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513400000013

第13章 二胡(1)

我突然就想拉二胡了。

那时候,我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一个充满无限憧景的幻想主义者,我不知道我除了自己可以教书外,还有什么潜力,特别是艺术方面的潜力,没有一点目标,也没有想当什么作家、美术家、音乐家的想法,由着性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年轻真好!

这之前,我在吹口琴。读师范毕业的那一年,我买了一把口琴,花了七元五角钱。我爸妈给我的零花钱很有限。班上城里的几个学生下课后,就在体育场周围的草地上坐着吹口琴,先是吹得嗡嗡的响,后来,就吹成曲了,什么《敖包相会》《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垄上行》啊,听着特别舒服,我就偷偷的去买了一把。到了手才知道,二指宽的口琴,双排眼,看似简单,其实,无从下口。

在学校里,我不敢和他们一样在大操场吹,我就跑在学校外面一座山上去吹。把口琴藏在口袋里,像做贼一样溜出校门,装着若无其事的散步,然后,来到山上,找个没人的地方,把口琴拿出来,放在手里把玩一番,两手在裤子上使劲擦了擦,平端着口琴,鼓足气,使劲一吹,口琴就响了。我就这样卖力地吹了十分钟,吹得口干舌燥,还是不成调。我就拿着口琴使劲甩,把口琴里面的口水擦干,又用衣服把口琴反复的揩擦,放进口袋,回学校去。后来,我实习,再后来,我就分配到了响水公社石涧大队小学教书。那把口琴,在师范校只吹了三次。

石涧大队小学在华蓥山脚。三个班,四个教师,学生都是山里的孩子,每天走很远的路来学校,上课的时候,学校还算热闹,可是下午一放学,学校就寂寞得如空无一人般,有两个老师就是石涧大队的,放学就回家了,就剩下我和一个代课老师,代课老师又和大队会计的女儿在耍朋友,放学就去大队会计家干农活了。剩下我一个人在学校不知道怎么过这漫漫长夜。我就翻出了那把口琴,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吹起来,对口琴知识我仍然一点不懂,凭着感觉在那里摸索,吹口渴了,我喝一杯水,又接着来。

说实话,我感觉最简单的乐器伴奏除了吹口哨,就是吹口琴了,我在口琴上找感觉,把自己能唱的歌就在口琴上试,不出一周,我就能吹出歌来了,我也只识一点简谱,要吹出曲调来,凭感觉就完全可以了。上音乐课的时候,我说:“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唱《学习雷锋好榜样》!”我让大家先听我独奏。全班同学都看着我,这些山里孩子,从来没见过什么乐器,见我掏出一把口琴,都静静地盯着看,我就先奏了一遍《学习雷锋好榜样》。全班寂静无声,这在大队小学用乐器伴奏,还是第一次,同学们带着虔诚的心看着我,看我怎么和他们合作演奏。

我说:“我左手向下一打,你们就开始唱,明白了吗?”

都说:“明白了!”

我就右手拿口琴,对好嘴。大手向下一打。

同学们大声唱了起来:“学习雷锋好榜样!”

我猛然停止了吹奏,手在空中一挥,同学们都不再唱,看着我。

我发现了问题。他们憋着一口气,看见我左手往下一打,就高声大唱,声音起高了,我的口琴跟不上。我说:“我打下去的时候,你们的声音不要太高,跟着我吹的调子唱,不要唱跑了!”

这次他们明白了,不再那样紧张,我们教室里就飘出了和谐的声音。放学了,其他教室的学生都围在我的教室外面看稀奇。我说:“同学们,我们再唱最后一遍好吗?”都异口同声地回答:“好!”

从此,石涧大队小学的四个班,每次的音乐课就由我用口琴伴奏了。石涧大队的学生就对音乐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口琴吹到这个分上,我对自己的艺术天赋自信了。对着镜子,我用手指着里面的自己:“你小子,真能干!”又拿开镜子,我摇着头回答:“哪里,哪里,要学的还有很多!”

