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耐劳任劳任怨——高德康
高德康,1952年出生,江苏常熟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全国劳动模范,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现任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波斯登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江苏省常熟市康博村党委书记。
十年艰苦受磨炼做羽绒服创大业
1976年,江苏常熟白茆镇山泾村24岁的村民高德康靠着从父亲那里学来的裁缝手艺带着11个农民,成立了一个小小的缝纫组,自任组长,资产是8台家用缝纫机和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波司登的光辉历程就从这8台缝纫机和一辆自行车开始起步了。缝纫组起初靠给上海一家服装厂加工服装赚钱,高德康就是骑着这辆自行车每天从村里往返于上海购买原料,递送成品。来回200公里路,每天天没亮,高德康就骑上他那辆永久牌自行车上路。去时带上加工好的100公斤重的服装,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狂奔”,之后再驮上上百公斤的原料,连夜返回村里。来回15个小时,胎爆、轮子变形是家常便饭。
1980年,高德康正式成立了山泾村服装厂。通过来料加工,为上海一家工厂做中式棉袄罩衣、中西式罩衣、盘各种花钮。1984年,高德康的小作坊也正式开始由来料加工向贴牌生产转变,这一年高德康开始为上海某品牌加工羽绒服。第一次做羽绒服,他就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个市场的潜力之巨大。
5年后,上海天工服装厂找上门,高德康便以每年15万元的品牌使用费开始为天工服装厂加工秀士登牌羽绒服。这样,不到两年,高德康的企业经过发展更名为常熟市康博工艺时装厂。
1990年,高德康斥资150万元,建起了康博的第二幢厂房和办公楼。同年,高德康做出了关乎企业走上成功之路的关键决策,正式注册了日后闻名世界的品牌——波司登。
从失败中得教训调查研究取真经
1994年,尽管这一年的冬天特别寒冷,却比不上波司登刚刚入市就遭遇到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波司登工厂这一年生产的全部23万件羽绒服在冬天快要结束的时候仅卖出了10万件,其余的全部积压在仓库里。更为雪上加霜的是,银行的800万元贷款又上门催账了!“当时,真是跳楼的心都有啊!”多年后,高德康回忆说:“可是考虑到还有好几百人等着吃饭,就觉得我必须要为他们负责,为企业负责。”高德康于是横下一条心,决不坐以待毙,他决定考察东北市场,以便找出波司登销路不畅的原因。通过细致的市场考察,他得出了结论:波司登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在于新品牌,而是面料、款式、板型等不适合北方人的体形与需求。于是,高德康对面料、款式、板型等进行了一次改革,同时在全国各地成立了办事处,与商场直接挂钩开拓市场,结果波司登新款羽绒服刚一推向市场就一炮打响,销售了68万件,首次摘得了全国销量第一的桂冠。1995年,波司登的净利润达到了2000多万元人民币。接下来,市场捷报频传,从1995年“波司登给你亲人般的温暖”,到1996年、1997年“波司登使四海成为一家”,到1998年立志“创世界名牌,扬民族志气”,再到现在的“世界品牌,民族骄傲”,波司登每年都以成倍的速度发展,到2006年已连续12年全国销量遥遥领先同行,占据了中国防寒服市场的半壁江山。
多品牌的经营战略做羽绒服世界第一
如果说波司登用31年时间从一家村级缝纫组发展成为一家上市公司是高德康等“波司登人”通过实干创造的奇迹,那么“波司登”品牌从一个江苏“民牌”壮大为品牌价值超百亿的“名牌”,并扩充出“雪中飞”、“冰洁”、“冰飞”和“康博”等多个品牌,就是以高德康为主心骨的“波司登智慧”的逐步体现。1992年,为跳出代工限制,高德康决定注册自主品牌。
1997年,高德康的国际战略初露端倪,当波司登在国内已实现快速发展以后,高德康又一举在全球68个国家注册了自己的商标专利。
