老茧的双手,不知承载了多少艰辛。
两人由衷地微笑着,面面相觑过后,夫妻俩便立刻起身,带着源生他们去了厨房。
阿兰示意着一桌的菜肴,她说此刻是为他接风洗尘,祖母和哥哥也都在一旁等着开饭,他默默地看着餐桌上那丰盛的晚餐,都是自己最喜欢的菜肴。
“儿啊孩子们刚去你那房间,我也都打扫干净了等会儿自己去看看。”,祖母说着还不停地往阿荣的碗里夹菜。
“好啊阿兰。”
阿兰则在一旁照看源生吃饭,阿荣看着妻子碗里除了米粥什么都没有,心里很不是滋味,这几年亏欠她太多了,想着都叫人心疼了,看着都不忍心,猛地将她扶靠坐在老椅上,深情地看着这位贤妻良母,阿兰本想起身,却被死死地按住,此刻她激动得说不上话,一阵羞涩过后,她含情脉脉地打量着丈夫的模样,还是那样坚定的眼神。
他忙将自己碗里的菜夹过去一些,阿兰几番推挪,还是定下来了,阿荣忍不住内心的感慨道:“这些年真是苦了你了,源生不在的日子里,多亏有你,照顾源生他们的一家子!”。
阿兰黯然地低下头,虽然有些抽泣的冲动,但是还是那样坚定的眼神,她只是抹了一下发红的眼圈。
阿荣回来的这些日子,家里就不再那么清静了,每天都会有许多乡民来看病,药店里非常热闹,大人小孩,还有一些老人。
有一次,一位中年妇女找上门来,听说自己在田里干活,不小心让小竹签扎进了手腕,小竹签嵌在里面,都过去好几天了,伤口有些发炎,她说这几天都干不了活儿,非常痛苦。看着她一筹莫展的样子,于是阿荣仔细地观察了一番,小竹签估计扎进去很深,都看不尾了。
阿荣很镇定地取来了医用的剪刀和镊子,先用蘸了酒精的棉球擦拭着伤口,一边安抚着病人一边小心翼翼地寻找着小竹签的入口,在座的其他村民都屏住呼吸观看着。。
不一会儿,小竹签终于取出来了,所有人都为她捏了一把汗。
病人的手腕也流出了许多献血,阿荣迅速将纱布将她的伤口裹住。
她从头到尾一直都闭着双眼,偶尔皱了几下眉头,等睁开双眼发现阿荣镊子上夹着带有血丝的小竹签,感到异常惊愕。
两三公分左右的细长条徘徊在手腕,那的确是一种肉体与精神上的折磨。
阿荣开了些消炎药,再三嘱咐养病期间尽量不要去接触到水源,以免伤口感染更厉害。
那妇人似乎感觉轻松了许多,表情也没有刚来时那么忧郁,只是不想见到那根小竹签,于是阿荣就将它丢出了窗外,结束了这场噩梦。
有了父亲陪伴的童年,一家人总算过得舒坦了些,阿兰也显得年轻了,田里的活儿也少了很多,因为阿荣的药铺忙的时候都抽不时间了,她负责抓药,准备一下三餐,打理一下家务,一天到晚就这样,后来自己到隔壁村去引进些鸡鸭苗子自己养在了大院里由祖母照看着,这样家里也热闹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