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发展模式促进了中国经济很好的发展。但是必须考虑未来将是什么样的。未来中国的高利润率使得中国的投资机会非常大,但是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供给的增长与需求的增长是失衡的。出口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失衡。现在要处理这个问题是比较难的,因为如果现在就解决,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包括通货紧缩以及相应的宏观经济的一些危险。还有另外两个因素,都是相互联系的,特别是关于市场扭曲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自然资源定价太低。如果把它的定价调高,就可以赢得更多公共投资的资金。第二个是垄断行业的利润很大,在一个竞争性的世界中,这个现象很不合理。我说过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继续进行中国经济转型,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同时应该使中国的市场经济更和谐、更可持续。
当前的金融危机对中国将是一个机遇,“十一五”规划设定的远景就是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要建立和谐社会,就必须要减少中国对出口的依赖,创造一个创新型的经济,在这个方面,中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另外还要建立一个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的刺激规划是非常及时的,也是非常大规模的,中国的刺激规划能够使中国顺利地实现“十一五”规划中所提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国的刺激计划是方方面面的。
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对国内基础设施,特别是铁路的投资。第二,帮助中国建立一个创新型的经济,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现在有很多数据,包括对教育、卫生进行的投资,它所带来的好处将是双重的,不仅仅是直接对相关经济领域的好处,同时对这些领域进行投资,也能够带来消费方面的一些刺激,建立一个更有效的经济体。第四,有一个经济体制结构的转型,就是减少对出口的依赖性,这样能够使得中国不再受到出口和外部需求降低的严重影响。
中国面临危机并没有效法欧美日等国家采取“印刷钞票”措施,中国一再强调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中国的做法是负责任的。中国的努力重点是放在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发面,是为了中国经济长远的稳健发展。
第三批救市金额已经确定
随着第一轮救市措施的预期被市场透支,投资者的乐观情绪有所回落。但是,自去年12月份开始施行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有了新的进展,第三批中央投资即将划拨。
在4月1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抓紧推进前两批已下达项目投资建设,立即下达第三批中央投资”。由于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喜忧参半,中国经济好转的迹象尚不牢固,各界对即将下达的第三批中央投资规模非常关注。甚至有媒体援引发改委官员的话报道说,第三批中央投资计划正在分解和落实,规模大致是700亿。
迄今为止,第一批1040亿元中央新增投资计划和投资预算在2008年12月18日前已经全部下达,目前已在各地具体实施。而第二批1300亿元的中央投资,从项目到资金在今年春节前也已完全到位。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57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一季度国家固定投资28129亿元,同比增长28.8%;一季度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287亿美元,同比下降24.9%;一季度全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87.7%。
从数据可以看出,进出口贸易降幅明显,内需拉动经济也很明显,但内需的增长速度还不够。仅靠政府投资来带动总投资增长的难度较大,在当前形势下,必须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 投资的进一步增长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助力。现在,经济虽然有好转迹象,但向下的压力依然很大,第三批中央投资应该及时下达,使经济增长的动力得以保持。
在700亿元中央投资公布之前,各界普遍认为,由于金融危机仍未见底,而夏季更有利于项目的开工上马,因此,第三轮中央投资规模可能大于前两轮的总额。资金去向的重点在中西部和农村,重点行业为工业领域。
