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遭受别人的冒犯、伤害时,面临两种选择:一是以牙还牙,以愤怒对冒犯,以报复对伤害;二是大人不计小人过,不以为意,一笑了之。前者是大多数人的本能反应,结果是在互相伤害中陷入痛苦的深渊;后者则是一种博大胸怀与理智抉择的综合表现,包容了自己的同时,也救赎了自己。
包容是一种智慧
包容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智慧。我国传统的儒家之道提倡“忠恕”之道,其中“恕”的意思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那么如何“立人”?如何“达人”?答案之一是,包容。
有位老师发现一名学生上课时不专心听讲,时常低着头在笔记本上画些什么。有一天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笔记本,发现上面画满了自己的漫画,形象夸张怪诞。学生紧张极了,害怕老师责罚自己。但是老师没有发火,只是微微一笑,要学生以后多练习,画得更神似一些。从此那名学生上课时再也没有画画,开始专心听讲,而是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绘画,后来他成为颇有造诣的漫画家。通过上面的例子,设想一下,除去其他因素,归集到一点:主人公后来有所作为,与当老师的包容不无关系,可以说是包容唤起的自尊心,纠正了他们的人生之舵。
包容不仅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事实上只有那些胸襟开阔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反之,大发雷霆或是批评责罚倒是人们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可是这样的结果未必会让当事人真正反省,也不会有什么成效。因为人通常都会有逆反心理,即使自己做错了,在别人的指责下也会为了维护自尊心而硬着脖子说没错。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小女孩问妈妈,为什么在屋里走动,总要轻手轻脚像怕踩到地雷似的。妈妈笑了,说楼下住着爷爷奶奶,他们岁数大了,走路声音大了他们会受不了,女孩撅着小嘴,那为什么咱家楼上总是把声音弄得很响?妈妈说,楼上有一个三岁的小弟弟,他要长大,需要蹦啊跳啊的运动。女孩的嘴撅得更高了,那吃亏的就应该是咱们家了?妈妈认真地说,能为别人着想,能宽容别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学问。的确,能为别人着想,不仅可以广阔一个人的心灵空间,赢得人际的和谐,还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修养和处事的艺术。
歌德说:“人不能孤立地生活,他需要社会。”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给人生带来快乐,而且能助人走向成功。而包容的品质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在相互包容谅解中求得共同的发展和进步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包容的品质,才会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才会有爱人之心,有容人之量,成为识大体、顾大局的人。
包容是人类的最高美德之一
人的一生中可以暂时得到与拥有许多东西,但某些东西注定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犹如你无法留住流星。与其伤了自己而获得昙花一现的东西,还不如处之坦然、付之一笑。
放眼芸芸众生,有人为了一件无关痛痒的小事,为了一己私利,不依不饶,大动干戈;也有人为了别人无意的小小伤害而斤斤计较,以牙还牙,甚至亲兄弟之间同室操戈。其实,这类闹剧的结局常常是两败俱伤,何苦呢?“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其实,人人都能做“大肚”之人,只要你挣脱“小我”的羁绊,走出“自私”的阴影。
学会包容、懂得忍让,人就会进人鸟语花香的新天地,就会觉得天是那么高远,地是那么广袤,一切都那么可爱。时时宽容,常常忍让,人才会达到精神上的制高点而“一览众山小”,才会宠辱不惊,心境安宁。
