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三次超越之八卦语系表征
易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超前智慧呢?对于八卦的应用,除古已有之的“推断八故”(一征、二象、三与、四谋、五果、六至、七雨、八瘳)之外,就是古代医家们以太极原理建立中医体系。现代科学家们汲取易经的科学内核,也有广泛的运用,如根据易经的河图洛书发明的宇宙飞船,气功家们也是根据易经的河图洛书发现人体生物场的运行轨迹。较为抽象一点的就算莱布尼兹根据八卦图推出的六进制数学了。
有的研究者认为,八卦其实是一种高度模糊的语言,犹如数学模型一样。现代科学进一步证明,语言愈模糊,愈能表现本体态,愈能表现复杂的系统。数学从精确数学到模糊数学,物理学从牛顿模式、相对论模式到量子论模式,无一不是从精确到模糊的发展过程。而模糊数学和量子场论,又与易经八卦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可见易经体系是一个充满大智大慧的超前学问。
我在研究人的三次超越的哲学建构时,猛然顿悟,人的三次超越的建构,也可用八卦的模糊语言来表征,我们也可以看到,易经八卦所蕴含的逻辑思维,在某种意义上,与黑格尔辩证法(矛盾法)走向了同一。人从混沌的本体世界走出来,经过痛苦的追求,达到自觉(第一次超越)。又经过痛苦的幻灭,达到本体的复归(第二次超越)。又只有经过无限的超越,人才能达到永恒(第三次广义的超越)。当我们把以上三次超越按八卦方位排列开来,正好构成一个太极图。
太极图有一对阴阳鱼,黑者为阴,白者为阳。阴消阳长,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太极图中,纯阴代表混沌和感性,纯阳代表光明和理性,震卦三分之二的阴,三分之一的阳,表示蒙昧的世界里有了一丝理性的光明,象征着追求。经过痛苦和幻灭,达到自觉,自觉并不是顶点。老子说物极必反,惟有极至上的反动,才有对立两极的动态平衡,故自觉之后,又经惆怅和迷惘到灵魂的升华最后达到本体的复归。但此时的复归,已不是当初的混沌的自我了,而是经过了自觉的自我,不是自在的我,而是自为的我。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螺旋的上升。
读过《周易参同契》的人会大吃一惊,“三次超越之太极图式”与东汉著名学者魏伯阳所画的“月体纳甲图”是惊人的一致。魏伯阳是以阴阳鱼的变化代表月亮的盈亏,以此又来象征人体能量流的运行轨迹。正是殊途同归。难怪古人会感叹:“浑然太极之理,无乎不在。”
1988年
试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东方思维的代表方式,由于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乃至社会文化现象,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传统思维方式,包括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等。这些特征与西方的理性分析思维、逻辑演绎思维、实证思维正好相反。可以说,中国思维(或曰东方思维)与西方思维产生了人类两个不同风格的文化现象: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比。不管它们在社会功利上有着如何的差别,它们至少构成了人类文化的两大景观。并且以笔者的观点看,它们不存在谁是先进,谁是后进,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应该说,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互为补充的,东方思维与西方思维也同样是相互补充的,是人类思维相辅相成的二元对待。西方思维方式需要借鉴东方思维方式;东方思维方式也需要借鉴西方思维方式。西方科学发展到今天,愈来愈与东方的神秘主义文化走到一起;东方的道德文化,愈来愈需要西方理性精神的激荡。这些文化现象,正是东西方文化和东西方思维方式走向互补的统一的有力证明。
首先,我们从发生学的意义上来讨论中国思维。为什么说中国的地理环境会与中国思维的形成有着必然的联系呢?我们所说的中国,在古代是中原一带。古代中国人,生活在广袤的大陆中,他们远离海洋,从原始社会的采集与倚猎的生活状态,慢慢发展到农业社会的种植与养殖。而无论“种植”还是“养殖”,都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生活状态。而西方人则不同(这里指的西方人,在古代指的是生活在大西洋西岸一带的人),他们面临着大海,常常在惊涛骇浪中求生存。《圣经》中记载的史前的洪灾,以及诺亚方舟的大漂泊,可能正好是古代西方人的生活写照。正是这种海洋航行生活,发展了西方人的逻辑判断思维、实证思维。而东方人在相对静止的生活环境中,相应地发展了整体的经验思维、直觉思维。
再说宗教信仰。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孕育生成的宗教有道教,以及与道教持相反观点的儒教(我们姑且把儒家当成宗教看待),还有一种宗教,虽然不是萌生于中国本土,但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这就是佛教。儒、释、道三教,既对立,又统一,既排斥,又联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轰轰烈烈地闹了数千年之久,至今仍根植于中国人的深层意识之中。儒教以“天”为至尊并推导出“天”的一元论。“天”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儒教又在人间推出一个人的代表,是为“天子”,天子代表天的意志统治着天下万民,天下万民都得服从“天”或“天子”的意志。