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个家族庞大,成员众多,本·拉登仅仅是其中的一分子,在52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十七。小时候,本·拉登接受了中小学教育,随后在KAU大学学习,主修经济和工商管理。
毕业后,他回到家族企业工作,不过,由于他是穆斯林理想主义者,与他哥哥理念不同,最后分道扬镳。但是在家族企业这几年,他凭借所学知识以及与王室的特殊关系,拿到了许多订单,赚取了数十亿美元的利润。据美军官方估计,拉登个人资产至少有5亿美元。这笔钱是他日后进行恐怖活动的主要资金来源。毫无疑问,在这阶段,他年轻有为,是富甲一方的商人。
既是一个富二代,又是有为青年,本·拉登如何会走上恐怖之路呢?是本·拉登好战,还是他像世界金融寡头一样贪得无厌?
接触过拉登的人都会觉得他是一个文弱书生,而不是恐怖分子。美国著名记者约翰·米勒写道:他身材瘦削,身高在193-198厘米之间,留络腮胡子,说话轻声细语。平时身穿白色阿拉伯长袍,慈祥温和。美国媒体也曾报道,年轻时的拉登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他既遵守宗教信条,又慷慨助人。
美国的报道的确不假。据拉登亲戚介绍,拉登是一个阿拉伯理想主义者,他从来不谈论名车、珠宝,而是将金钱用来服务社会。小时候,拉登只要见到乞讨者肯定会央求大人施舍。
这样一个温文尔雅的商人走上恐怖之路难道是为了金钱?对此,记者约翰·米勒回忆说,拉登不是一个讲求享受的人,房屋内陈设简单,犹如苦行僧一般。当米勒问他,是不是不喜欢金钱。拉登则答道:"我的事业需要金钱,但我不需要。"既不好战,又不为钱,年轻有为的拉登为何会走上"恐怖主义"之路呢?
这还得从他的人生转折点说起。在本·拉登一生中,有三个极为关键的转折点:父亲坠机身亡、阿富汗战争、海湾战争中政府的软弱。
首先,父亲坠机。本·拉登的父亲叫奥萨马。他是家族事业的继承者,然而1967年,即拉登10岁那年,他因为坐飞机意外坠机而死。这件事情对本·拉登触动很大。拉登年老的舅舅曾透露,尽管奥萨马并没有特别关注拉登,但是拉登从小却很崇拜奥萨马。奥萨马去世后,拉登不知所措,拉登认为奥萨马是家族的纽带。对此,西方媒体猜测,拉登生存于大家族中缺乏父爱肯定生活不开心,他们甚至认为"9·11"事件与拉登小时候亲情淡漠有关。不管"9·11"事件是否与拉登父亲突然去世有关,可以肯定的是,奥萨马的去世对拉登的人生造成了影响。
其次,阿富汗战争。1979年,苏联军队大举入侵阿富汗,引起了阿拉伯世界的抗议。作为阿拉伯一分子,拉登也强烈抗议苏联的入侵行径,然而苏军并没有因为阿拉伯世界的抗议而撤退。于是,拉登便做出一个致使他人生发生重大转变的决定:到阿富汗抗苏。
随后,他和一同有着抗苏信仰的阿拉伯朋友不远千里前去阿富汗,加入"伊斯兰圣战组织"抗苏。而他一战便是10年。在这10年里,他建立"服务营"组织,招募阿拉伯志愿者前来抵抗苏军入侵。不过,几乎没有人会想到,10年后该组织却变成了"基地"组织。
10年后,苏联灰溜溜地从阿富汗撤军,阿富汗和拉登赢得了胜利。但是,这场战争却改变了拉登的人生。米勒说,阿富汗战争使拉登认识到了"西方世界是霸权主义",并且使拉登结识了与他"情投意合"的塔利班组织领导人。
不过,战争结束后,拉登并没有恋战,而是带着追随者回到沙特阿拉伯,继续自己的人生。没过多久,一场战争发生了,它彻底将拉登推上了战争的浪尖。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拉登主动请缨要求沙特王室任用"基地"组织保护国家。然而沙特王室不仅一口回绝,还同意美军在沙特创立军事基地。这一举动激怒了拉登,拉登认为沙特此举不但背叛伊斯兰教义,而且是引狼入室。对此,沙特反对派领导人阿勒法基说:"这是他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当时他的想法是,这是对伊斯兰使命的重大背叛,是沙特政权的一个历史性的重大背叛。"
