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常规
项目,仪器和方法,生物参考区间,临床意义,干扰因素
红细胞计数(RBC),SYSMEX血细胞分析仪鞘流DC检测法,男:4.09—5.74×1012/L;女:3.68—5.13×1012/L;新生儿:5.2~6.4×1012/L婴幼儿:4.0—4.3×1012/L儿童:4.0—4.5×1012/L,(1)生理性减低:见于妊娠中后期,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病理性减低:见于各种贫血。(2)增多:见于脱水、呕吐、腹泻、多尿、多汗、大面积烧伤、吸烟、高血压、肥胖、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长期缺氧;生理性增高见于高原地区居民:1.标本溶血可使红细胞假性减低。2.室温中保存不超过6小时。3.红细胞冷凝集可使红细胞计数假性减低。
血红蛋白(HGB)测定,SYSMEX血细胞分析仪SLS血红蛋白检测法,男性:131—172g/L女性:113—151g/L新生儿:180—190g/L儿童:120—140g/L婴儿:110—120g/L,基本同红细胞测定,1.室温中保存不超过6小时。
血细胞比容(HCT),SYSMEX血细胞分析仪RBC累计脉冲高度检测法,男性:38.0—50.8%女性:33.5—45.0%,基本同红细胞测定。
红细胞平均指数包括: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SYSMEX血细胞分析仪由RBC、HGB和HCT计算得出,MCV:男:83.9—99.1fl,女:82.6—99.1flMCH:男:27.8—33.8pg,女:26.9—33.3pgMCHC:男:320—355g/L,女:322—362g/L,主要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网织红细胞(RET),SYSMEX血细胞分析仪煌焦油蓝染色法,成人:0.5%~1.5%新生儿:2%~6%,两周内降至成人水平,反应骨髓造血功能增高: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多种增生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降低:提示骨髓造血功能降低,见于再障、肾病、内分泌疾病、骨髓移植等。
血小板(PLT),SYSMEX血细胞分析仪电阻抗法,男:85—303×9/L;女:101—320×109/L;儿童:100~300×109/L。,血小板增多:1反应性增多:常见于急性大出血及溶血后,急性化脓性感染;2原发性增多:真红、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慢粒、多发性骨髓瘤及许多恶性肿瘤的早期等。血小板减少:1血小板生成障碍:常见于再障、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功能亢进症,血液稀释。4先天性血小板减少: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增大: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叶酸缺乏症等。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减少:多见于缺铁性贫血等。
血沉(ESR),Electalab自动血沉分析仪红外线定时扫描检测法,男性<15mm/h女性<20mm/h(仪器法),增快:见于妊娠期、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手术后。明显增高:见于各种恶性肿瘤、多发性肌炎、风湿热、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尿毒症等。减慢:红细胞增多症、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脱水、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肝功能损害等。
白细胞计数(WBC),SYSMEX血细胞分析仪流式细胞计数法,男:3.97—9.15×9/L;女:3.69—9.16×109/L;新生儿:20.0×109/L。,生理性增高:新生儿、运动、疼痛、月经期、妊娠、分娩、阵发性心动过速、抽搐、恶心、呕吐、麻痹等。病理性增加:类白血病、白血病、急性化脓性细胞感染、淋巴瘤、组织坏死、手术后、肿瘤转移、药物中毒、过敏等。减低:伤寒、副伤寒、流感、麻疹、风疹、传染性肝炎、疟疾、过敏性休克、系统性红斑狼疮、化疗、放疗后、恶性贫血、再障、脾亢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SYSMEX血细胞分析仪流式细胞计数法,中性杆状核:0~5%;中性分叶核:50%~70%嗜酸性粒细胞:0.5%~5%,中性粒细胞:增高:化脓性细菌感染、恶性肿瘤、脾切除术后等。减低:伤寒、副伤寒、再障、病毒感染、脾亢等嗜酸性细胞:增高:变态反应、寄生虫感染、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粒、恶性贫血、嗜酸性细胞增多症、脾切除术后等。减低:急性感染、灼伤、休克、大手术后等。