古时候,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了一把椅子,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外,便搬走了椅子,自己坐在那里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落地后小和尚定睛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经变成了长老,他跳在了长老的身上,小和尚仓皇离去。在这之后的一段日子,他惶恐地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始终不提那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小和尚从长老的宽容中获得启示,他再也没有翻墙外出,通过刻苦的修炼,成了寺院里的佼佼者。
我们不难发现,故事里的主人公后来之所以有所作为,与当初长老的包容不无关系,可以说是包容唤起的潜意识纠正了小和尚的人生之舵。
包容是一种博大而深远的胸怀,是人类的最高美德之一。荀子认为:“君子贤而能容罴,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会遇到一些人说对不起自己的话或做对不起自己的事,这时,我们应该以包容为怀,而不必针锋相对。
我们要容许别人犯过失,也容许别人改正错误。不能因为某人某时有某种过失,便一棍子打死,或从此以某种眼光去看待对方。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放对方一条生路,给对方一个台阶,就是给了别人一个重新改过的机会,也是给了自己一个帮助朋友的机会。善良的人懂得留一点余地给得罪自己的人,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得理饶人,这样也为自己赢得了朋友,增宽了道路。
要学会包容别人的小过错
人都会犯错误,朋友之间、上下级之间有所冒犯的事情也在所难免。当别人的冒犯加到你的头上——有时这种冒犯还会令你很难堪,你或许会怒发冲冠、直言相对,在别人眼里你也确是正当地维护自己的尊严,似乎无可厚非,但其结果只能是为自己增添一个仇人。而有些胸怀非同凡响的智者所采取的一些做法,也许能使我们有所感悟。汉朝袁盎的事例与楚庄王不辱绝缨者之事相近。袁盎做吴王的相国时,手下有位从史和袁盎的侍妾私通。袁盎知道此事后并没有张扬,但从史还是知道了奸情败露,吓得仓皇逃走。
袁盎亲自去追回从史,从史面色如土,以为自己要被重罚,谁知道袁盎把侍妾带到他身边,说:“你既然喜欢她,她就是你的了。”
从此,他待从史还是和过去一样。后来从史离开他去别处为官。
景帝时,袁盎入朝当了太常。他出使吴国时,正好赶上吴王预谋反叛。吴王派了五百人包围了袁盎的住处,要杀死袁盎。袁盎对自己的危机却一无所知,幸好围守袁盎的校尉司马买了二百石好酒,把五百人灌醉,然后通知了袁盎。
袁盎十分惊异,问:“您是谁?为什么要帮我?”
司马说:“您不记得原来与您的小妾有私情的从史了吗?”
袁盎这才知道现在救了自己性命的,原来就是当年那个从史。
谁都有可能犯错,但只要无伤大雅,只要不是心怀恶意,那么能容则容能忍则忍,扬其优而隐其缺,倘若求全责备,则世上无人才可用了。
古人说:“取大节,宥小过,而士无不肯用命矣。”“宥”是指包容,不懂包容智慧的人是做不到“取大节,宥小过”的,事实上他们更容易对“小过”计较不放,这样自然会失去人心,让自己在为人处世的路上越走越艰难。
要学会用包容“消灭”敌人
世界上只有一种人能够做到没有永远的敌人,那就是懂得包容之道的人。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有句名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包容就是这样一种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它能够化解世界上最顽固的敌意和最强烈的仇恨。
在《六度集经》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长寿王仁民爱物、慈悲为怀,其国境内风调雨顺、财富民丰,却也因此引来邻国贪王的觊觎,出兵侵夺。获悉敌军压境的长寿王,不愿意为了保卫自己的王权而殃及无辜的百姓,就决定舍弃王位,与儿子长生相偕遁隐山林。贪王不费吹灰之力就拥有了长寿王的国土,但他还是不肯放过长寿王,就重金悬赏捉拿长寿王父子。长寿王为了义助远来依投的梵志,自愿舍身,让梵志获得赏金,便被贪王所捕。残暴的贪王故意在长寿王国都通衢上,公然焚烧长寿王,以逞己能,警示民众。
临死前,长寿王看到儿子伪装成樵夫混杂在人群中,双眼冒着怒火,满怀仇恨地盯着贪王。长寿王便大声说:“希望我的儿子能以仁为诫,以德报怨,不要为我报仇。”虽然听到了父亲的遗言,但父亲惨死、国土沦丧的深仇大恨,还是令年轻的王子一心只想报仇。于是他利用在大臣家当仆役的机会,设法获得贪王的赏识,进而成为贪王的贴身护卫。
在一次伴随贪王出猎的途中,长生刻意让贪王脱离随扈,在山林间迷了路,筋疲力尽的贪王将随身的佩剑卸下,交给他信任的长生保管,自己躺下来休息。在贪王熟睡之时,长生拔剑欲杀贪王,但忽然想起了父亲长寿王的遗言,他一时犹豫起来。这时贪王突然从梦中惊醒,说:“我梦见长寿王的儿子要杀我,怎么办?”长生安慰他说:“大王不必惊慌,我在这里护卫着你呢。”等贪王再度安然人睡。如是者三,长生终于决定遵奉父亲的遗言原谅贪王,便主动向贪王表明真实身份,并且说:“你快将我杀了吧,免得我报仇的念头又死灰复燃。”