我又开始做作家梦了。我们石涧大队小学周围有几块农田,每当夏天,夜深人静的时候,各种鸟啊、虫啊就开始鸣叫,我就坐在操场坝里,望着天上的圆月,听着蛙鸣,我就突然来了灵感:写诗!

先在心里反复吟唱后,我就马上跑回寝室摊开作业本,认真地写了起来:

夏 夜

远处的山啊,漆嘛黑

近处的蛙啊,叫不歇

我问山你为什么这么黑

我问蛙为什么叫不歇

山说,天黑我就黑

蛙说,不叫过不得

这是我创作的处女作,一首自鸣得意的诗歌。我用正楷字体抄了几份,分别寄给了《诗刊》《星星诗刊》以及我们的县报。我盼啊盼,几个月了还没有发表,也没收到编辑部的回信,我就怀疑,自己可能不是当作家的料了。

这期间,电视里正在播放《霍元甲》。我们学校没有电视,每天晚上,大队长家里就坐满了人。全大队只有大队长家有一台黑白的电视。我吃了晚饭后,就去大队长家看电视,大队长每天晚上都给我留了一个好位置,让我和他坐在正中,这电视连续剧确实好看,里面的打斗场面,简直太神了。里面的人飞来飞去的,还会钻土,打得尘土飞扬,看得惊心动魄。不但打得热闹,音乐也特别美。

我就不再只看画面了,而是用心欣赏音乐。我在仔细听,是否有口琴的声音,可惜没有,最多的是二胡的声音。听得人柔肠寸断,把我的心突然猛击了一下。我没有想到,二胡的魅力这么大。

回到学校后,我就下了决心,一心来学习拉二胡。

可是,要找到一把二胡却很不容易。大山脚下,读了中学的人很少,爱好音乐的人更少,要找到一种乐器真如大海捞针。公社就那么两条街,是没有二胡卖的,只有县城才有二胡卖。我实在控制不住的想拉二胡,于是,我就死马当成活马医,发动学生。

上课的时候,我就问:“同学们,《霍元甲》好不好看?”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好看!”一谈到《霍元甲》每个学生都激情澎湃,课间的时候,男学生都学着霍元甲、陈真等英雄人物,在操场追来追去的练习武打。

我继续说:“你们只看见武打的精彩场面,而忽视了音乐。你们想想,那音乐是用什么奏出来的?”

都沉默了。很久,才有一个女学生站了起来,怯怯地回答:“老师,是不是口琴?”

我说:“不是,是二胡。”

全班哄堂大笑。

女学生叫蔡小芬,一个平时少言寡语,学习成绩很好的一个学生,她被大家这样一笑,脸马上就红了。

我叫大家不要笑。于是,我就讲了什么是二胡:“二胡由琴筒、琴皮、琴杆、琴头、琴轴、千斤、琴马、弓子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另外还有松香等附属物。”

怕学生听不懂,我就在黑板上画一把二胡,指着告诉他们,哪里是哪里,叫什么,学生们全都哑然了。没想到蔡小芬又站了起来:“老师,我知道二胡,我们家就有!”

都望她。她的脸更红了:“我二爸在县里读书买回来的!”

我说:“蔡小芬,如果家里有,借来老师给大家拉一拉!”

放学的时候,蔡小芬站在了我的面前,她穿得十分的破旧,衣服上面打满了补丁,脚上是一双大人穿过的烂凉鞋。我曾经作过了解,蔡小芬的妈妈两年前已病故,她爸爸一辈子务农,她二爸在县城读高中,因为大嫂死后,也辍学回家务农了。这一家的生活真够苦的。也可以想象,如果蔡小芬的妈妈不病故,这个家应该还是比较过得去的,试想,农村家里哪个能够买上二胡?

这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孩。我从三年级把她教到了现在的五年级,给我的印象就是沉默寡言,上课很少主动回答问题,也不爱和同学们相处。有时候,来上学还背着一个背篼,有时我问她:“蔡小芬,你怎么上学还背个背篼?”她说:“老师,我放学后,可以边回家边割猪草!”我的心就颤了一下。

我在她头上爱怜地摸了一下:“蔡小芬,给你二爸说说,把二胡借来老师用一下!”

