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华布行开张伊始,由于本钱小、人手少,颜章根只好老板伙计一肩挑,一切事情都是自己干。随着时间的推移,颜章根一心找寻把公司做大的路径。虽说荣华布行进货主要是在深圳,但由于“荣华布行”是小本买卖,故而所进货物只能是零敲碎打,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一次,颜章根到深圳海鹏公司进货,当被问及“你是布行的老板,为啥只进那么一点货”时,颜章根老老实实地说:“我没有多少钱啊!”这句不经意间的实话,让深圳海鹏公司的业务主管顿时产生了互利合作的想法——“要是颜先生愿意,我们公司可以全力合作,还有我的许多同行也能多多帮忙。”看来深圳同行愿意赊销,可是颜章根心想如能再借一些钱,人家赊销一些,这样生意不就可以做得更大了吗?一返回香港他就马不停蹄地去找捷兴纺织公司的林老板商讨融资对策:“我能组织来大量货源,但却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恳请林老板拉兄弟一把。”林老板听完颜章根的话就知道赚钱的机会来了,便当机立断借给颜章根30万港元。就这样,在“借道行车”融资绝招的支撑下,荣华布行一天进一个货柜的纪录不断被刷新,林老板也不费吹灰之力地赚得了丰厚的红利。仅仅经过两个月的巧妙运营,荣华布行就赚得了可以运转的自有资金,颜章根底气十足地开始了独立自主的商业运营。
一年之后,荣华布行从无人瞧得起的“小豆丁”,发展壮大为销售量高达千万码布的香港纺织行业的后起之秀。颜章根并未就此止步,他将“荣华布行”升级为“香港祥业集团”,他本人也变成了有雄厚资本、有丰富经验、有广泛关系的“三有大亨”了。
实业报祖国 内地广投资
颜章根凭借自己的辛苦打拼和机敏运作,很快便成为令香港纺织行业同仁刮目相看的后起之秀。颜章根发迹了,有钱了,但他并未忘记生他养他的祖国和家乡,反而以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千方百计地思谋着投资内地的最佳路径。他说:“积聚财富不是我的唯一人生追求,回馈祖国和家乡才是我的终身夙愿。”
1988年秋天,颜章根满怀热情地踏上了内地这片热土,先后走访了海南、深圳、厦门、永春等地,全面收集了水产养殖、房地产开发、纺织制造和食品加工等行业的投资信息,精心选择着最佳合作伙伴和最好投资机会。
1989年春天,为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颜章根多次回到永春商讨投资建厂事宜,最后与永春三红食品厂达成合作意向,合资创办起以生产饼干为主的永春华荣食品有限公司。
1989年6月,颜章根怀揣两亿港元来到厦门,大胆斥资兴建起总建筑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的荣华大厦、华昌大厦、富豪花园、白鹭花园,这些风格迥异、环境优美的高级公寓、别墅、写字楼,构筑起厦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990年12月,筹备一年的无锡燕华毛纺针织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年产值达1500万元,创汇98万美元。
时至今日,颜章根先后斥资8亿多元人民币,在北京、上海、无锡、厦门、泉州、永春等地创办企业30多家。
顽强拼搏永不言败——梁稳根
很多人都读不懂梁稳根,因为他宁可摔掉铁饭碗也要自己去闯,即使屡战屡败,也从不放弃。凭着这股韧劲,他用奋斗的人生演绎出湖南人的另一种风采,从1986年的第一桶金8000元到现在年销售额60亿的“三一重工”,梁稳根无愧为“中国民营重工业第一人”的称号。
永不放弃终获成功
1983年,梁稳根大学毕业后顺利地分配到湖南省涟源县茅塘乡的国有企业洪源机械厂(20世纪60年代建的三线工厂)。在当时群山起伏的乡村中,这家小企业是大山里不多的现代化工业。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的初期,各种思潮正在涌动。新来的大学生梁稳根很快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他不愿意吃这碗现成饭,过这种安稳的日子,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毅然辞职下海了,怀抱着远大的理想开始了自己的艰苦创业。关于最初下海的事,梁稳根总会提到贩羊。1986年元旦,他得到消息,市场上一头羊可以赚20多元。
