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企业要深入研究政策、用好政策。当前主要应抓住购置税减半带来的小排量车结构性调整的机遇,“汽车下乡”带来的区域性市场增长的机遇和国家投资基础设施带来的商用车发展机遇。实现汽车行业的逆势超越就要积极引入国际化的人才和先进技术。一个强大的汽车工业和产业必须有强大的零部件企业作支撑。很多核心和关键的技术掌握在零部件企业手中。世界零部件巨头德尔福虽然现在陷入困境,但是实力非国内企业可比。该公司一个工程师就有500项专利。目前国际上的零部件企业除了3至5家处境较好之外,其余的都陷入危机当中,一些上市公司的市值现在只有不到10%左右。中国汽车企业也要抓住这个“历史良机”,与他们加强合作。
中国汽车业也要走联合开发之路。国际汽车企业研发技术基础强、资金投入大、合作程度高,而国内的研发经验积累少、资金投入小、资源较分散。如果维持这样的格局,将无法和国际汽车工业竞争。中国汽车企业要联合起来,进行共性技术的联合开发,集中攻关、共享成果,这样既可以减少投入,也能够避免同质化的开发和低水平的重复,走好兼并重组之路是中国企业行业发展的关键。对于中国汽车企业来说,在这场危机中开展国际化兼并和重组关键就是开拓思想,在整合过程中要有新的思路。
以“中国汽车的意见领袖”为宗旨的《汽车商业评论》杂志主办了主题为“决心与恒心:中国汽车业逆势超越之道”的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这次论坛会聚了很多汽车业领袖和专家,包括长安汽车董事长徐留平、北汽控股总经理汪大总、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滕伯乐、第一代老红旗设计师贾延良、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刘裕和、固铂轮胎中国区总经理辜思历、厦门金龙副总裁朱国强、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沈进军、北京亚市原总经理苏晖在内的数十名中国汽车业各个领域的资深从业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北汽总经理汪大总发表主题演讲时说:“金融危机只是个引火索,全球汽车格局的变革早已成为必然。即便在接下来金融海啸影响的消退过程中,北美、欧洲等汽车市场仍将面临一次长期的阵痛过程。全球汽车市场将要大洗牌,而关键就在于谁能够抓住核心,将危机变成机遇,在逆境中敢于突破,实现跨越发展”。汪大总认为,跨国公司经营策略的调整,为中国汽车产业寻求合作、引进人才、提升技术提供了机遇。金融危机促使欧美汽车产业从营销、服务的市场层面,到研发、制造的产业层面加速向发展国家转移,以降低成本,缓解压力。中国作为目前全球汽车经济效益最显著的地区,可以充分利用跨国公司自救的契机,寻求合作机会,实现技术和竞争力的快速升级。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明显冲击汽车行业的境况下,中国汽车市场“一枝独秀”成就了上海车展的巨大“磁力”。这显现了中国市场将是未来最重要的增长点。
车展其实是一个国家汽车工业发展水平和市场潜力的综合反映,在危机中能脱颖而出的本届上海车展,折射出的正是我国汽车业弯道超车的四大新动力。
首先是政策动力。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位于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首,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苗圩表示,已经出台的汽车业调整振兴规划含金量高、操作性强,受到业界好评。未来工信部还将根据扩内需、调结构的主线,切实抓好振兴规划的落实工作。振兴规划加上前期推出的鼓励小排量汽车消费政策以及燃油税费改革政策,都已经大大促进了国内车市。
其次是我国汽车业基础坚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张小虞指出,我国汽车业投资银行依赖度较低,汽车消费信贷率低,产品价格泡沫少,出口依存度低,这些都决定了我国汽车工业基础扎实,在危机中受到冲击较小,具备了由大到强的坚实基础。
第三动力为新市场。在全球车市迅速下滑之时,我国汽车销售一季度增长3.88%,而且在3月更创造了汽车月销量111万的历史纪录,一季度总销量近268万辆,即几年前市场销量超过日本以后,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消费市场。业内专家预测:我国汽车销量今年将突破1000万辆,市场潜力十分可观。
第四动力来自于企业。上海车展逆势风光,不仅在于主要国际巨头悉数到场,更在于本土企业的崛起。本届车展可以看到的一个明显趋势是,国内企业和自主品牌的研发能力、技术含量、品牌价值正在提升,在布展和规模上,已经完全可以与海外巨头分庭抗礼。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从更深层次解析中国汽车行业出现逆势超越背景和明确的发展前景。正确解读《规划》的出台,不仅有助于当前汽车企业摆脱危机实现恢复性增长,也有助于汽车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因此,正确解读《规划》对汽车产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规划》的率先出台,说明了汽车产业的重要地位和国家对汽车产业的重视。
《规划》开宗明义指出:“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汽车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全行业可以为之自豪,也应该感到责任重大,因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二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应该坚定信心。
《规划》指出,“目前,我国汽车市场正处于成长期,城乡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根据公安部的统计,2008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为6467万辆(含低速汽车),千人保有量不到50辆,距世界平均水平120辆还有较大差距。我国摩托车保有量为8954万辆,上路拖拉机为1464万辆,其中绝大部分担负着替代汽车交通运输的功能,这说明我国汽车的潜在市场巨大。可以预测,今后的15~20年,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大国和强国,中国将全面进入汽车社会,中国成为世界汽车重要生产基地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三是调整是发展中的必然阶段。
《规划》指出:应该看到,结构调整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汽车产业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必然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以解决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积累的诸多矛盾,国际金融危机只是引发结构调整期的提前到来。
四是国内汽车市场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
《规划》基本原则中关于坚持扩大内需的内容是“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财政激励措施,扩大国内汽车市场需求,确保经济增长,又要着眼长远,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消费市场”。希望企业在重视税费减负、汽车下乡、加快更新等近期救市措施的同时,更要重视有关“建立完整的轿车消费政策法规框架体系,科学合理的税费制度,现代化的服务体系和智能交通管理体系”等内容。后者说明:一是国家要建立完善的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法规体系,包括不允许限制汽车销售,支持汽车消费信贷,支持二手车市场发展等;二是节约能源、节约资源、环境友好是长期国策,也是汽车产业、汽车产品发展必须遵循的方向。
五是要重视农村汽车市场。
《规划》将汽车下乡列为振兴汽车产业的重要措施之一,这不仅是近期扩大内需的权宜之计,更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汽车下乡仅仅是这一大政方针的一个具体体现。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村汽车市场越来越大且渐渐成熟,去年及今年一、二月份交叉型乘用车的热销就说明了这一点。对此,全行业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应该为农村设计制造除交叉型乘用车以外更多的车型品种,并在广大农村建设方便、快捷、实惠的销售、维修网络。
六是要重视传统能源汽车的自主创新。