蔡小芬“嗯”了一声,看了我一眼,就回家了。

第二天,她果然把二胡拿来了,二胡是装在背篼里背来的。除了上面的调音把以外,下面用五颜六色的烂布条缠裹着,能够看出来,二胡的主人是很爱惜这把二胡的,对它加以了保护,以免在路上碰伤二胡,尽管如此,还用一根绳子把二胡固定在了背篼里。蔡小芬背着这把二胡,小心翼翼地翻过了一座山,才送到我面前。蔡小芬说:“我二爸说,柳老师,这把二胡他送给你了!”

一放学,我就迫不急待的在寝室拉了起来。窗外围了我班上的很多学生,他们有的伸头向屋内望,有的在窗外蹦跶起来看我怎么拉的,我有种特别神圣的感觉。

一拉,我就发觉要拉好二胡的艰难了。我只在师范学习了一点简谱,对吹口琴,是按着自己熟悉的歌在口琴上找每个音节,然后再移动嘴来掌握快慢速度,凭感觉就可以完全熟能生巧。而二胡就不一样,有两根弦,内、外各一根。我把二胡放到腿上,左手握住,右手就开始拉。

“叽、叽……”二胡发出了令人脊背发麻的声音。

门外却异常的兴奋:“柳老师拉响了!柳老师拉响了!”

我走出门,把学生们赶走,不能再拉下去了,全校学生都围了过来,还有的学生不断往里挤。

我的心突然颤了一下:要是有一架师范学校那样的脚踏风琴该多好啊!我在读师范的时候,上音乐课,学生们都可以用那架脚踏风琴。坐在那里,两脚踏在踏板上,不断地上下踩动,不停地打气,来维持风琴运转。刚来石涧大队小学的时候,我给学生们讲过。他们都很好奇地问了很多天真的问题。比如:“脚踏风琴是用脚踩出的歌吗?”我就同样在黑板上画了一架脚踏风琴,特别介绍了它的构造,并指出它属于键盘乐器。“最好的键盘乐器应该是钢琴!”

下午放学后,我就独自来到操场,端了一条凳子,拉开架式,显然一副二胡大师的样子。

同类推荐
  • 听雨南窗

    听雨南窗

    本书是宗孝祖的第一部诗词集,收录了他创作的格律诗词300首,90%是他近几年写的新作。这些诗词或气象宏阔、境界深远;或自然清新,流丽洒脱;或婉转缠绵,细腻深挚,有清水芙蓉的明净利落;大量作品以理性的关照,烛照细致入微的情感世界,凝聚了灵动多姿的生活瞬间。
  • 石川啄木诗歌集

    石川啄木诗歌集

    本书收录了石川啄木的四部小集子。《一握砂》包含551首短歌,《可悲的玩具》包含194首短歌,这两部歌集诚恳地记录了诗人在贫病生活中的哀思和叹息。《叫子和口哨》为石川啄木创作的6首现代诗,着重在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可以吃的诗》则是诗人针对诗歌创作而写的一篇自白文章,简述了自己的创作之路,剖析自己的心灵。作者对自然主义提出批判。对日本的古典民族诗歌进行了革新,打破短歌一行诗的陈规,新创了一种散文式的短歌形式,为日本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书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周作人的经典译本。
  • 做人做事做学问

    做人做事做学问

    本书收入了姜维壮的《我心目中的许毅同志》、白景明的《一位永葆学术激情的经济学家》、韩继东的《许毅国民经济成本理论与产业结构调整》等文章。
  • 徐迅散文年编:皖河散记

    徐迅散文年编:皖河散记

    本书为徐迅散文年编第二卷,收入了作者1985到1998年创作的一百余篇散文随笔,其中以有写景、忆人、读书、追怀往事、怀念故乡为主题的作品,以及为他人撰写的序言及书评文字。文字清新温暖、朴素清新,写景的趣味盎然,抒怀的深刻隽永,导向积极,记录与友人交往的文字可见作者亲切真挚的为人。
  • 美国病(译文纪实)