广州万隆证券研究所认为,考虑到东部地区基础建设已基本饱和,而西部的经济较为落后,人口众多和经济基础居中,中部地区是基础建设投资潜力和迫切性最强的区域。中部地区的主要优势是基建投资潜力大,同时人口和经济要素也需要更加完善的基础建设网络支持。农村地区应该是另外一个重要方向。改善农村的基础建设和建设农村网络也是中央近几年工作的重点,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必要手段。
关于第三批投资金额缩减,发改委宏观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樊彩跃认为,第三批中央投资流向仍主要是基础设施、民生和灾后重建等方面,但基础设施方面可能仍然占大头,会引发人们担心投资过快可能会带来产能过剩。政府下发投资可能会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做相应调整。目前最重要的是落实前两批投资,看看投资效果如何。
另一方面,虽然由中央政府代发的地方债工作已经开展,但是,由于很多地区的地方债发放工作没有完成,因此,地方配套资金在一定时期会存在供应不足的问题。地方财力、银行贷款没跟上,可能都会成为中央投资放缓的原因。
综合分析第三批中央投资规模减少,这将至少释放出如下几个方面的信号。
第一,中央财政投资压力加大,可能已有些捉襟见肘了。虽然从理论上讲,中央可动用的资源非常多,但在具体的投资操作中,要拿出真金白银还是会受到很大的约束。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一季度累计,全国财政收入14642.05亿元,同比下降8.3%;而全国财政支出5007.39亿元,同比却增长31.4%。财政收入减少而财政收入支出的矛盾,让中央财政不得不精打细算。由于今年一季度发放了1300亿,二季度这次若下拨700亿,两项加起来也就2000亿,但是今年预定新增中央投资4875亿元,这意味着上半年中央投资规模实际上将完成不到全年的一半,显然是有点难以理解的。
第二,中央对地方财政资金缺口和急增的信贷表示担忧。在去年4万亿公布之后,地方政府争先恐后地公布了意向投资,各地刺激经济意向投资总额一度高达20万亿元,单陕西省2009年计划的全年重大项目投资额度就超过了5200亿。按照以往的经验,中央投资与地方和社会投资约为1∶3的比例,在中央的投资刺激之下,地方资金压力可想而知。此前,有业内人士测算,在国家出台的4万亿刺激经济方案中,大约需要的项目资本金为2.4万亿元,其中将有2500亿元的资金缺口。更有分析认为,由于缺乏配套资金,在前两批的中央投资项目中,还有一些地方没有开工,或者进度没有达到要求。而且,在资金的压力下,地方政府只好指望于银行,造成现实中曾被叫停的“银政联姻”模式再度泛滥,一季度银行信贷出现“天量”投放,但信贷资金活水并没有真正流向“饥渴”的中小企业。
第三,中央希望为刺激民间投资预留空间,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真正进入“保增长”行列。从前两批中央投资的方向来看,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是地方政府上报项目的主要部分,而民生和消费等领域的投资依然较少。分析表明,前两批中央投资计划中,土地、资金等资源都高度向国有经济倾斜,民间资本根本难以分享这些资源“大饼”,民间投资并没有真正活跃起来,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打压。显然,中央政府已充分意识到了这一问题。
谨防忽悠——中国无力救世界
金融海啸肆虐全球,美国大规模救市方案已尘埃落定,但纵观世界经济走向衰退的步伐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未来谁将是新的救世主,成为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埃及的摩西”,成为了当下世人关注的话题。中国继“奥运会举办”和“神七上天”之后再次成为世人目光聚集的焦点,西方各国不约而同出现了一股热捧中国的浪潮,美国、日本和欧洲都出现了呼吁“中国帮助世界”的声音,德国一家媒体干脆直接了当地说:“美国能否得救取决于中国”。面对如潮般的颂扬,国内一些人也不由得有些轻飘起来。
坐拥近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是否会担当“白武士”而出手相救,愈来愈备受世界瞩目。但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一个问题。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经济体系的其中一个重要大国,国内金融体系与外国千丝万缕不可分割,许多企业也要依靠出口才能生存,若不主动救市,最终只会害了自己,令国内大批企业亏损和倒闭,进而导致全国经济衰退。中国政府出手已是势在必行,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该如何救市。
目前人们讨论最多的是中国应怎样参与美国金融市场的救市,彷彿救了美国就能救中国。对这些人来说,理由不外乎两点。一是美国地位重要,这个庞大的经济体系危机一旦加深,必然会造成美国消费需求急剧衰退,从而对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带来致命的打击。二是中国近年来购买了大量美国国债和公司债券,保守估计总额超过一万亿美元,如果国际社会尤其是中国不向美国施加援手,从而造成美元以及美元资产贬值,反过来会进一步不利于中国,甚至有可能令逾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血本无归。
虽然中国的外汇储备金额庞大,但其中一半已经投入美国市场。从这一角度来看,若中国再购买美债,把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也不符合资金风险管理规律。中国的自身实力有限,是不可能单方面再对美国实施大规模的资金援助的。