这对形成中国式的整体思维有着莫大的影响。道教比起儒教来说,似乎更接近自然主义。道教认为,天下至尊是“道”。“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道生一,“一”是一个整体,由此推出整体思维,“一”又生出阴阳之二,是为“二仪”,阴阳二元(或二仪)相互转化,相生相成,这又推出辩证思维。可以说,中国的辩证思维,主要是来自道教的影响。“二”又生出“天地人”三才,“三才”仍是相互依赖的整体。三生万物。由“三才”生出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而不管事物如何纷繁杂沓,都统于“三”序列中,都纳于二元的对立统一之中,都归于“一”的大整体中,直至似有似无的“道”。至此,中国式的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再说佛教,佛教说宇宙人生的本体是“无”,是“空”。“无”是虚无,无中生有,“空”不是顽空,空中有实。道教与儒教,都是一元论,而佛教既超越了二元论,又超越了一元论。佛教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超越所有的二元论乃至一元论。只要人的内心熄灭了所有的二元对立乃至一元至尊,才能成为佛。所以佛就不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能执着,人一有执着之心,就会有执着之客体对立,就又陷入二元论的对立之中,也就是如佛教所说,又陷入了世俗之中,不能成为真佛。笔者曾在《金刚经参同契》一书中,指出佛教与基督教的差异与东西方文化的分野。笔者认为,基督教本质上是一个二元论的宗教,基督教说宇宙人生之中有一个上帝,世界是上帝所创造,人们都是上帝的臣民。表面上基督教是上帝一元论,其实隐含着上帝与臣民的对立,是二元论。而理性思维正是建立在二元论的基础之上。因为理性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客观的中介,而客观的中介又以主体与客体相对立,人与自然相对立为前提。主体与客体对立、人与自然对立正好是人与上帝对立的翻版。所以,我说基督教中隐含的二元论因素是推导西方思维方式乃至西方文化的宗教基础。而佛教则不同,佛教超越了所有的二元论,甚至超越了一元论。在这种超越的静默中,产生了顿悟的思维、直觉的思维和整体的思维,或者说佛教的超越精神推导出东方的(或日中国的)思维方式乃至东方文化。这就是为什么宗教信仰对我们的思维方式有着如此重大的影响的有力证明。
再说社会文化现象。应该说,社会文化现象是思维方式的产物。但也不尽然,社会文化现象又反过来促成和强化思维方式。在远古时代的中国,有许多小部落,小部落又逐渐合并成为大部落,到西周时形成了统一的大国家,而整体的思维方式正是顺应了国家统一的进程。因此,社会文化现象也是形成中国式思维的一个因素。
我们再来谈谈中国传统思维的具体特征:
一、整体思维
中国的整体思维不仅强凋宇宙自然是一个整体,而且强调主体与客体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不仅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而且人的生前与死后也是一个整体,又如庄子所说“生死存亡为一体”。在中国的整体思维中,人与自然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体。在这个巨大的生命体中,各个部分密切相联。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任何一个个体都处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中。中国的整体思维最杰出的成就就是建立在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之上的中医学。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互交感,是一个相互交感、息息相通的整体。人的身体内各脏腑和器官也是互为表里、息息相通的一个整体。可惜中国的这一思维优势,发展到今天,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已经日益衰落了。而聊以自慰的是,现代物理学的尖端成就,却神奇地与中国的古老的思维方式乃至古老的文化走向了同一。如量子理论认为,物质的最基本的粒子(客体),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随着观察者(主体)的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见,主体与客体是紧密相连的,不存在一个纯粹客观的独立体,一切都在一个相互交感、相互渗透的整体之中。其实,中国思维中的整体思维方式,更接近本体,从而也更接近真理。但是整体思维不同于原始思维,原始思维认为世界不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而是一个神秘的实在。在原始思维中,完全否认事物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特性。而在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中,既承认事物的个体特性,叉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性。因此,较之原始思维,整体思维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整体思维方式,其实就是有机思维方式,这与西方的现代的肌械的思维正好相反。整体的有机思维注重事物的功能和联系,而机械思维注重事物的元素与区别。
二、辩证思维
