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朋友有多种情况,比如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或是初时擦肩而过,再见不肯错过;也有相识多年,友情不断积淀加厚,水到渠成的,我和张志伟夫妇属于第三种。关于他的夫人,我以后将专门撰文,此处就一笔带过了。
认识张志伟20几年,头20年都属于印象很好,来往不多的阶段。
最初打交道是因为工作,我这个电视记者去他们单位拍摄专题片,30出头的张志伟作为办公室主任负责安排接待,一是儒雅有礼,说话多微笑示人,记者需要了解什么,他胸有成竹张口就能回答,典型的青年才俊;二是从容周密,协调能力很强,连他管辖的一般工作人员干活都很利索;三是酒量了得,一般他不怎么喝,关键时刻就站出来了,一连几杯,帮领导也帮同事。好几回没他喝得多的人倒了,他还指挥若定让部下照顾好他们。除了工作,志伟似乎不大说话,好长一段时间我觉得他比实际年龄老成,深刻。但他心很细,有一年三八节,我正好在他们单位采访,结束时已经是黄昏,大家匆匆忙忙去吃饭,一桌人谁都没有提过节的事,志伟却记得,让准备了两份小礼物送给我和另一位女记者,我们很是得意了一把。
专题片的解说词写好后,按惯例我会请张志伟审阅,主要看是否与事实相符。想不到这位学国民经济计划专业的高材生对文章颇有心得,除了内容把关,还会对片子结构和文字提一些有见地的看法,这在我的采访经历中不多见。后来听他说从小喜欢文学艺术,作文成绩总在班里领先,我才释然,要不然我们的饭碗可不就太容易给人抢了!
那时候我已陆续在报刊上发表散文随笔,渐渐有了一点影响,志伟工作那么忙,竟也注意到了我那些小东西,一起出差时偶尔会和我讨论一个观点,一种写法,一个典故,顷刻间不像行政干部,倒像是专业作家。
总之,志伟的人品在我的媒体同行圈内有很好的口碑,他们单位那个时期更频频在媒体上以正面形象露面,为广大人民群众熟悉。
像我们这样四处游走,接触的人一拨又一拨,“人一走茶就凉”的多了去了,张志伟不属于这种。只是他年轻轻的官一直升,很快越过了以前说的“高干”那条线,不再具体负责宣传报道的事。但单位有什么重要活动,他一准记得吩咐请当年同下基层采访的记者们参加。见到他还是那副模样,有一点像官,却没有端着架子,还是有说有笑,叫我们加强联系,得闲去他办公室坐坐,我却是有了空也轻易不找他,那个想象中偌大的办公室一直无缘参观。领导忙啊,咱不能给他添乱;而且咱说咱和人家厅级干部是朋友,去找他聊天是随时的事,怎么听都有几丝显摆。
报纸、电视上倒不时有志伟的消息。印象最深的是1995年秋天,志伟让单位派人去北京参与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的拍卖竞投,从历史和艺术的高度出发,经过数十次举牌,由180万元底价,到最终以605万元成交,买下了这幅曾红遍神州大地、印刷量超过9亿张的名画。此举在当时轰动世界,国内外一些主要媒体、刊物,如《人民日报》、《华盛顿邮报》等等,都作了专题报道和评论。在这前后,志伟还决定由单位在艺术品市场竞买一批具文物价值的艺术品,其中有孙中山、康有为、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傳抱石等伟人、名家的书画作品。现在,那批艺术品价值翻了好多番,单是《毛主席去安源》那幅画身价已经百倍,而志伟的魄力、胆识和艺术鉴赏力又如何能用金钱估量!
就这样同在一座城市各自忙着,我和志伟好几年没有见面,直到八、九年前,志伟改从政为干实业,变金融家为企业家。
这事先是熟人告知,听到后我心中反有了惦记:面对这样的人生转折,张志伟会怎么样呢?
