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政保
廖自力在一篇谈论散文的文章中倡导过“突破”与“背叛”。他的思路很活跃很开放,认为散文涉足的领域可以更广阔一些,“譬如与经济学联姻,与哲学联姻,与民俗学联姻,与历史学联姻,与科学联姻”。这种“理应如此”的设想,其实也是散文的历史事实。只是在当代,我们自己把自己禁锢了,以致在那个被划定的圈子里表演一些自以为优美的无骨无魂的“莺歌燕舞”。我们实实在在是退步了。即便是在鲁迅的时代,散文不仅与廖自力所说的那些“学”联姻,而且还与政治联姻呢。在廖自力的这本《灵肉之悟》中辑有短文《重读鲁迅》,不到两千字的随谈,却极有见地,其中还提到了一些人们熟悉的现代散文家,如林语堂、梁实秋、郁达夫、徐志摩、周作人等,在这些散文家的笔下,还有什么不能联姻或需要提倡联姻的抒写内容呢?好多年前,我读过唐德刚先生的《胡适杂忆》,其中的“杂”所涉及的“学”,真可谓包罗万象。我之所以把话题牵扯到这里,意图还在于:廖自力所说的“突破”与“背叛”,实际上并不与中国散文的传统精神相悖。譬如说,鲁迅的散文(杂文)是一种传统,而他“时时读之,时时感到有一条鞭子在抽击我们昏睡的灵魂,以及愚顽的国民性”,便说明他与传统的相通。
从《灵内之悟》的整体可以看出,廖自力的散文不仅涉及面宽阔,而且具有厚实的学识底子。他是一位没有流行职称的民间学者。就眼前的作品而言,哲学、宗教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乃至易经、性学等等,都是他猎涉与思考的对象。他的作品是有感而发、有理而作,具有一种情、理、论、辩相互交融的特点。有的或许是枯燥了一些,但我相信,另一类读者、尤其是那些对他的话题很内行的读者,大约是不会感到枯燥的——我得承认,《灵内之悟》中的某些“悟”,如佛、禅、易、性哲学、方法论之类,对于我来说,不是“文盲”,也只能说是一知半解。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尽管如此,我想不少读者也会像我一样从中受到教益或启发。如他所谈论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灵感思维)以及这种东方思维方式与西方的差别;又如他所“悟”到的:宗教方法论的特点在于“启示”,科学方法论的特点在于“揭示”……其中的见解及阐释之于读者,说茅塞顿开也许有点儿过誉,但启迪情智的效果,却是一种绝无溢美之嫌的事实。
作为散文(或随笔、札记、杂谈),《灵肉之悟》触摸到的话题,其实是很前沿、很“尖端”的,也很有一点儿独辟蹊径的创新意识。如人、人性、人类的发展、生命、本能、思想,以及与人相关的诸如超善恶、直觉、超觉等等,还有东方神秘主义之类的话题,都是一些高难度、高抽象的领域,也是一些永远众说纷纭的领域,但廖自力似乎不惧怕其中的玄奥,凭着一种追寻究底的实力与勇气,目不斜视地翻越了一道道令人生畏的山岭。特别是在今天,这样的精神怎能不让人生出几分敬意?我之所以把他称为“民间学者”,因为他既不是研究员,也不是学院中人(他与“经院”无关);他现在仅仅是一个“生意人”。商海之于智音,虽是一个前景辉煌的领域,但他的钟爱还会使他回到他所钟爱的世界,那就是“灵肉之悟”的世界。
若说“情理”,廖自力的作品往往“理”胜于“情”,这是人的天性及积累所致,绝不可按某种模式或某种观念苛求。特别是当读到一些与我相通或能勾起我很多联想的作品,无论感触还是兴致,决不亚于那些以情为主的同样是文坛佳作的作品。我尤其仔细地读了“灵魂的抢白”一辑中的那些随笔杂谈,深感其中的很多观点的独到精湛,如先锋文学的观点,诗的嬗变的观点,“当下关怀”的观点,“夹生”的思想的观点,作家人神的观点,作家的“开会情结”的观点,机械现实主义“设置理想”的观点,“寻根”文学的观点,等等,给人以一种既不随大流又不一律“反其道而行之”的印象,可谓笔到理到,富有说服力,甚至是那种一针见血的魅力——
他说:“……有一种思想行市十分看好,即:先锋文学拒绝意义。于是,许多优秀的作家为了追求先锋而刻意地经营无意义的文本。”接下来便是他的疑问:“‘先锋’竟然可以追求?”
他说:“对于一个从来不知道自我真实面目的民族来说,她是多么需要认真地看一看自我当下存在的真实。对于一个不知道脚下的路该怎么走,却自信地凝视前方的人来说,他难道不需要有人大喝一声:当心摔倒!”
他说:“作家们用他们卓越的智慧创造出‘文化小说’。这空前苍凉的‘寻根’与空前澄澈的回归’一方面体现出理性的成熟,一方面面临着理性的惶惑……”
……
诸如此类,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苦思冥索,虽则不可能全是金子,但正如他所意识到的那样,“思想并不等于真理。思想只是生命状态的理性表征”;“有一种思想使人趋近真理,有一种思想却使人离真理愈来愈远”。他属于哪一种呢?我想,作品是最好的证明。
1998年7月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