DC,嗜碱性粒细胞:0~2%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3%~8%,嗜碱性粒细胞:增高:变态反应、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水痘、脾切除术后等。减低:急性感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淋巴细胞:增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肝炎等病毒感染、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减低:急性感染、晚期肿瘤、爱滋病、伴T细胞减低的免疫缺陷病。单核细胞:增高: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系统性红板狼疮、病毒感染、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活动性结核、原虫感染等。减低: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再障等。
(二)、凝血全套
项目,仪器和方法,生物参考区间,临床意义,干扰因素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SYSMEX—CA7000/1500凝固法,男性:11—13.7s女性:11—14.3s,PT延长、比值增加:先天性凝血酶原以及因子V、VIII、X缺乏,肝病、阻塞性黄疸、DIC、口服抗凝药物等,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PT缩短:DIC早期:1,标本的采集是关键,如采血是否顺利、止血带扎的时间长短。2,及时送检,送检时不能剧烈震荡。
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测定(APTT),SYSMEX—CA7000/1500凝固法,23~35s,延长10秒以上:因子VIII、IX、Ⅺ、Ⅻ缺乏症及严重因子V、X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缩短:因子VIII和V活性增强、DIC高凝期、血栓性疾病、血小板增多症等。APTT是检测普通肝素的首选指标,应用中等剂量(10000~20000U/24h)和大剂量肝素(20000~30000U/24h)应使APTT较正常对照延长1.5~2.5倍可取得最佳抗凝效果而出血风险最小。对于低分子量肝素(LMWH),APTT则不敏感:1,女性患者的雌激素和口服避孕药使APTT检测时间缩短。2,苯妥英、肝素华法令、纳洛酮等药物可使APTT延长。3,正确使用抗凝剂。
凝血酶时间测定(TT),SYSMEX—CA7000/1500凝固法,13~25s,延长:肝素增多、类肝素抗凝物存在、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物质增多、DIC等。缩短:钙离子存在、PH呈酸性等。TT可作为链激酶、尿激酶溶栓治疗时的监护指标,也是肝素、水蛭素等抗凝治疗时的监护指标,一般认为TT控制在参考值的2~5倍是有效安全,1,标本溶血、脂血。2,标本轻度凝血未被发现者。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FIB),SYSMEX—CA7000/1500凝固法,2.0~4.0g/L,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如DIC高凝期、妊娠后期、分娩时、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是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的一种高危因素。减低:见于出血性疾病引起的FIB消耗;白血病、恶性肿瘤;肝脏疾病;DIC出血期;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1.标本溶血、脂血。2.标本轻度凝血未被发现者。
血浆抗凝血酶III活性测定(AT—III),SYSMEX—CA7000/1500发色底物法,75~125%,增高:见于血友病、白血病等疾病的急性出血期及口服抗凝药治疗过程中。减低:见于先天性AT—III症及肝脏疾病、DIC、败血症、肺栓塞、肾病综合症、中风及深静脉血栓等:1.避免黄疸、脂血和溶血标本。
血浆D—二聚体(D—Dimer)测定,SYSMEX—CA7000/1500免疫分析法,≤500μg/L,增高:是诊断DIC的重要依据之一,此外在深静脉血栓、心肌梗死、肺栓塞、重症肺炎等疾病中,D—二聚体也升高:1.标本溶血、脂血。2.标本轻度凝血未被发现者。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YSMEX—CA7000/1500乳胶凝集法,血FDPs≤5μg/L;尿FDPs:28±17μg/L(乳胶凝集法),升高:见于原发纤溶亢进、高凝状态、DIC、肺栓塞、器官移植的排异反应、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恶性肿瘤、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等所致的继发性纤溶亢进。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实验(3P),手工法,阴性,协助诊断DIC:1,本实验不能用草酸盐、肝素或EDTA盐做抗凝剂。2,抽血不顺利、抗凝不完全,标本保存于冰箱,到时未立即观察结果等均会导致假性阳性结果。3,纤维蛋白原的含量过低会造成假阳性结果。