的确,拉登认为,苏联虽然解体了,但是美国是继苏联之后对阿拉伯世界最危险的敌人。所以,阿拉伯世界要对抗这个"最大恶魔"。随后,拉登前往苏丹,通过财务和补给网支持穆斯林战士。他的付出有了回报,他建立了一个从也门到阿尔巴尼亚的系统。沙特政府得知后勃然大怒,取消了拉登国籍。拉登没有办法便只好流亡苏丹等国。
1996年,苏丹因为各种原因要求拉登离境。拉登没有办法,便辗转来到阿富汗避难。在这里,他的地下网势力迅速扩张,调查本·拉登势力的作家福登说,该组织成员高达5000人,分布于25个国家。拉登通过这个网指示成员实施"恐怖"活动。也是在这个时候,拉登才决定将"基地"建设成有组织、有规划的集团。
由于他的这一举动,美国将他列入了主要通缉犯名单,悬赏2500万捉拿他。此外,美国还在1998年发动了一次反恐活动。美国所谓的反恐行动彻底激怒了拉登。他随即做出了反应。
当年夏天,美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和美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先后发生爆炸,造成两千多人死亡,数千人受伤,其中有不少是美国人。不久后,身着迷彩服,包着头巾,背后靠着一支AKS-74U步枪的拉登便出现在互联网上,他宣布"圣战开始"。克林顿总统随即动用巡航导弹对苏丹的希法制药厂和本·拉登穴居的阿富汗山区进行轰炸。不过,拉登早已逃离。拉登与美国之间的较量正式开始。
2000年,基地组织在也门袭击了美国"科尔"号驱逐舰,射杀17名美国士兵。
面对拉登的强势,美国媒体猛批政府说:"这个曾在阿富汗反对苏联的大个子阿拉伯人,为什么在拿过我们的援助后,又来袭击我们?"美国政府没有办法,便只好加大对拉登的围剿力度,并开出5000万美元赏金要拉登人头。同时,他们要求阿富汗当局交出本·拉登。然而,阿富汗塔利班当局早就表示,绝不将本·拉登交给美国或交由第三国审判。
眼见要求没效果,美国便对塔利班实施制裁。不过,阿富汗并不屈服。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事件爆发。此次事件造成2998人死亡,世贸中心双塔垮塌、五角大楼严重受损。
此次事件后,美国将矛头对准了本·拉登,开始大规模进军阿富汗,实施反恐行动。从此以后,拉登开始了东躲西藏的生活,双方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而这一游戏非常残酷,只有一个结局:除非拉登被击毙,否则游戏不会结束。2012年,圣战了22年,逃亡了10年的拉登被美军击毙。
反美信徒:萨达姆最钟爱的武器-AK-47
在中东,阿拉伯国家反美的呼声一直很高。但是,其中敢拿着AK-47炫耀武力的阿拉伯国家总统却只有萨达姆一人。终其一生,萨达姆都跟AK-47一般,猛烈无比,让周边国家乃至于美国头疼不已。
萨达姆·侯赛因,1937年4月28日出生于伊拉克提克里特一个贫民家庭。在出生前,他的父亲去世,他便成为遗腹子,出生后,他与母亲艰难生活。可是,9岁那年,母亲去世,他成为孤儿。他靠着叔父的抚养,才长大成人。
长大后,他积极参与政治事务,19岁那年便加入了社会复兴党。两年后,他因为杀害自己的姐夫而被判处6个月监禁。出狱后,他回到复兴党组织工作。1959年10月7日,他与其他四位战友奉命袭击伊拉克独裁领导者卡萨姆总理。然而行动失败,他左腿中弹受伤。
为了躲避卡萨姆的报复,他选择逃跑。据说,他用匕首挑开伤口,挖出弹头,然后拿着身上仅有的23个第纳尔逃出了巴格达。具体的做法是:他拿出10个第纳尔让贝都因牧人帮忙,逃到巴格达以北150公里的萨马拉。随后,他便辗转来到阿拉伯社会复兴党发源地叙利亚,最后前往开罗。在开罗,他进入开罗大学法学院学习,并参加复兴党各项活动,由于表现出色,他成功担任支委一职。