2006年,全球1/3的羽绒服产自波司登,高德康统率的波司登成为16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中唯一的服装品牌。2007年9月11日,2007年度“中国世界名牌”在北京揭晓,在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3个“中国世界名牌”中,波司登作为中国服装业的唯一品牌名列其中。据权威数字显示:波司登羽绒服在世界产量第一,中国销量第一,同类产品国际贸易量第一。
地震孤儿“钢铁大王”——张祥青
张祥青,1969年生于河北唐山,硕士学位,天津荣程钢铁联合集团董事长,创办企业以来共向国家缴税30多亿,为社会提供7000多个就业岗位,安置下岗职工3500余人,他热心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多年来累积捐款捐物2.1亿元,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并获“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
天降祸福难预料 唐山地震成孤儿
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大地震。张祥青和家人就住在唐山市丰南区胥各庄,那时他才七岁,兄弟姐妹6人,他是老小。原本是一大家子人幸福地生活着,但突如其来的灾难却把一切都改变了。年幼的张祥青和幸存下来的哥哥姐姐成了没有父母的孤儿。
对于张祥青来说,那段经历使他终生难忘,那恐怖的场景让他深印脑际。在大姐大哥的抚养下,张祥青渐渐长大了。但没有了父母的庇护,他们的日子过得非常贫苦。
为了生计,张祥青小时候捡破烂、卖冰棍,自己挣钱上学,由于生活上的困难,他初中毕业后还是辍学了。受到政府照顾,他进入当地一家炼铁厂,成为厂里年龄最小的学徒工,那年他只有15岁。第一次站在炼铁炉旁,看着红红的铁水,张祥青幻想着自己的未来也像这铁水一样红火。后来,这铁水真的成就了他的梦想,改变了他的人生。
艰苦奋斗获得发展 卖废钢赚了三百万
1989年,张祥青和同乡张荣华结婚了,小夫妻俩相互关照,共创他们的未来。为了生计,也为了日子过得更好些,小两口做起了小本生意——卖早点。卖早点是个辛苦活儿,夫妻俩每天都要凌晨三四点起来作准备,生炉子、磨豆浆,准备一早上卖的东西。他们勤勤恳恳地干着,一分一毛地攒钱。两年下来,夫妻俩有了一点积蓄。而这时,张祥青看中了收废旧钢铁的生意。1991年,夫妻俩把自己积蓄的1万元加上岳父、哥哥、姐姐拼凑来的共1.8万元,都投入到回收旧钢铁的业务中,但由于没有经验,不懂市场,他被骗了,他回收的废铁实际上都是废渣,这些废渣炼铁厂都不要,第一笔生意居然赔得血本无归。朋友劝他赶紧收手。可是张祥青却并不气馁,他觉得从失败中可以学到经验,他认为废旧钢铁有市场,坚持下去一定能成功。于是他借了些钱又去北京首钢公司买废钢铁了。当时张祥青每星期往返北京三趟,从北京押货傍晚出发到家已凌晨三四点,碰上大雾天气更晚,早上七八点就得起来卖货,当天夜里再赶到北京,“累到洗头发都是躺在炕沿上让老婆给洗”。吃苦还在其次,关键的是打通各种人脉。现在,熟悉张祥青的人都习惯叫他六哥,有人说他“很会混”,张祥青说这能力都是那时练出来的。张祥青总结说,要想得到人家的信任,建立人脉,还得靠真诚。当时与合作伙伴说好每吨废钢分30元钱,但张祥青每吨赚100元,多出来的部分还是跟大家一同分。
1993年,张祥青在这个行业赚到了300万元。
1995年前后,张祥青自己开办烧结厂(即将铁矿粉加上黏结材料,然后烧成块状,这样才能进入高炉炼铁),这一转折,张祥青迈进了实业的大门。
1998年,看到建筑业大发展,需要大量钢铁,张祥青、张荣华夫妇租下了当地一个倒闭的集体钢铁企业,成立了河北省丰南冀发特种钢材有限公司。
1999年10月,又在滦南租赁了拥有高炉、转炉的倒闭企业,成立了唐山市合利钢铁厂。
这时张祥青已经成了当地钢铁行业的大老板了,但是张祥青却还是和以前卖早点时一样,每天生活仍非常节俭。
天津是福地 终成大企业
身为唐山人的张祥青却是天津市级劳动模范。张祥青说:“天津是我们夫妻发家的福地。”在天津他开始了一次人生的飞跃,他对钢铁创业的梦想在这里得到了大发展,但当年的创业极具传奇色彩。2001年收购天津一家倒闭的钢厂是个投资2.8亿元的大项目,张祥青用了四天时间就签订了合同,不到一个月就恢复了生产,速度惊人。
2001年4月28日,张祥青前期投入6000万元对天津厂区进行大修整。当时唐山两个钢铁厂的全部利润都被张祥青拿来投资天津建厂,那是一次大的赌注。05月1日荣程联合钢铁公司挂牌,而5月28日第一座高炉就点火生产,仅仅用了28天的时间,停产多年的钢铁厂就恢复生产了。