于是,梁稳根和其他3位伙伴直奔湘西、常德以及贵州这些产羊较多的地方,但等买回了一大批羊后才得知,看涨的行情是由于外贸部门的合同问题,过了元旦羊价就跌了。于是,他们赶紧收兵,初次创业尝试以失败告终。随后做酒,也失败了;再做玻璃纤维,还是失败。几次失败的经历并没有改变梁稳根继续创业的梦想,梁稳根认为从失败中可以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分析,梁稳根决定开发当时市场上一种很缺乏的有色金属焊接料。1986年,梁稳根等4人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6万元钱,成立了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在一个地下室里,他们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实业报国之路。几个月的试验,他们经过100多次调整配方,几十次改变工艺,他们的第一个产品——105铜基焊料问世了。梁稳根把它寄给辽宁一个工厂,可不久,梁稳根便收到了第一批退货——105铜基焊料的质量不过关。为确保来之不易的创业结出成果,梁稳根回到母校,请恩师翟登科教授来现场指导。1986年9月,他们终于掘到了第一桶金,收到了第一笔货款——8000元。梁稳根等人欣喜若狂,热泪盈眶,紧紧地抱成一团,欢庆成功。
初次告捷后,梁稳根没有就此止步。这时候他开始思索如何发展自己的企业。他注意到当时国家巨大的基础建设投资带来的无限商机。“基础建设我们虽然不懂,但基建行业的设备我们还是懂的,因为我是学机械的。”梁稳根毅然决定进入这个向来只有国有企业才敢做的行业——机械制造领域。
经过两年的艰苦创业,到1989年,梁稳根和伙伴们创建的企业即实现收入突破1000万元。
1993年对于梁稳根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他不仅将企业更名为“三一集团”,涟源的材料基地改造为“三一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并将总部搬到了湖南省会长沙。随着市场的扩展,产品不断增加,梁稳根又开始研制出混凝土输送泵等工程机械,并请着名专家到公司任职或担任顾问。混凝土输送泵过去都是进口产品,面对的将是与海外企业的竞争。梁稳根感慨地说:
“我们要学习外企在资金、技术和人才以及企业运作和管理模式方面的长处,这是十分必要的,但也要看到海外企业的弱点,我们只有利用自己的优势来扩充自己,才能取得胜利。”当年,三一重工的产值超过亿元大关。这一年是梁稳根个人创业史上的奠基之年,也是今天的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奠基之年。事实证明着他的抉择的正确,从1993年到2003年,三一重工飞速发展,10年间跃居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前列。2003年,梁稳根再一次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全球市场。
创造世界第一的三一泵
矢志振兴中国民族工业的三一重工,主要业务为高新实用工程建设机械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多年来,梁稳根率领的三一重工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道路,为中国工程机械的制造赢得了国际声誉。能够把混凝土源源不断送上摩天大楼工地的混凝土泵最早出现在国外,但是混凝土泵输送高度世界纪录却是由三一重工创造并保持的。2002年9月,在香港国际金融大楼施工现场,三一混凝土泵将混凝土送上了406米的施工面,比原来由国外老牌企业创造的308米的世界纪录提高了将近100米。2003年9月,在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三期工程工地上,三一新一代三级配混凝土输送泵试打成功,使输送三级配混凝土成为现实,填补了国内外工程机械领域的又一项空白。在青藏铁路、南水北调施工现场、京珠高速公路、武广高速铁路、阿联酋迪拜塔等国内外大型工程中都可以看见三一产品的身影。1998年4月,三一拖泵在深圳赛格广场创造了当时钢框结构建筑垂直泵送混凝土300.8米的世界纪录,赢得了“中国泵王”的美誉。凭借卓越的产品质量和优秀的售后服务两把利刃,凭借产品性价比上的绝对优势,系统、规范的市场营销和服务体系,三一重工迅速抢滩国际市场。迄今为止,公司出口业务已经拓展到土耳其、澳门、东欧、非洲、东南亚、南亚、中东、俄罗斯、南美等国家和地区。三一的出口业务蒸蒸日上,最近一次就和印度签订了4亿多美元的出口合同,不仅树立了中国民族工业良好的品牌形象,而且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这种精神来自于不畏艰辛塑造中国的世界名牌的决心和信心。三一精神,将会打赢所有竞争。
历经磨砺迎来辉煌——张婉玲
一个女人去只身创业,这需要多大的信心和勇气。从一个小照相馆到拥有自己的建材公司,25年的拼搏需要付出多少?其中的艰辛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
第一次创业:走村串户照相