凭我对志伟的了解,认定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而且以他的智慧和能力,走到哪儿干什么工作都能出色。后来的事实证实了我的猜想,应该说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待我再次见到志伟,时光又过了两三年。他在深圳一集团大企业当总裁,周末回家。也就在这一次,志伟向往地说,一旦有时间,他要去圆藏在心底多年的文学艺术梦。
儒雅是依旧的,气色也很不错,要说志伟有什么变化,那便是多了不怒自威,当然还有浅浅的岁月风霜。
仔细想想,我没有听志伟大声说过话,板着脸也没有见过,但他的部下都服他,我也服。多年后我遇见几位他当年的部下,聊着聊着人家就情不自禁地说:“张志伟是人才啊,他当我们的领导时,有魄力有凝聚力,事业看着壮大,收入水涨船高,大家工作起来劲头特别足”。另一位九个字搞掂:“当官的好人,他算一个!”甚至有他昔日的基层员工,在路上偶尔碰着,虽然志伟已认不出对方,但对方仍会拉着志伟叙说往事,有的说到激动时热泪盈眶。
原在志伟单位搞文字工作的几个人,也是我的朋友,他们说:志伟当“头”期间,感觉最舒服,学到的东西也最多。平时任何大会小会讲话发言,他从来不用秘书写稿,自己列好题纲,开口就说,不仅条理淸晰,结构严僅,环环紧扣,道理深刻,而且紧抓重点,切中要害,有理有据,令人深受启发,佩服得不行。
志伟是1977年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就读于湖北财经学院(前身是湖北大学,现在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有趣的是,他的高考分数中,语文是全系第一,数学却不及格,排在老后了。可是在第一个学期结束前考高等数学时,两节课的考试时间,志伟一节课做完后第一个交卷,不仅得了100分滿分,还把附加题的20分全部囊括,成为全班得总分120分的三人之一。当时他是班里的团支部书记,除了成绩好,人缘好,文章也写得快而且好。班里出黑板报,每每遇到最后多出一块需要“填空”的差事,铁定是志伟承担,一是他有书法功底,字写得漂亮;二是他拿眼一扫,就知道大约缺多少字,脑子一转打好腹稿,抓着粉笔直接写上去,手停字满,文章刚好收尾。
志伟还有一特长,那就是理发。全班男生的三千烦恼丝,都由他承包打理。这一包就是四年,有个同学心内感激,投稿到《长江日报》副刊,表扬志伟有雷锋精神,还真发表了。通常晚饭后至天黑前的空隙,志伟俏得很,同学排着队等他修理脑袋,胜在他艺高人胆大,一把推剪一把梳子,平均每小时“解决”三四个头,手艺广受好评。
就这样,志伟还没有耽搁谈恋爱,他的夫人是班里仅有的两个待嫁闺中的女生之一,他居然能在众多男生的激烈竞争中取胜,实力是摆在那儿的。
志伟的实力至少要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多少人在闹“文化大革命”,他躲在家看《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又读唐诗宋词,外加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一批50、60年代出版的中俄长篇小说,还长期坚持临帖习字练书法……上山下乡当知青三年,他也不曾放弃阅读和学习,光是诗作就写了好几本。说起这一点,志伟认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父親的影响。他父亲早年毕业于香港大埔皇家师范学堂,后从事教学工作,日伪统治香港时期,加入东江纵队港九大队,文人持枪,精忠报国。新中国成立后,他父親先是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后是从事教育领导工作,豁达严谨,治学有方。志伟浸润其中,从小崇尚文化,崇尚道德,重情重义,这也为他日后的奋斗与成功,提供了深厚的传统文化营养和底蕴。
2007年,志伟从繁重的企业管理工作中脱身出来,成立了一家文化艺术公司,开始了一项全新的探索:绘画和文化艺术推广!也因为相近的工作,使得我们有了较多的机会交流、切磋。
没有系统的科班学习,没有请过老师指点,志伟凭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复杂的人生旅途,艺术的多维思考,以超常的速度绘画方面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绩。
志伟黎明即起,构图挥毫。他画水彩画不过一年多时间,作品便有了数量不少的一批,大部分是人物画。我先前见过他的书法和山水囯画,那字那画,在我看来已是高难度,却想不到又换了画法——山水变为人物,水墨改成水彩,新近更添了油画。若说写作,最难写好的是人,我想在这一点上和绘画应是相通的。志伟敢画人,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而是胸有底蕴气自足。
各种人物出现在志伟的笔下,就是人生百态,万千气象。之所以改国画为西洋画,远山水近人物,是因为志伟好思、善思,他平静的外表下往往神思万里,倘只是照葫芦画瓢,拣名家的好山好水、花鸟虫鱼细细临摹,即使有朝一日几可乱真,怕也不是志伟的愿望和风格。而且在他的血液里,决不仅仅流淌罗曼蒂克的艺术之泉,还奔涌着理想与现实主义的大潮,激荡着关注普罗众生、社会矛盾、以及人类长期发展与进步的忧思波澜……
志伟笔下的人物,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每一个人物,既是独立的个体,又带着时代的印记;每一张脸,既是属于自己的,又代表着一群人的喜怒哀乐……
每幅画的配文很有意思,简洁、深邃,蕴含哲理,发人深省。这是志伟的强项,是厚积薄发。
我一直以为志伟内敛,看他的画却恣意,纵横捭阖,挥洒自如,豪放!我一直觉得志伟温和,看他的画却尖锐,扬善贬恶,扶正压邪,痛快!志伟从容,如今又在从容之中添加了蓬勃的朝气;志伟踏实,如今更在踏实之外迸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样画去,没有画不好的。我急着赶着在他那儿预定了一幅画。这不,如今2010年才过去3个月,志伟已经出了一本画册,办了两次画展,专家称他的画是“投枪、匕首”,是画中的“杂文”;媒体送他“公民画家”的美誉。我等对画无甚研究的朋友,亦从他的画中读出了味道,感到了责任。
志伟这半生的经历,风光尽人知,坎坷少人问。我想他人后肯定烦过怒过甚至消沉过,但他示人的,却总是淡定。究其原因,自身的底蕴、定力不必说,还因为有夫人理解至深的陪伴、相知。如果一定要说蹉跎岁月在他身上留下的特有痕迹,我想便是那温和的眼神中不易察觉的坚毅,还有那匀速的话语中偶尔出现的迅疾……
这样的朋友,可遇难求。能交这样朋友的人如我,是幸运,也是造化。你说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