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帆船饱受害虫侵损、盐分腐蚀和热带风暴的吹袭,这艘手工建造的“苏哈尔”号,竟然航行了7个月仍然安然无恙,从阿曼到中国广州,航程共9000多公里。薛弗林造船时遵照的古代造船技术,似乎比一些近代或现代造船术还要高明。例如,船身外面是用一种防水的树脂与石灰混合物保护,里面则只用植物油涂擦椰子纤维绳索保养。结果,即使能咬穿最坚实木板、成为后期热带船只克星的船蛆虫,也没有对“苏哈尔”号的船身造成重大损害。所以,这一次航行的主要目的算是达到了,因为薛弗林在航程中找到辛巴达故事与真实世界之间一些令人兴奋的联系。例如,辛巴达作第7次航行时,被海盗卖给一个象牙商为奴。后来他被象牙商派去一片森林工作,发现了一处象墓。虽然未经证实的报道曾说有人看见一头象把另一头象的骨骼搬到一处不明的地点,但直至今天,仍无人确实知道一头死去或垂死的象究竟下落如何,因为从来极少有人发现大象的尸体。因此,这种动物很可能有一个极特别的集体藏尸之处,我们虽然无法知道象墓的确实地点,但是这一点认识可能就是辛巴达故事的依据。
另一个故事说辛巴达到了一个后人鉴定为斯里兰卡(从前称为锡兰)的遥远地方。他在那里发现一个由毒蛇保护的钻石山谷,但终于能设法逃脱,而且口袋里塞满了无数宝石。虽然今天斯里兰卡不再开采钻石,但这个岛仍然有许多种宝石出产,例如红宝石和蓝宝石。正如在辛巴达故事中所说的一样,这些宝石,是从山谷地下的冲积土层中开采出来的,而清凉潮湿的矿坑,往往是蛇类躲避热带热浪的最佳藏身之所。同时,据薛弗林发现,今日斯里兰卡的宝石贸易大部分仍然由回教徒控制,他们的回教信仰就是七世纪由阿拉伯航海者传去的。
在另一次航行中,辛巴达曾在一个叫做“女人岛”的地方娶妻和居留。他丧妻时像陪葬品般遭活埋(当然后来逃脱了),而这刚巧与印度古代一度盛行的寡妇自焚殉夫习俗大异其趣。薛弗林认为,描写这种极不寻常场面的灵感,几乎毫无疑问是来自目睹米尼可岛葬礼习俗的阿拉伯航海者所述经历。米尼可岛是印度西部海岸外拉喀地夫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古时一度受十分强烈的母权中心文化支配。辛巴达传奇故事最著名的“海上老人”和“食人岛”两个故事,很可能源于中古时代航海者在苏门答腊的经历。苏门答腊位于马来半岛西岸外,是一个像根粗大狼牙棒那样的大岛。
在“海上老人”的故事中,辛巴达沉船之后遇见一个坐在溪涧旁边、全身毛茸茸用树叶遮体的动物。辛巴达以为那个动物是个老头子,便把它背在肩上,帮他渡过溪流。岂料到达另一边,那个从不说话的家伙不肯下来,只做出手势和发出咕噜的声音。它用双腿紧缠辛巴达的脖子,几乎令他昏厥,然后把他当牛马一样驱使。它一面吃树上的果实,一面夹住他、打他。辛巴达后来发现这个役使他的动物双脚皮肤既粗且黑,它不是老人,而是一头野兽。过了几个星期,辛巴达才想出办法,诱骗那家伙喝下发酵的果子汁,等它喝醉后将它杀死,才逃走。薛弗林指出,“海上老人”的形象和苏门答腊特产的一种颇有智慧的猩猩极为相似。这种猩猩似身躯萎缩的老人,脚上皮肤粗黑,日常以果实充饥。此外,虽然动物学家认为这种猩猩是胆怯的动物,但居住在荒僻森林村落中的许多苏门答腊人,至今仍然害怕这种动物,认为是非常危险的似人的生物。另一个“食人岛”故事中辛巴达及其船员流落到一个奇怪的岛上。薛弗林认为这个岛也是苏门答腊。