血友病全套,SYSMEX—CA7000凝固法,因子VIII:70—150%因子IX:70—120%因子Ⅺ:70—120%,1增高:主要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晚期妊娠、口服避孕药、肾病综合征、恶性肿瘤等。2减低:FVIII:C见于血友病甲(其中重型小于1%;中型2%~5%轻型6%~25%;亚临床型26%~45%),血管性血友病(尤其是I型和III型),血中存在因子VIII抗体、DIC;FIX:C见于血友病乙(临床分型同血友病甲);肝疾病、维生素K缺乏症、DIC、口服抗凝药物;FXI:C见于因子XI缺乏症、肝疾病、DIC等;FVIII:C见于先天性因子VIII缺乏症、肝脏疾病、DIC和某些血栓性疾病等。,由于采血不当而导致凝血因子部分激活,可能导致所测凝血因子(特别是因子VIII)的活性偏高。在单因子活性测定时,狼疮类抗凝物可明显影响因子活性。
(三)溶血检测
项目,仪器和方法,生物参考区间,临床意义,干扰因素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EET),手工法,开始溶血对照:3.8—4.6g/L开始溶血测定:3.8—4.6g/L完全溶血对照:2.8—3.2g/L完全溶血测定:2.8—3.2g/L,减低: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阻塞性黄疸、靶形红细胞增多症、缺铁性贫血和脾切除术后。增高: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等:1.标本溶血。2.抗凝剂使用不正确。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手工法,10~50mg/L,增高:急性血管内溶血,如蚕豆病、PNH、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和冷凝集素性综合症等;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自生免疫溶血性贫血、镰状细胞性贫血等:1.标本溶血。2.抗凝剂使用不正确。
血清结合珠蛋白(HP)测定,手工法,0.8~2.7g/L,减低:各种溶血、肝脏疾病或结合球蛋白缺乏症、巨幼细胞贫血、先天性无结合珠蛋白血症。增高:见于感染、恶性肿瘤、SLE、类风湿性关节炎、胆道梗阻、激素疗法等:1.标本溶血。2.抗凝剂使用不正确。
抗人球蛋白(Coombs试验),手工法,阴性,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冷凝集素性综合症、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SLE、结节性周围动脉炎)、药物免疫性和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1.采集标本时发生凝剂。
酸溶血试验,手工法,阴性,阳性:主要见于PNH:1.采集标本时发生凝剂。
尿含铁血黄素试验,普鲁士蓝法,阴性,阳性:血管内溶血:1.标本放置时间过长。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时间,手工法,阴性,阳性:G—6—PD缺乏:1.标本溶血。2.标本凝固。
蔗糖溶血试验,手工法,阴性,阳性:红细胞膜缺陷:1.标本溶血。2.抗凝剂使用不正确。
(四)血流变学检查
项目,仪器和方法,生物参考区间,临床意义,干扰因素
切变率(1/s)2003051,LG—R—80F型血液粘度仪锥/板结构旋转测量方法,男:3.53~4.65女:3.36~4.32男:5.18~5.94女:4.29~5.45男:8.31~9.95女:6.81~8.53男:17.63~21.35女:13.79~17.91,全血黏度增高: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病、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糖尿病、高脂血症、恶性肿瘤、肺源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烧伤等。全血黏度减低:见于贫血。,1.标本有凝块。2.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过长,温度过高。
血浆黏度值(mPas),LG—R—80F型血液粘度仪锥/板结构旋转测量方法,男:1.26~1.66女:1.26~1.70,增高:见于血浆球蛋白和(或)血脂增高的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糖尿病、高脂血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