事实上,大部分认同救美的中国政经界人士都知道这些问题,只是他们抱有一厢情愿的心态,以为雪中送炭就可以换来美国的知恩图报,令中国日后可以进一步参与制订全球经济金融事务游戏规则。但这个理想主义的念头在较早前已经被打破。美国一方面向中国求救,另一方面却又对台售武,这种有求无报的做法,充分说明了中国一味向自私自利的美国让步,以求在全球金融秩序重整时增加中国在美国以致全球的影响力,显然是太天真、太不切实际了。
所以,中国一定要救市,但不等于要把所有钱都放在美国市场上,中国应谨防重蹈日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美国并购失败的覆辙。
相比之下,中国一方面除了利用手上的筹码与美国谈判之外,另一方面更应该学习俄国出手拯救冰岛的外交战略,善用这笔外汇储备,在国际上多交盟友,包括加速向有潜力的发展中国家扩展,如亚洲、非洲、南美洲等。
对中国政府来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未处理亚洲金融风暴的手法尤其值得再三回顾。1997年,当亚洲主要货币在危机重压下疯狂贬值的时候,中国咬紧牙关,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亚洲经济带来喘息机会,也为其在短时间内复苏作出了贡献,凸显了一个大国负责任的形象,受到区内诸国的好评,进而为中国近十年的和平崛起奠下了良好的基础。
眼下这场环球金融海啸的惨烈程度远非1997年所能比,由于危机仍在蔓延中,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随着欧美国家在金融海啸冲击下自身难保,长期依赖出口贸易的亚洲各国,未来势将面对更严峻打击,南韩及巴基斯坦等国家已先后发出国家有可能破产的警报。
站在中国领导人的外交战略角度而言,近年中国的对外政策主要有两大主轴,一是搞好中美关系,二是与亚洲邻国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和谐交往。在东部有日本、北部有俄罗斯,以及西部有印度等诸大国林立威胁的情况下,与亚洲各国打好关系,更是我国政府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关乎未来中国能否真正崛起。
中国对拯救世界或许有心无力,但却依然是稳定亚洲经济的一大重要力量。正如在1997年那样。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使中国成为很多亚洲国家的重要市场。只要中国这张骨牌经受住冲击而不倒,那么很多与中国有经贸往来的亚洲国家所受到的冲击都将大大减少。中国显然是化解区域内经济危机的积极参与者。
再从另一方面讲,中国老百姓是不会同意中国政府出手拯救世界经济危机的。
第一,老百姓从感情上无法接受。中国政府利用现存美元纸片子去购买美国国债拯救美国,而等美国经济复苏之后利用美元霸权和经济强权再“玩破产”赖帐。美国在中国统一问题上两面三刀,逼迫人民币升值,石油、粮食涨价等等一系列手段打击中国经济。而且在北京奥运会前搞那些恶心中国人的事,伤透了中国人民的心。老百姓就是不同意去救美市,否则中国政府会失去民心,在世界上也有损中国形象。中国政府前期投资美国有损失老百姓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我们打破了美国标榜经济自由欺骗的世界神话,如果再投谁敢保证在美国信誉破产前题下能盈利,这是关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即使我们老百姓再短视,也要提醒政府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否则就会失去民心,物极必反。
第二,参与救市就是上套。美国金融破产与我国1997年国企改革之初有的企业采用破产方法甩债另立公司,都是为了破壳逃债,不过本质不同的是:美国是破外国债权,美国实际资产一点也没少,人还是那个人,房屋还是那个房屋,请问美国损失了什么吗?对这样不讲信誉赖掉他国债务的国家,为什么还要进行投资救市,让普通老百姓想通,其美国宣而未决的7000亿救市计划就是骗局的引子,谁救谁上套。
现在的所谓美国经济危机不是生产不足造成的,也不是世界上消费不足造成的,只不过是美国虚拟的数字游戏而已,目的就是让世界买单美国的赤字财政。纵观这次金融风暴的演变,给人的印象是美国政府在一步步的导演,它想怎样就怎样,好的东西留下,不良资产却毫不犹豫地宣判死刑,拿出去拍卖,让人不得不对美国政府的做法和这次金融风险顿生疑窦!
当然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政府在恰当的时候会展现出一个大国的风范。正如国家主席胡锦涛所说,中国赞赏和支持有关国家为应对这场金融危机采取的积极措施,希望这些措施尽快取得成效。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应对这场金融危机作出了积极努力,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包括确保国内金融体系稳定、增加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密切同其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和配合。中国将继续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维护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