震惊的贪王被长寿王父子包容的仁德所深深感动,当下翻然悔悟,自愧如豺狼,于是将国土归还长生,两国结为兄弟之邦。贪王自己也开始像长寿王一样善待人民,不再像从前那样残暴了。
真正的包容来自博大的胸襟,来自爱人如己的智慧。虽然我们可能做不到长寿王父子那样伟大,但是至少在日常生活里,当别人以恶劣的态度相向时,我们能忍耐一时之气,以包容去对待他,以理智来处理问题。
我们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人,或是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事:亲朋好友之间因为一句闲话而争得面红耳赤,竟形同陌路;邻里之间因为孩子打架而导致大人吵嘴,老死不相往来;夫妻之间因为琐事而同室操戈,劳燕分飞;父子之间因为考什么学校找什么工作而意见不合,最后横眉冷对……
其实很多时候,这样的事情都是会两败俱伤的,彼此都是身心疲惫。包容别人,同样也是在善待自己。就像有人说的,我们的心如同一个容器,当爱越来越多的时候,仇恨就会被挤出去,我们不需要刻意地去消除怨恨,只要用包容心来不断充实自己,那么怨恨自然就没有容身之处了。
要学会包容别人的不同观点
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别人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思考问题,这样不可避免地就会产生冲突和予盾。
平心静气,巧避锋芒,就是教我们要正视矛盾,认识现实。同时又要对现实持乐观豁达的态度,这样做,就可以容纳别人和自己不一样的观点,面对争执能够进行自控。
唐太宗李世民重用魏征,以人为镜,开创了贞观年间的太平盛世,被称为善于纳谏的典范。但是魏征的直谏有时也让他很难堪。一次,唐太宗要去郊外狩猎,魏征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唐太宗兴趣正浓,坚持出游。魏征就站在路中央,坚决拦住去路。
唐太宗怒气冲冲地返回宫中,见到皇后长孙氏,义愤填膺地说:“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才能解我心头之恨!”皇后柔声问明了缘由,也不说什么,只悄悄地回到内室穿戴上礼服,然后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唐太宗惊奇地问:“何事如此慎重?”皇后回答:“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言直,由此可见陛下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转怒为喜,这才打消了给魏征治罪的念头,冷静下来认真地分析了魏征的进谏观点。
我们要学会包容那些意见跟我们不同的人,这样,日子就会变得很轻松。如果我们一心想让对方服从我们,不仅会得到反效果,还会让我们自己也很痛苦。我们要学学怎样去包容对方。
包容是理解和沟通的桥梁。不懂得包容别人的不同观点,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人,常常处于孤立和被动的地位。包容是一种真诚和心境,而不仅仅是一种姿态、一种形式,更不是一块敲门砖。能够容纳别人的人必须拥有一定的修养,必须拥有大无畏般的勇气。
渴望别人容纳自己的人要学会容纳别人,容纳是对心灵的善待。学会了容纳别人的不同的观点,才能保持一种开朗与豁达的心境,才能够处乱不惊,临危不惧。
因此,我们面对别人的不同意见时,要多方位思考,不能局限在自己的思维当中,仅仅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当然无法听取别人的不同声音。
在冲突面前能够保持心平气和,能够容纳别人的不同观点,是一种修养。这样可以使自己的人格与情绪得到冶炼,从而使自己的心胸趋向博大。在冲突面前能够保持心平气和,也是一种智慧,可以使自己的视野变得更为深远。
要学会尊重别人的个性和习惯
人与人的个性不同,表现的形式也将不同。有的人枳极表现自己,有的人默默无闻埋头苦干,有的人善于学习,有的人善于动脑,有的人善于动手。由于表现形式的不同,产生的效果和作用也必然不同。
而我们要做的是去尊重别人的个性,不能因为和自己性格不一样就强行否定别人独有的思想。那样肯定会妨碍人和人之间的交往。
了解别人,尊重别人,尊重个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与人很好地交流。
在这世界上生存,拥有包容的心和尊重他人的态度是我们争取幸福的捷径,包容心能帮助我们避免受到伤害和损失,还能为我们免除人事纷争和吵闹。
我们都看过《西游记》吧,在去往西天取经的队伍中,每个人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一面。也正是因为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个性,使得这个优秀的团队最终完成了“西天取经”的任务。