“我们的第一笔大业务就是和天钢(天津钢厂)的合作。我们提出可以把熔好的铁水直接送到天钢的炼钢炉,铁水如何运输?这让当时的天钢领导觉得不可思议。其实我们在唐山的两个厂子之间早已开始用特制车辆运送铁水来生产了,这样做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还节省了焦炭,降低了成本。”
不过运送铁水还是有很大危险的,第一趟送铁水到天钢是他亲自押车,就怕路上出问题,当第一罐铁水顺利倒入炼钢炉后,他们就和天钢建立起了长期合作关系,不久大无缝钢管厂也主动找到他们要合作。
为了节省成本,张祥青学习上海宝钢经验,利用天津港口的优势从国外进口铁矿石。大约在2003年初,国际铁矿价格低迷,澳大利亚一家铁矿企业矿石滞销,张祥青得到消息主动找到他们。荣程公司柴树满经理说,那次合作是个经典的双赢战略,他们每年向我们提供铁矿石原料400万吨,总计4000万吨,合同案值200亿元,公司不但节省了成本,国外公司也起死回生。
2007年,荣程钢铁集团销售收入285亿元,利税29.7亿元,在中国企业500强中名列第159位,在制造业500强中名列第77位,为天津市百强私营企业第一名。经过在天津7年多的创业发展,2007年,张祥青登上胡润钢铁财富榜,以个人资产130亿元在民营钢铁行业中排全国第二位。2008年张祥青夫妇以50.7亿元财富,成为《福布斯》榜上第46位中国富豪。
踏实努力家贫志远勇往直前——颜章根
颜章根,中国外资投资企业协会理事,福建省政协委员,厦门市政协常委、“荣誉市民”,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永远名誉会长,国立华侨大学董事。
家庭贫苦志气大
1956年,颜章根出生在福建省永春县的一个市民家庭。作为4个弟弟妹妹的大哥哥,颜章根上学时专心致志刻苦学习,颜章根门门功课成绩优异,只是由于身处“文革”的动荡岁月,故而难以一圆自己的大学梦。万般无奈下,颜章根只好退而求其次,寻觅养家糊口的活计,最后成为永春县石油公司的计划外临时工,干起又苦又累的售油员来。面对费尽周折好不容易才找到的工作,颜章根勤勤恳恳投入其中,力求早日干出点成绩来。1980年,24岁的颜章根自我加压,考上了福建省电视大学,一心攻读起电子学专业来。
颜章根常说:“一个人不能选择出生的家庭和年月,但却可以选择所走的人生之路。无论世事多么艰难,只要你心中有一盏不灭的理想之灯,就会到达希望的彼岸。一个善于谋划人生之路的智者,最终定能成为不凡之人。”
迎着春风闯香江
1982年,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不安于现状的颜章根以过人的魄力和无畏的胆识,带着妻子,踏上了“闯荡香江苦淘金”的创业征程。作为“一无本钱、二无经验、三无关系”的三无小子,颜章根只好从头开始,在香港捷兴纺织公司干起了月薪1000港元的杂工活计。他不仅在进货时肩扛200来斤布包来回奔跑不言累,而且主动包揽了打扫卫生、烧水煮饭等公司里的全部杂活,他靠着勤奋赢得了老板的赏识。还因为他的文化水平较高,能写能算,老板常带他出去办事,由于这个原因他结识了一些纺织行业的大腕,这为其日后在香港纺织行业大干一场奠定了坚实的“人脉”基础。
就这样,颜章根一方面为捷兴纺织公司出力流汗,一方面为自己日后独自创业不动声色地积累着本钱、学习经验、人脉关系。经过8个月没日没夜地打拼,颜章根逐渐积攒下了8000港元。于是,他与一位搞废品收购的永春老乡合伙,各自出资8000港元,创建起了一个小小的废品收购店。白天,他们笑脸相迎送来破烂的收购员;晚上,他们不知疲倦地对废品进行分类、压实、打包。只因一次次扰乱邻居休息,他们不是被警察抄牌,就是收到法院送来的“干扰睡眠”传票,不得不一回回认错认罚。有拼争就会有收获,经过13个月的努力,颜章根终于分得了合伙创业的第一桶金——连本带利5万5千港元。有了这汗水和勤劳换来的第一桶金,颜章根毫不迟疑地结束了自己那“破烂王”的生涯,信心十足地开始了在香港纺织行业的发展。他以55000港元为资本,又向亲朋好友筹集了45000港元,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作为办公场所和居室,果敢地挂起了“荣华布行”的招牌,吹响了涉足香港纺织行业的进军号。
回到深圳觅商机
万事开头难,独自创业开头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