故事说他们被带到一个村庄,那里的土人似乎对他们非常友善,而且送上丰富的食物款待他们。所有人中,只有辛巴达感到这种慷慨事有跷蹊,因此一点东西也不吃。后来辛巴达看见同伴一个个神志不清,更耀信食物中掺了麻醉药物。日复一日,水手越来越胖,整天恹恹欲睡。最后,辛巴达看见族长的盛宴中有人肉时,才发觉这些主人的不良动机,于是设法逃走。但这时想拯救那些被麻醉的水手已来不及了。他最后一次看见属下的船员时,只见他们在田野中手脚爬地,在牧人看管下像牛群一样吃青草。
据薛弗林研究所得,食人习俗在中古时代印度尼西亚群岛并非罕见。在这个直接与苏门答腊岛有关的故事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用药物麻醉受害者。薛弗林报道说,在苏门答腊北部地区,大麻至今仍是烹饪时采用的一种香草。他认为苏门答腊是前往附近一个香料港口的必经途径,而当时阿拉伯人又经常到那个港口交换阿拉伯人制药普遍采用的樟脑,所以他们一定会经常接触食人族及食人族使用的麻醉药。这些经历极可能成为构思“食人岛”故事的素材。
焚烧童男童女之谜
虽然古代的人视凶残行径为常事,但有一个古国举行宗教仪式时,凶狠残酷之极格外令人震惊。在整个地中海地区,一提起迦太基,必然会使人想到最残忍的宗教仪式:献童子祭。甚至算不上仁厚的罗马人,也没有这样肆意杀戮,视人命如草芥。至于希腊人,知道迦太基人竟有这种野蛮行为后,深感愤慨。我们根据公元前1世纪希腊历史学家戴奥多勒斯的记载,将这种历史上最令人震惊发指的祭礼,予以披露。迦太基这座北非名城被罗马人摧毁前约200年,还有举行焚烧童男童女的祭礼。
在某个年代久远的时期,从名叫推罗的腓尼基城市来的商人,建立了迦太基(意思是“新城”)。至公元前5世纪,迦太基已成为欣欣向荣、贸易往来频繁的商业中心,并与罗马人争霸,但是在与罗马争霸的岁月里,引起一连串造成重大破坏的战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三次古迦太基战争)后,终为罗马所败。公元前310年,西西里岛上叙拉古王国的暴君阿格多克利斯,因较早时候与邻近城邦发生冲突,引起战争,被逼暂时离开叙拉古逃入迦太基躲避,亲睹迦太基居民以宗教名义作出的暴行。历史家戴奥多勒斯根据阿格多克利斯目击情况所作记叙,读来令人毛骨悚然。但是我们必须记住,戴奥多勒斯是在事后200百年才追记这事的。
阿格多克利斯混在观众之中,目睹500个儿童成为献给巴力的祭品,在烈火中烧成焦炭。当时在那怪异的青铜制巴力像前,一大堆柴火烧得烈焰熊熊;一个个可能先已割断喉咙的弦童,先放置神像伸出的双手中,接着掉下火堆。这次祭礼跟很多次同类仪式一样,在深夜举行,祭礼进行中管乐喧天、鼓声雷鸣。戴上面具的舞者与迦太基具有权势的祭司一齐主持祭礼,牺牲子女以供祭祀的父母,更必须站在一旁眼睁睁观看,不准流一滴眼泪,因为子女作祭品献给神是一种特权,非一般父母可享,事实上这种光荣只赐给最高贵家庭。
有些迦太基贵族也实在不争气,误用这种特权,显然必须教训一下。在阿格多克利斯目睹的那次大屠杀前,每当例行祭礼,贵族都习惯以奴隶子女替他们的子女送命。欺骗行为触怒巴力神,因而迦太基连连战败。戴奥多勒斯告诉我们,阿格多克利斯见到的那次祭礼,是迦太基的贵族旨在赎罪,以亲生子女烧焦的尸体祈求巴力神息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