唐僧诚心向佛,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疾恶如仇,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英勇无畏,但有时候太过死板,不会灵巧处事。孙悟空天资聪敏,思想跟行动都敏捷如风,学得一身高强的法术,吹一口气,就能够七十二变,能够上天入地,但是做事冲动。八戒好吃懒做,贪财好色,贪生怕死,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难分敌我但又性格温和,憨厚单纯,有时也很英勇,对师兄的话言听计从,对师父忠心耿耿。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沙僧心地善良,敦厚朴实,老实忠诚,默默无闻,但同时又过于老实,缺乏主见。
团队都由不同的成员组成,每个成员的个性也必然不同。就如《西游记》中的四位,他们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缺点,虽然有磨合,但他们也是相互尊响的,最后才会成功地完成了取经大业。聪明的领导者用员工的时候就墓每个人的个性,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在管理中优秀的团队并非每个成员都表现出相同的个性,而是每个成员都发挥了自身的长处,形成了互补,团员之间相自己离心中的目标更近一步。
尊等于尊重自己。尊重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要学会容忍别人,尊重别人。我们应让自己习惯于这样,当别人的行为我们无法欣赏的时候,我们要相信这是别人他们本性的表现,对自己看不惯的别人的行为发怒。就跟向一块横在我们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对于许多人,我们最聪明的想法就是:无法改变,就只能去尊重别人的个性,适应别人的个性。
要学会理解他人
理解别人是要有博大的包容心的。当今的社会,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大潮之中,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都会出现坎坷和逆境,但是能够做到包容别人、理解他人的人,也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杰克和约翰是多年的好朋友。有一次,他们一同去曼哈顿出差。早上,他们在旅店点完饭菜之后,约翰说:“我出去买份报纸,一会儿就回来。”过了五分钟,约翰空手回来了,嘴里嘟嘟囔囔地发泄着怨气。“怎么啦?”杰克问。约翰答道:“我到马路对面的那个报亭,拿了一份报纸,递给那家伙一张十美元的票子,让他给我找钱。他不但不找钱,反而从我腋下抽走了报纸,还没好气地教训我,说他的生意正忙,绝不能在这个高峰时间给人换零钱。看来,他是把我当成借买报纸之机换零钱的人了。”两个人一边吃饭,一边议论这一插曲。约翰认为,报亭的小贩傲慢无礼,不近人情,素质太差,很可能都是些“品质恶劣的家伙”。
此时,杰克请约翰在旅店门口等一会儿,自己则向马路对面的那个报亭走去。杰克面带微笑十分温和地对报亭主人说:“先生,对不起,您能不能帮个忙,我是外地人,很想买一份《纽约时报》看看。可是我手头没有零钱,只好用这张十美元的票子,在您正忙的时候,真是给您添麻烦了。”卖报人一边忙,一边毫不犹豫地把一份报纸递给杰克,说:“嗨,拿去吧,方便的时候再给我零钱!”
当约翰看到杰克高兴地拿着“胜利品”凯旋的时候,疑惑不解地问:“杰克,你说你没有零钱,那个家伙怎么把报纸卖给你了?”杰克真诚地说:“我的体会是,如果先理解别人,那么自己就容易被别人理解。如果用理解来表达需要,那么自己的需要就容易得到满足。”
现实社会告诉我们,事业和生活具有多维性。有时候,理解是一个会心的微笑,能化解人的敌意;有时候,理解是一次主动的握手,能温暖人的心房;有时候,理解是一个真诚的姿态,能改变人的看法。应该看到,每个人都想要他人理解自己,也有愿望去理解他人。误解是单向的错误理解,持有太多无谓的偏见。理解是双向的心灵沟通,含有许多积极的意识。我们应少一点误解,多一点包容;少一点无礼,多一点尊重,多一点信任。
常言道:“包容了别人的缺点是尊重自己的最好表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经常两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能让我们很容易地就结交下了很多知心的好朋友,也使我们的人增添了许多的快乐和辉煌。
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要相互能多给对方一些包容和理解,我们的感情也就会越处越深。反之,我们的朋友只能是越来越少。多给予别人一分尊重和理解,我们就会多获得一束灿烂的阳光。
包容别人的错误,释然自己