这个时候,伊拉克国内发生了变化。由于卡萨姆与伊拉克共产党眉来眼去威胁到美国在中东的利益,因此,美国便转而支持社会复兴党。社会复兴党有了美国的援助,实力迅速增强。1963年,复兴党帮助阿里夫发动政变,取得了政权。萨达姆则回国管理党内事务。
不过,阿里夫害怕复兴党夺权,便大肆搜捕复兴党人。萨达姆被捕入狱。在狱中,萨达姆被选为复兴党副总书记,并于1967年越狱。出狱后,他与复兴党骨干卧薪尝胆,积蓄力量。1968年,他们发动政变,推翻了阿里夫政权,建立新政权。萨达姆成为该指挥部的副主席以及宣传部长和安全部长,很显然,萨达姆成为新政权中的二号人物,地位仅次于伊拉克新总统贝克尔。
随后,萨达姆便协助贝克尔总统巩固新政权、治理国家。而这一做就是11年。在这11年里,他兢兢业业,殚精竭虑,想尽一切办法维稳政权,维护伊拉克统一。比如,1975年,他与伊朗国王签订协议,镇压了伊拉克库尔德人的叛乱;比如,他利用石油经济,大力发展国防力量,比如疏远美国,适度倾向苏联。经过努力,伊拉克一改国内政局动荡,经济萎靡不振的局面,伊拉克开始走向新阶段。
1979年,伊拉克总统贝克尔宣称自己由于身体原因,将国家大权交给萨达姆。为期11年的贝克尔时代结束,伊拉克迎来了萨达姆时代。萨达姆上台之后,以建立"一个强大的伊拉克"为信条,积极治国。一方面,他采取暴力措施镇压国内地方反叛势力,维持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他特别重视经济和民生,比如颁布取消低工资收入者的所得税,石油工业国有化,全面扫盲,加强国防,整顿吏治等一系列命令。
经过多年的发展,伊拉克国势鼎盛。人口从1932年的330万猛增到1600万,百姓生活福利大大提高;石油储量1000亿桶,位居世界第二,石油出口量为8%,位居世界第三;国防力量大为增强,伊拉克不仅拥有百万大军,还研发核武器。可以说,伊拉克成为了中东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一流的国家。
由于萨达姆的优秀政绩,他的头像纷纷出现在伊拉克各个角落。他的声望达到了最高点。
但由于受到"伊拉克文明优越论"和"泛阿拉伯主义"的影响,萨达姆欲望开始膨胀。他开始了阿拉伯统一梦,即建立以伊拉克为首的统一的阿拉伯国家。从此,伊拉克便像他所说的:"要么矗立于高山之巅,要么陷于深谷之底,但从来不是坦坦平川。"
伊朗与伊拉克一直存在着领土纠纷、民族矛盾、教派矛盾等争端,不过,由于伊朗王朝和伊拉克保持克制,双方关系还能勉强维持。可是,1979年,霍梅尼发动政变,建立伊朗共和国后,采取强烈的反伊拉克策略,尤其是霍梅尼想要推翻萨达姆政权,导致双方关系恶化。
1980年9月22日,萨达姆下令部队进攻伊朗,两伊战争爆发。战争前一阶段,伊拉克部队因为突击战而占领了伊朗两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处在优势地位。然而,两年后,霍梅尼采取"人海战术"发动反攻,收复了大部分领土。
萨达姆认为再战没有必要,便将部队撤回边境,宣布停火。可是,霍梅尼不愿意停火,他发动部队进攻伊拉克部队,将战火烧到了伊拉克境内。然而,由于伊朗部队作战能力有限,进展不顺,此后,双方进入对峙阶段。在这阶段,双方展开了"油轮战"和"袭城战",袭击世界他国船只,引发了世界的强烈抗议。1987年,安理会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停火。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双方于1988年宣布停火,两伊战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