    美国病(译文纪实)

    《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美国国家公共电台2017年度最佳图书。《纽约时报》医学记者,直击美国医保体制之痛!为什么,美国一家顶尖教学医院收费1000美元的检查,在新泽西州的一些小型社区医院要花费7000美元,而在德国和日本,却只需要100美元?我们生活的时代不乏器官移植、基因疗法、救命药品、预防策略这样的医疗奇迹,但难以置信的是,美国的医保制度依然价格高企、效率低下、令人困惑、充满不公。在疾病面前,所有人都是医疗豪夺的潜在受害者。美国将其GDP的近五分之一用于医疗保健,全年超过3万亿美元,相当于法国的全部经济总量。尽管如此,美国依靠这笔钱所实现的医保效果,却普遍低于任何一个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的人均花费,只有美国的一半。对于美国人而言,谁没有在打开医疗账单时,瞪着吓人的数字而难以置信?谁没有被保险单上的共付额、自付额度、“网络内”和“网络外”的条款弄得晕头转向,只能在催账的威胁下开出支票?谁没有为一次普通的血液检查而收到500美元账单,为在急诊室打了三针而收到5000美元账单,为一次小小的足部门诊手术而收到50000美元账单,或者因为心脏病住院治疗三天而收到500000美元账单,发过懵?钱,都到哪儿去了?
热门推荐
  • 重生之攻略自己

    重生之攻略自己

    作为顶级白富美,沈晓琳遭人算计,害得她家破人亡,伤心欲绝后选择了自杀。然而一觉醒来却惊喜发现自己重生了!再次归来,她眸子冷如碧水寒潭,笑得帅气迷人,“诶我凑?!这画风不对啊!我怎么重生变成男生了?!”这一世,最重要的是还要攻略自己,阻止上一世的悲剧再次发生!可是,为什么自己原来以前那么高冷啊!---Ps:女变男,变身文的正确打开方式!原因:1、自攻自受就可以达成‘自嫁和自娶’;2、跟妹子在一起就可以达成‘灵魂百合和男女正道’!另,本文不搞基!日常温馨搞笑向,Happy-end预定!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云归月月归云

    云归月月归云

    云九是现代古武世家的掌门人,因一场仇杀穿越到洪武世界,开启了她自己的新世界
  • 都市开局就满级

    都市开局就满级

    一名从小被父母抛弃的孤儿叶凡,因表白班花被一群小混混暴打,绝望的叶凡突然得到一名无敌修仙系统,直接直冲满级,从此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佛说犯戒罪报轻报重

    佛说犯戒罪报轻报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鬼刃之间

    鬼刃之间

    他全家覆灭被洗胸后太君收为杀手忍者,从小只知第一绝对听从,第二杀人。却在错的时间遇见
  • 网游之桃花缘

    网游之桃花缘

    刚步入大学的学生秦落雪在死党的威胁下进入了全息手游逆天,刚进入时运气爆棚打开了奇遇任务打到逆天神器青落,却可怜的被看见第一次玩游戏的她踏上了逃亡之路。在桃花树下和他相遇从此开启了她们的爱情之旅
  • 追逐蓝天的人

    追逐蓝天的人

    一个普通的男孩,一个普通的女孩,一名黑道至尊,一个想成为音乐家的学生,四个人的生活好像没有交集,但又在命运的编织下相互重叠,擦出火花……
  • 南方冰雪报告

    南方冰雪报告

    这是一部真实地记录2008年中国南方暴风雪的全景式长篇报告文学,一部关于存在、命运、灾难的纵深拓展之作。作者历经数月的艰辛而深入的采访,通过那些最底层的、第一现场的受灾和救灾的老百姓的亲身经历或口述,获得了大量的原生态素材和许多独特而不可重复的细节,让我们对这场灾难有了重新发现的可能。全书以交叉重现式的结构和鲜明的精神在场感,试图呈现出一种直逼物象本真的情景与氛围。在报告文学很长时间以来只强调“报告”而遗忘了“文学”时,这部作品具有很丰厚也很纯粹的文学性,从而有力地提升了“报告”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