前面讲了,中国传统思维认为天地人是一个相互交感的整体,同时又认为,在这个相互交感的整体中,存在着一个相互对立的两极,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由相互对立的两极组成。这对立的两极,在道家那里称为二仪,也就是阴与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和阳并不是指两个实体,而是两个属性。这两个属性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相互转化。全部《易经》讲的就是阴阳转化之理。而中国传统的中医学,也是建立在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之上。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在儒、释、道三家的学说里,都有充分的体现。如儒家就是以寻找事物的两端作为认识世界的途径。大儒孔子有言:“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我者,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的意思是:人家都认为我是个大学问家,我真的有很多学问吗?其实没有。有人问我某个问题,我什么也不知道,只知道找出问题的两端就完了。孔老夫子的话真可谓一语中的。其实我们并不需要知道太多,只要善于找出事物对立的两端就可以了。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对立的两端组成。由此可见,辩证思维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个方法。在道家那里,更是万事万物都作“阴阳观”。以阴阳之理来“观察”宇宙人生。于是乎道教人士的修炼场所便以“观”来命名。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任何事物都是互为对立的两端相生相成。全部《道德经)都是讲的对立两极发展变化之理。佛教讲超越二元,有中观之说。何谓“中”也?法,非法,非非法。这是《金刚经》中的一个著名命题。佛教认为,你不要执着事物的任何一端,因为执着于任何一端,就陷入了分离的痛苦之中。人生幸福的本质在于圆满。而圆满的大法就是要超越所有的二元对立。你执着于某个真理,谬论就包围着了你;你执着于神圣,世俗就包围着了你。你只有超越这些二元执着,才能获得生命的大圆满。从佛教的这些观点看,隐含着更高意义上的辩证法,并对中国传统思维产生重大影响。
三、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或叫顿悟思维,是中国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从灵感思维又推导出意向思维和模糊思维。中国传统的灵感思维,恐怕主要来自佛教禅宗修炼方式的影响。自汉唐以来,佛教一直被尊为中国的国教,并逐步与中国的道教合流,互为渗透与影响,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思维方式与中国文化。
禅宗的修炼方式讲究顿悟,可悟不可思。佛祖释迦牟尼将禅宗大法传给阿难尊者时,手里拿着一朵花说,我有一个秘密大法传给你,这个大法不可言传,只可用心领会。阿难尊者会心一笑,于是禅宗的秘密便传递到阿难的心中,这便是禅宗史上著名的“拈花微笑”案例。禅宗的二十六代祖师达摩祖师不远千里,来到中国,从此,禅宗在中国发扬光大,禅宗顿悟的思维方式也深深地根植到中国人的意识之中。禅宗讲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顿悟修炼法,如道教所讲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出一辙,讲的都是要超越语言文字的局限,只能在静观与顿悟之中领悟宇宙人生的真谛。
灵感思维的特点,是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乃至本体。因此,灵感思维与西方的逻辑实证思维正好相反。逻辑实证思维注重概念,而灵感思维轻视概念;逻辑思维注重推理,而灵感思维轻视推理。灵感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意象思维,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一大特色。意象思维对发展中国的文学艺术,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意象思维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而小说却很晚才产生,直到明清时代中国才出现小说。这一现象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独特的思维方式所致。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模糊的、感觉的、艺术的、顿悟的、非理性的形而上;而西方的思维方式是清晰的、实证的、科学的、推理的、理性的形而下。这是两条平行的思维方式。不论形而上的还是形而下的,不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都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都可以达到真理。
1995年
启示与揭示
——浅论科学与宗教的方法论
人在自在为他的状态中,一方面与他的守护神——宇宙保持着一种和谐的平衡,一方面又在一种被亚里斯多德称为“人的本性”的东西——求知欲的骚动冲击着这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