跟别人相处的时候,要记住:和我们来往的都是感情丰富的常人。世界上没有完人,我们交往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着自己的毛病,甚至我们还会遇到充满偏见、傲慢和虚荣的怪人。人和人之间的交往难免会产生摩擦,当有人侵害到我们的利益的时候,用一颗包容的心保持爱心,用爱心来帮助他人改正过错,比责骂、教训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因为爱是一种包容,是一种关怀,它最具有力量。对人动之以情,循循善诱,表现的是耐心与爱心。
老杨老两口退休后搬到了市郊的三间平房里,房前有一小块空闲的土地,老两口就在空地上栽种了一些花草。荒芜的土地变成了美丽的花园,自然让年事已高的老两口多了一些逸趣和欣喜。只是花圃旁边有一条小路,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于是行人就纷纷从花圃中绕行。一家人看着那些被践踏了的花草,痛惜不已。
周末,老杨拉了两车煤渣,垫好了花圃旁边的那条小路。晚饭时,老杨乐呵呵地对女儿小杨说:“再有雨天,我们的花圃也会安然无恙。”看出女儿有些迷惑,老杨淡定地说:“行人踩踏花草,是因为雨天小路泥泞,不得已才从花圃借道。”
女儿不禁惊叹于父亲的包容。是啊,行人多是避免自己滑倒,或者陷入泥泞,才从花圃经过。倘若花圃旁边的小路雨天也便于通行,肯定就没人再去践踏花草了。
仔细想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如果我们主动伸出友爱之手,给“泥泞”以“煤渣”,那么,谁还愿意去践踏别人的花圃呢?
有的人伤害了对方,完全是一种自我保护意识,而这种意识人皆有之,通常是为了使自己不受伤害。其实,每个人的心都是那个花圃,人生之旅则是花圃旁的那条小路,而铺路的煤渣则象征着友爱。生活的天空不尽是风和日丽,偶尔也会雨雪交加。
当别人伤害到我们的时候,包容别人的错误,不仅能得到自己的释然,事后也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包容心让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了阳光。
包容伤害自己的人,解放自己
许多时候,我们发脾气,和别人产生冲突,其实都只是因为一念之差。如果当时能把那个念头压服住,多等几分钟,让自己头脑冷静一点,就不会产生纠纷了。但是往往人们都是这样,因为惯有的习气而不能包容别人,结果发生了很多本可以避免的麻烦。
能在紧要关头仍让自己冷静下来,以包容之心待人的,才是真正善于做人处世的智者。
唐开元年间有位梦窗禅师,他德高望重,既是有名的禅师,也是当朝国师。
有一次梦窗禅师搭船渡河,渡船刚要离岸,远处来了一位骑马佩刀的武士,大声喊道:“等一等,等一等,载我过河。”他一边说一边把马拴在岸边,拿着马鞭朝水边走过来。
船上的人纷纷说:“船已离岸,不能回头了,干脆让他等下一回吧。”船夫也大声回答他:“请等下一回吧。”武士急得在岸边团团转。
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对船夫说:“船家,这船离岸还没多远,你就行个方便,掉过船头载他过河吧。”船夫见梦窗禅师是位气度不凡的出家人,便听从他的话,把船驶了回去,让那位武士上了船。
武士上船后就四处寻找座位,无奈座位都满了,这时他看到了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便拿马鞭抽打他,嘴里还粗野地骂道:“老和尚,走开点!把座位让给我!难道你没看见本大爷上船?”这一鞭正好打在梦窗禅师的头上,鲜血顺着脸颊汩汩地流了下来,梦窗禅师一言不发地起身把座位让给了蛮横的武士。
这一切被船上的乘客们看在眼里,大家既害怕武士的蛮横,又为禅师的遭遇抱不平,就窃窃私语:这个武士真是忘恩负义,要不是禅师请求,他能搭上船吗?现在他居然还抢禅师的位子,还动手打人,真是太不像话了。武士从大家的议论中明白了事情的缘由,心里十分惭愧,可是又拉不下面子去认错。
等船到了对岸,大家都下了船。梦窗禅师默默地走到水边,用水洗掉了脸上的血污。
那位武士再也忍受不了良心的谴责,上前跪在禅师面前忏悔道:“禅师,我错了。对不起。”禅师心平气和地说:“不要紧,出门在外难免心情不好。”
禅师的包容和体谅令人折服。
包容不仅是原谅伤害你的人,同时也是解放了你自己,与其因为愤恨而耗尽自己一生的精力,时时记忆着那些伤害你的事情和人,被回忆和仇恨所折磨,还不如包容他们,把自己的心灵从禁锢中解脱出来。
遇事只要有包容这个念头在,你就已经超凡入圣了。
不知者不怪
对于一件事,你因为不了解而做错了,没关系,可以原谅,但是下次要吸取教训,不要再犯错。对于一个人,你因为不了解而不尊重,没关系,有修养的人自然不会介意你的误会,时间会证明一切。
不知者不怪,是因为你不懂,所以才不责怪你,而且给予你足够的包容让你去慢慢改正这些错误,这实在是很大的慈悲和宽容。
亚历山大大帝时常便装出巡,到各地私访。有一次,他率大军驻扎在一座树林的附近,在休息的时候他就穿着便装四处巡视,走着走着他迷了路。这时看到一位军官正站在树下休息,亚历山大大帝就过去问他:“请问到司令部该走哪一条路?”