未来10~20年,传统能源汽车产品仍是我们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竞争的主战场。对此,《规划》中要求:“自主研发整车产品尤其是小排量轿车的节能、环保和安全指标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轿车产品满足发达国家法规要求,重型货车、大型客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接近国际水平。”目前,各企业对排放与安全的要求比较重视,但同样也应当重视与节能有关的减碳要求。
七是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产品给予足够的重视。
由于石油资源有限并可能在15~30年内产生巨大的供需缺口,所以必须把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产品给予重视。对此,《规划》做出了全面的部署。内容包括用财政补贴方法培养规模市场,建设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配套体系,重点建设零部件体系,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的水平等。目前,全行业已就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开展的“十城千辆”计划展开了积极的行动。希望各企业在重视市场开拓的同时更注重技术的突破,包括对提高性能、批量化生产技术和低成本生产技术的突破,更多地加强合作,集中力量。
八是要重视提升零部件研发能力。
对于汽车产业发展基础的汽车零部件,《规划》也给予足够的重视。《规划》将“关键零部件技术实现自主化”确定为目标之八,并将主要任务部分明确为“支持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提高国内外汽车配套市场份额。”在此,希望整车和零部件企业能以增强自主研发能力为目的,建立战略联盟,并就关键零部件的研发进行合作。
九是关于兼并重组。
《规划》将兼并重组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给予重视,希望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并且在具体措施中对兼并方、被兼并方和兼并过程都将给予政策支持。我们期待实施细则的出台,希望通过政策支持,能够让兼并方感到比建新厂更省钱,让被兼并方感到比单独经营更实惠。通过兼并重组,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十是关于《规划》的实施。
《规划》内容很全面,共包括八大目标、八项主要任务、十一条措施。很多措施还有待于政府部门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全行业对此应给予高度重视。一是要关注政策的执行情况,包括财政政策是否完全兑现、政策实施是否准确便捷、各地的限购措施是否真正取消等等。二是继续努力配合政府部门制定其余的实施细则,以保证中央的政策全面完整地得以执行。
中国汽车企业如何抓住《规划》实施机遇,在开发、采购、制造、销售各环节进行创新,寻求在节能环保及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提升自主品牌占有率等领域的大发展,这是当前汽车行业的紧迫任务。
寻找机遇,“中国服务”也要科技创新
全世界人都知道中国制造做得好,却没有人关注中国服务。然而中国的崛起在下一个30年发展中必然是服务产业的崛起。“中国服务”的发展如果不能贴身紧逼“中国制造”的话,那么中国制造永远只能在经济舞台上获得价值最低的那部分收益。从应对金融危机的角度来说,4万亿元拉动内需的投资,如果没有有效地进行服务业现代化的改造,那么它产生的作用将会后续乏力。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中国制造业正在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而这却是正在崛起的中国服务业进一步提升的机遇。
就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即使是中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3%的平均水平。服务业吸收劳动力就业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普遍达到70%左右,少数发达国家达到 8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服务业平均增速超过10%,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劳动就业的比重都很小,而且大部分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知识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更是发展滞后。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第三产业)将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主渠道。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都远多于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高等收入国家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也是第二产业的2~3倍。在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被认为是吸纳劳动力能力最强的领域,但我国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所吸纳的全部就业人口还不到三分之一,远低于国际水平。这固然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化进程较快,第二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有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实。我国多年来“重物质生产体系,轻服务消费”的思维方式是导致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服务业是我国的弱项,但同时也说明服务产业的发展有着广阔的空间,而且发展服务业和服务消费,是促进中国消费发展和内需扩张的一个重要领域。
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需要服务业创新并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为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提供强力支撑。通过服务模式的创新和技术的集成应用,现代服务业可以实现跨越式。
当前,IT及互联网革命有力推动了服务业的技术进步和广泛应用,使服务业创新更为频繁和密集,现代服务业成为知识经济的典型代表,也是高科技产业的重要门类。以研发和市场营销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还成为决定企业、产业和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为了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加快服务业发展与创新。这不仅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整体现代化战略的重要选择。
1. 科技塑造创新国家
服务业创新与世界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进程相适应。1990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球GDP的比重达61%,标志着全球服务型经济格局的形成。
目前,世界服务业的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在管理方法、业务流程、外包、协作方面都走在世界前面。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
我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首先有利于调整我们国家产业结构;其次,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三有利于扩大劳动就业;第四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而且制造业的崛起,巨大的人口资源和改善民生的现实要求,为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我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已有相当规模和水平,为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科技支撑服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