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帮助别人,让别人得到快乐,最真实的证据是别人真心快乐,而非你想象中的快乐。
有个木匠拥有高超的手艺,他做的家具不但质量上乘,而且外观耐看,十里八乡声名远播。可是木匠老了,眼睛花了,钉东西的时候常常瞄不准;力气也不够了,刨子、锯子,使一会儿就累了。
木匠意识到自己是真的干不动了,可是一身好手艺得找个传人吧。最好的选择就是自己的儿子,可让人苦恼的事情恰恰在此。木匠虽然有两个儿子,可惜都对他精湛的手艺不感兴趣。木匠硬逼着两个儿子和自己学木匠活,但由于缺乏兴趣和耐心,儿子们做出来的家具都歪歪扭扭,根本用不了,更不要说继承自己的衣钵了。
木匠整天唉声叹气,逢人便说自己养了两个不孝的儿子,不懂得体会做父亲的心意,都不肯用心去学手艺。
一天,寺庙里的住持请木匠去做一些桌椅板凳。完工之后,住持请木匠喝茶,木匠又忍不住对住持抱怨起自己的儿子来。
住持听了之后并没有接话,只是微笑着问木匠:“您是喜欢喝茶,还是喜欢喝白开水?”
木匠说:“茶能解渴,白开水却显得无味,我更喜欢喝茶。”
木匠说完后,却见住持扬手将木匠的一杯茶倒在地上,又重新给他续上一杯白开水。
木匠满脸不悦,问:“大师这是为何?我明明告诉您我喜欢喝茶而不是白开水,可是您为什么还要让我喝白开水?”
住持反问:“施主既然知道白开水不好喝,为什么还要勉强别人去喝白开水呢?”
木匠突然明白大师说的绝非茶和白开水那么简单,可是他仍然想不通,“如果不勉强,那我的手艺岂不是要失传,那样多么可惜呀。”
这时,住持叫住旁边走过的一个小和尚,问道:“你是喜欢茶呢,还是喜欢白开水?”
小和尚恭敬地回答:“回住持师父的话,我喜欢白开水。”
此番问话搞得木匠一头雾水,住持却笑着对他说:“人各有所好,你何不把手艺传给和你一样喜欢茶的人呢?”
木匠这才恍然大悟。
自己喜欢茶,就认为别人也喜欢茶,甚至有时候连问都不问,就直接招待别人喝茶,可有的人偏偏只喜欢白开水。于是喜欢喝白开水的人认为对方太无理,勉强自己;而招待茶的人又会认为这个人不知好歹,自己把最喜欢的东西拿出来招待人,却换来一通抱怨,真是气杀人。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种现象,叫做“虚假同感偏差”。人们通常会相信大多数人的爱好和自己是相同的,就像某人喜欢喝咖啡,就会觉得很多人都应该喜欢喝咖啡才对。因为有了这样的心态,人们会觉得判断别人的所思所想,推测别人的喜好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事实上,并非所有人都具备高超的“读心术”。
为此,心理学家曾经做了一个实验。他们组织了一些被试,要求大家去阅读一份有关冲突的材料。阅读完毕之后,要求大家回答三个问题:第一是说出自己支持哪一方;第二是猜测其他人会支持哪一方;最后对作出不同选择的两类人进行一个粗略的特征总结。
实验结果表明,不管被试选择的是A还是B,大多数被试都认为自己的选择应该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而在对选择A或者B的人群进行描述之时,意外的情况发生了,人们在描述和自己作出同样选择的人时,语气是客观积极的,但对另一组的描述却是充满了极端的偏见。
没有任何根据的偏见,就像没有任何理由的自信一样,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但它于我们无益。
如果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喜好,哪怕出于好心,也可能将事情办砸。在思考事情或者需要给别人意见或建议的时候,最好的做法是换位思考,而不是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想就去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