那个军官懒洋洋地叼着烟斗,抬了抬眼皮,随便指了一个方向。
亚历山大向他道了谢,但想了想,又问他:“请原谅,如果您允许的话,可不可以告诉我您是什么军衔?”
军官得意地拿下烟斗,说:“你猜。”
亚历山大猜道:“你是个上士?”
军官傲慢地摇摇头:“再猜。”
“那么,你是一个少尉?”
“我的朋友,再猜一次吧。”
“你是一个少佐吗?”
“比这还要大。”
“那你是一个大佐吗?”
军官得意地说:“嗯,这次你猜对了。”
亚历山大便向他行了个军礼。
军官看了看他,说:“如果您允许的话,请问你的军衔是什么?”
亚历山大笑了笑,说:“我的朋友,你也猜一猜吧。”
“哦,那你是上士?”军官说。
“不,要比上士大一些。”亚历山大笑着说。
“那你是个少佐?”军官严肃了一些。
“还要再大一些。”
“那你也是个大佐?”军官站直了身子,把烟斗拿在手里。
“继续猜。”
“那么,您是少将了?”军官的表情有些惊慌。
“我比少将还大。”亚历山大说。
军官更惊慌了:“难道您是中将吗?”
“再猜猜。”
“天啊,难道您是元帅?”军官的脸色发白了。
“不,再猜一次吧,我的朋友。”亚历山大和气地说。
军官大惊失色:“您是大帝本人?”他一下跪了下去,请求亚历山大大帝赦免他的无礼。
亚历山大大帝笑着说:“你有什么过错呢?我向你问路,你告诉了我,我还应该向你表示感谢呢。”
对于不了解情况的人要给予包容,这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而且也是对别人的善意。如果有人因为一时的无知而伤害了你,那么尽可能地原谅他吧,尤其是对于那些身份、地位、实力等方面都不如你的人,要知道包容远比小肚鸡肠要明智得多。
包容不同于纵容
有的人会错以为包容就是无限度地纵容,这是误解了包容的概念。一朵紫罗兰会把香气留在践踏它的人的脚上,这种大度才是包容,可是如果紫罗兰敞开胸怀欢迎别人来践踏,那就是愚蠢的纵容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结婚第七个年头,他有了新欢。
他的妻子对此是洞晓一切的。什么都可以伪装,唯独感情不可以,所有蛛丝马迹怎么瞒得了朝夕相处的那个人。但是他不说,她也不问,只当一切都没有发生。她一边继续做她的贤妻良母,一边暗暗地为自己疗伤。一个人如果对与自己同床共枕的人都轻言放弃,这个世上还有什么值得珍惜的呢?
无论爱与不爱,她希望给彼此一个机会。
不久,她主动要求出差一周。当天晚上躺在宾馆里,往家里打了个电话,没人接。她不知道此刻他在做什么,也许在外面应酬,也许和那个女的在一起,想着这些她的心掠过丝丝的疼痛。她考虑很久,给他发过去一条短信:“我丢了一件宝贝。”很快,他的回复就来了,问她丢了什么。这次她写道:“你的忠诚。”
短信发过去好久,他没回应。她本来不想再说什么了,但是想了想还是发过去一句话:“我和儿子感谢你给了我们富足的生活,但是如果把最珍贵的东西丢了,我们宁愿不要这些。”接下来的几天,他一直没有动静,她也没有再说什么。
回去的最后一天晚上,很早,他给她发了这样一条短信:“老婆,我愿意帮你一起找回失去的宝贝,可以吗?”