张婉玲1962年出生在湖南省萍乡市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里。因为家里很穷,从小打猪草、放牛羊,卖沙子、插秧、打稻谷,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1980年,高中毕业后,张婉玲在供销社工作的母亲退休了,她顶替母亲的名额到乡供销社当了一名营业员。但是好景不长,两年后供销社解体了,全体员工都下岗了。下岗后,她不等不靠,来到广州,学习照相。给人家干了一年活,没拿一分钱工资,临走时,师傅送给她一架照相机。回到家乡后,张婉玲便每天背着这架相机,走村串户给人照相。每天天还没亮,张婉玲就骑着自行车出门,一个村一个村地跑。下乡照相,中午没地方吃饭,张婉玲便以照相为交换,到村民家中吃饭。有时,找不到吃饭的人家,就只好饿一顿。当时,萍乡市还没有一家能照彩照的照相馆。张婉玲拍的照片,要送到广州去洗。每个星期,张婉玲去一次广州,为了省钱,从来都是买硬座票,晚上,便铺些报纸,睡在别人的座位底下。照片洗出来后,又一个村一个村地把照片送到客户手中。就这样艰苦奋斗了一年多,赚了一些钱,张婉玲用这些钱开了一家照相馆,成为萍乡市第一家能照彩色照片的照相馆。由于技术好,信誉好,她的照相馆生意十分红火。
第二次创业:经营煤炭生意
张婉玲是一个不断追求的人,她想赚更多的钱,1995年,张婉玲一边开照相馆,一边跟人合伙做起了煤炭生意。由于自己不懂煤炭业务,合伙人搞欺诈,在好煤中掺劣质煤和矸石,用户以质量不合格为由,将他们的钱扣了一部分,合伙人将张婉玲的本钱私吞后逃跑了。张婉玲找到那个人想要回本钱,对方却将她推进了湘江中,差点送命。张婉玲被人救起来了,可开照相馆赚的钱却一分都没有了。大家都劝她别做煤炭生意了,还是安心照相吧。
可是张婉玲倔强地说:“在这里跌倒的,一定要在这里重新站起来。”她独自做起了煤炭生意。每天,张婉玲和雇来的工人一起铲煤,虽然这样做又脏又累,但她说自己参加铲煤是为了保证质量。由于她的煤质量好,不掺假,数量足,醴陵一家陶瓷工厂与她签了长期合同。
第三次创业:无奈经营建材
1997年,由于三角债的关系,张婉玲的两笔煤款无法收回,她多年辛辛苦苦积攒下的几十万元又没有了。厂家也很同情她,最后商定拿瓷砖、马赛克等建材抵账,张婉玲萌发了经营建材的想法。张婉玲在萍乡租了个门面,办起了“艺婉建材经营部”,她第三次创业了。张婉玲不断总结经验。在经营过程中,她始终坚持“用户至上,信誉第一”的经营理念,以“薄利多销,货真价实”为经营准则,赢得了客户的信任,生意越做越大,她的建材经营部也发展成了建材公司。如今,她在萍乡市开了12家建材分店,成为萍乡市功能最全、品种最全、质量最好、影响最大的一家建材企业,她本人也获得了“中国杰出创业女性”、“全国再就业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她终于成功了。
细致入微善于自省——黄伟
黄伟出生于广东阳春,曾经居无定所,四处打工漂泊,1991年10月开始自主创业,1995年开发第一个楼盘“红梅苑”。2004年投资40亿元在无锡建立全球最大规模的纺织服装城,同时在深圳投资高达200米的标志性建筑新世界中心,现为新世界集团董事长。
多种工作经受锻炼
黄伟,1983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旅馆、供销社做过服务员、工人、仓库管理员、采购员和业务员,由于他工作认真负责,很快就升任为业务主办,一个人带几个采购员,负责整个供销社的采购工作,以后又调到广东阳春县商业局主管商场业务。也许正是由于这一段复杂的工作经历,让黄伟非常善于与人交往、善于倾听别人意见和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1991年,黄伟调到了深圳的深房集团,在这里他熟悉了房地产行业。1992年10月他决定辞职自己干。1993年的3月,他在深圳市宝安区成立了新世界实业公司。
初创业时,他的积蓄并不多,公司只有3万元和包括自己在内的3个人,开始做房地产销售代理,凭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和诚信,顾客们都非常信任他,他的客户不仅自己买楼,还介绍亲戚朋友都来买房。因为当时的销售形势异常火爆,他挣到了一大笔代理费,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随后,黄伟又在宝安尝试性地开办了酒楼、歌舞厅、建材公司,并做了一些小规模的地产开发活动,但都不成功,甚至引来了十几个官司。曾经有一段时间,黄伟几乎是天天上法院。这一段经历,给黄伟留下更多的是不愉快的记忆,也让黄伟懂得了在企业经营中应该有风险防范意识,开始最好做自己熟悉的事情。
在黄伟的创业过程中,真正起家是在挥师梅林之后。而促使黄伟将公司从宝安搬到梅林、决心从事房地产开发这件事的起因,竟是一个出租车司机的一席话。
打的路上发现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