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她失声痛哭。也许,他终于明白,那个让他一时心动的女孩可以给他激情,但是却永远不会包容他睡觉时刺耳的鼾声,不会在他喝得不省人事的时候彻夜守在床边给他倒水、擦汗,收拾吐得一地的狼藉,更不会在七年里的每一天早上把胃药包好放在他的包里……想起那段日子,虽然心里还有些隐隐作痛,但是转过头她还是笑了。也许,这就是婚姻吧,总是没有那么十全十美,总有些不完美的瑕疵,但是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有什么不可以用包容和谅解来释怀的呢?
很多人都误把纵容当成包容,其实,纵容是懦弱的表现,而包容则是勇敢的表现。一个人如果学不会爱自己以及爱所有爱自己的人,那他就不会有足够的力量去抵抗懦弱,反而有意无意地帮助对方伤害自己。事实上,只有当你内心的力量比对方更强大的时候,你才有资格、有勇气包容别人。当你成为强者的那一天,你才会发现,要包容那个伤害你的人其实是如此容易的一件事。
包容就是再给别人一次机会
当一个小孩学习走路的时候,他总会不断地摔跤,而做父母的总是会鼓励他再来一次。事实上,他自己也会很勇敢地爬起来继续学走路,哪怕紧接着又是一次摔跤。可是当孩子成长为大人,开始步入社会之后,身边的人就会变得严苛起来,往往不会给他再来一次的机会,他自己也会失去重新再来的勇气,结果是错过一次就无法翻身。
因此,很多时候人们会因为别人的某一次过错,而断送其一生。
如果我们能包容一点,给他再来一次的机会,鼓励他,而不是打击他,那么也许你真的可以看到奇迹。
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有一个名叫罗斯韦尔·麦金太尔的年轻人被征入骑兵营。由于战争进展不顺,兵源奇缺,在几乎没有接受任何训练的情况下,他就被匆忙地派往战场。在战斗中,年轻的麦金太尔被残酷的战争场面吓坏了,那些血肉横飞的场景使他整天都担惊受怕,终于开小差逃跑了。但很快他就被抓了回来,军事法庭以临阵脱逃的罪名判他死刑。
当麦金太尔的母亲得知这个消息后,她向当时的总统林肯发出请求。她认为,自己的儿子年纪轻轻,少不更事,他需要第二次机会来证明自己。然而部队的将军们力劝林肯严肃军纪,声称如果开了这个先例,必将削弱整个部队的战斗力。
在此情况下,林肯陷入两难境地。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最终决定包容这名年轻人,并说了一句著名的话:“我认为,把一个年轻人枪毙对他本人绝对没有好处。”为此他亲自写了一封信,要求将军们放麦金太尔一马:“本信将确保罗斯韦尔·麦金太尔重返兵营,在服完规定年限后,他将不受临阵脱逃的指控。”
如今,这封褪了色的林肯亲笔签名信,被一家著名的图书馆收藏展览。这封信的旁边还附带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罗斯韦尔·麦金太尔牺牲于弗吉尼亚的一次激战中,此信是在他贴身口袋里发现的。”
一旦被给予第二次机会,麦金太尔就由怯懦的逃兵考成了无畏的勇士,并且战斗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由此可见,包容的力量是何等巨大。由于种种原因,人不可能不犯过失,但只有包容才能给人第二次机会,只有第二次机会才有可能弥补先前犯下的过失。
不要苛责于人
关于立身处世的道理,自古以来的圣贤都认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宽以待人,则不但可以赢得尊敬和友谊,还能尽量不得罪人,不为将来埋下隐患。凡事多为别人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从而不对犯了错的人求全责备,既能使对方知错而改,又会对你心怀感激,欲以回报。这实在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汉代的丙吉任丞相时,他的一个驾车小吏喜欢饮酒,有一次他随丙吉外出,竟然醉得吐在丞相的车上。丞相属下的主吏报告说,应该把这种人撵走。丙吉听到这种意见后说:“如果以喝醉酒的过失就把人撵出去,那么让这样的人到何处安身?暂且容忍他这一次过失吧,毕竟只是把车上的垫子弄脏了而已。”
这个驾车小吏来自边疆,对边塞在紧急情况下的报警事务比较熟悉。他有一天外出,正好遇见驿站的骑兵手持红白两色的袋子飞驰而来,便知道是边郡报警的公文到了。到了城中,这个驾车小吏就尾随着驿站骑兵到公车署(汉代京都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征召和边郡使者人朝的机构)打探详情,了解到敌虏人侵云中、代郡两地,他急忙回来求见丙吉,向丙吉报告了有关情况,并且说:“恐怕敌虏所入侵地区的地方官员因年迈病弱,反应不灵,不能胜任军事行动了。建议您预先了解一下有关官吏的档案材料,以备皇上询问。”丙吉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就让管档案的官吏把有关材料详细报来。
不久,皇上下诏召见丞相和御史,询问敌虏入侵地区的主管官员的情况。
丙吉一一作了回答。而御史大夫陡然之间不知详情,无法应对,因此受到皇上的斥责。
丙吉显得非常忠于职守,时时详察边地军政情形,实际上这是得力于驾车小容忍他人小的过失,他会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来回报,而责备只会让人徒增怨恨。被宽容者往往把感恩之情压在心底,一旦有机会能让其发挥长处时,他必定会竭尽所能地报答。由此看来,那些刻意寻求他人过错、动辄对人大声责骂的人,岂不是太愚蠢了吗?
责己厚,则进德修业快;责人薄,则人易从,而且不会招来怨恨。责己、责人互相关联。重视责己的人,对人不会过严;责人太严的人,往往不重视责己。须知责人太严,会招来怨恨。孔子说:“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当然,不“薄责于人”不仅仅是为了“远怨”,每个人都不完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与其把精力浪费在关注别人的缺点上,还不如用点心思提高自己的修养。在《论语·宪问》中有这样的记录:“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意思是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在孔子面前评论别人的短长。孔子听后不高兴了,教训子贡说,你自身就足够完美吗?我是没有议论别人是非的闲工夫的。
把苛责别人、议论别人的话咽到肚子里,你将会发现自己受益匪浅。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有句话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只要无私地奉献,就会有“余香”。助人乃是快乐之本,我们在给他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得到了快乐。帮助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人生路途遥远,相识的不相识的,一个善意的举手之劳,也许可以成就自己。
人生其实是很公平的,你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一个人死了,天国的导游为了让他深切明白天堂与地狱的区别,就带着那个人去两地参观。
首先参观的是地狱,那人看到地狱的人比人间的人瘦小很多,面黄肌瘦,骨瘦如柴。到他们餐厅一看,一口大锅,地狱的人围在四周吃饭,和人间不一样的是他们每人手里使用的是一米长的筷子,锅内是美味佳肴,那为何会这般模样,探究原因,原来是他们用这么长的筷子无法把美味佳肴放到自己的嘴里。
然后参观天堂。天堂与地狱的餐厅一模一样,一口大锅,里面美味佳肴。天堂的人也是使用一米长的筷子,观察后发现每个人都肥头大耳,红光满面。一样的设施为什么两地有天壤之别呢?
原来天堂的人不像地狱的人那么自私地用筷子往自己嘴里夹,而是用长筷子你夹给我,我夹给你,都有饭吃!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在于,地狱的人不知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在帮助自己。
付出爱心,就是种下一片希望。对别人施予善行,往往能够得到更加丰厚的回报。而为别人付出的时候,本身就可以体验到生命的快乐与幸福。
快乐和幸福并不是靠外来的物质和虚荣得来的,而是要靠自己内心的高贵与善良才能得到。善良是生命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才真正伟大。从一个表情、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件小事开始,学会付出,善意地看待这个世界,一句善言,万两黄金难求。心存善念,学会给予和付出,快乐、幸福和丰收就会时时与我们相伴。
幸福并不取决于财富、权力和容貌,而是取决于你与周围人的相处。想做个幸福、快乐的人吗?那么就从帮助他人开始吧!对他人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其实就是支持和帮助自己,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同在一片蓝天下,只要我们心中时刻想着他人,大家互助互爱,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这个大家庭也会更加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