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的是环境,改善的是心境,
与其处心积虑的去改变客观世界,
不如顺其自然的来改善主观世界。
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位年轻人,听说深山寺庙里有一位高僧会移山之术,于是前往求教。高僧就带年轻人朝身体左侧的一座高山走去,翻过高山来到山下后,高僧说:“年轻人,这座山刚才在我们的左侧,现在移到了我们的右侧,这就是我的移山之术。”年轻人迷惑不解,高僧进一步说道:“客观环境是不可改变的,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
的确,改变他人不如改变自己。著名学者曾仕强在一次教育演讲中表示:人是习惯的动物,要想改变一种习惯,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另一种习惯来代替。人的情绪也是如此,当我们自身产生不良情绪时,往往需要将这种情绪发泄出去,也就是找一个对象作为我们的“出气筒”。然而,找一个对象容易,改变一个对象却很难。因为谁都不想成为别人的附属品,思想的束缚者。我们需要改变自己的想法,但完全要求一个人把所有的一切承担在自己的肩上也不现实,那么,这就需要我们明确一点,当我们把某些事情推给别人时,自己也要明白,这些事情并没有完完全全被推出去,我们自己也是要来共同完成的。
还有另一则故事:
当我们去寺庙里烧香时。如果有幸看到观音菩萨也在那里诵经,我们可以问问她,她诵的是谁的经,她一定会说:“是自己的经”。念别人的经有什么用呢?人很难控制别人,改变自己的想法往往更简单,除非这其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利害关系。就算我们真的在某一瞬间看似改变了别人,但是,别人往往是不心甘、不情愿的。所以说求人不如求己,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我国有一句古语:“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在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一块墓碑上有这样一段话:
当我年轻自由的时候,我的想象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以改变的,于是我将眼光放得近一些,那我就改变自己的国家,可是,我发现我的国家似乎也是无法改变的;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一丝努力的希望,决定改变我的家庭,我最亲近的人,但是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现在我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当初我改变了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次改变我的家人,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就可以改变我的国家,再接下来,或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著名演讲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最不应该去做的就是去改变别人。”刘易斯?普雷斯诺尔也说过:“也许你会认为别人的行为像是傻瓜,但是每个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行动,即使他们的行为真的非常愚蠢。”
由此可见,不论古今、不论中外,人们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改变他人不如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思想,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上一章,我们提到过,恋爱是两个人的事,而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在两个家庭的相处中,最难处理的莫过于婆媳关系。这也是婚姻质量中的关键一环。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一段关于婆媳关系难处的原因分析,大概内容是:自己的妻子在娶进门时,往往会给予一个这样的称呼:“新娘”。那么,男方的母亲,也就是男方的娘,往往会产生一种危机感,即害怕那个年轻貌美的女人,从自己的身边夺走了自己抚养二三十年的儿子,担心儿子会把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爱都施加在娇妻身上,而忽视了已经渐渐步入暮年的自己。其实,这和不舍得嫁女儿的父亲有类似的想法,只是,男人的胸怀普遍比女人要宽广一些,所以岳父和女婿之间的关系相对会缓和很多。
与此同时,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女方在突然进入到另一个家庭时,会产生一种由女儿变为儿媳,受到的关注和关爱急速下降的感觉,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和婆婆的亲密度便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不会像自己和母亲那样亲如姐妹,总是感觉有很深的芥蒂。并且,思想观念的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个人性格等等都可能成为婆婆和儿媳之间关系恶化的原因。
80后的小张是家里的独生女,常年受到父母的宠爱,什么事都不需要自己操心,而嫁到婆家之后,婆婆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儿子,而忽视对小张的照顾。渐渐地,小张就认为自己嫁过来后始终是个外人,没有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便对婆婆从心里产生了抵触情绪。并且,由于消费观念的不同,以及在处理家务的问题上,两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从而拉大了两人之间的距离,经常发生矛盾,而处在中间位置的小张丈夫,便为母亲和妻子两人的关系而头疼不已。
和小张丈夫的情况一样,婆媳矛盾中受伤害最严重的当属同时扮演儿子和丈夫角色的那个婆媳二人都深爱的男人。这是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结果。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处理这种问题呢?
一、婆婆的改善
作为婆婆,首先要以一个正确的心态面对儿媳。
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来讲,对儿子的爱是博大的、无私的,在她的眼中,儿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是自己世界中的全部,她当然也希望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地位不可动摇。当另一个女人出现在儿子的生活里,和自己一起分享儿子的爱时,她的失落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但是婆婆也应该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守护儿子一辈子,而陪伴儿子走完一生,一起面对生活坎坷的,是和自己同样深爱着儿子的那个女人。并且,一个母亲的地位在任何人的心中都是不可替代的,儿子对自己的爱,不会因为伴侣的出现而减少,反而会和儿媳一起孝敬自己。只有当一名母亲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才能走好和儿媳相处的第一步。
其次,要学会欣赏儿媳。既然自己培养出来的儿子会深爱那个女人,她必然有她的可取之处。并且在他眼中,她的优点一定会盖过她的缺点。那么,为什么不从儿子的角度去欣赏自己的儿媳呢?作为婆婆,不能以对儿子的标准去衡量儿媳的做法。或许,儿媳在很多方面做的不好,比如在待人接物上和自己有很大的差异,家务做的不好等等。但是,那是她在自己的家庭中受到的教育,是自己多年的习惯。要学会改变自己的心态,去适应一个现代女性的生活,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儿媳改变,毕竟自己的某些观念已经和时代不符。如果儿媳有十分不当的习惯,婆婆让儿媳感觉到自己是以一个母亲的角色在教育她,是为她好,那么给她一段时间,让她用另外一个习惯去替代之前不好的习惯。当儿媳确确实实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正后,她会像感谢自己母亲一样感谢婆婆的教育。
最后,要学会宠爱儿媳。让我们先来看两个“母亲”的对话。
一位婆婆对着邻居说:我那个媳妇,好吃懒做,睡到中午,家事也没做,东西还让我儿子拿到房间给她吃,真是太过份了!
后来邻居反问她:你女儿嫁的还不错吧?
那位婆婆说:对啊,过的很幸福呢,大家都对她很好,也不用做家事,假日都到处去玩,也可以睡到中午,女婿还会煮东西送到房间给我女儿吃呢!
大家看后是不是觉得这个婆婆很糊涂呢?网上有一个段子很流行,现在分享给大家:
一个女人在自己生命的第一个三分之一中,没有吃过你们家一口饭,没有踏进过你们家半步,但是由于爱上了你的儿子,她甘愿离开自己的家庭,走进你的家门来照顾你的儿子;她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生命的第二个三分之一从自己的父母手中接过来交到你的手中,无条件地接受你的思想观念,为你们家生儿育女,还和你一样无私地爱着你的儿子,爱着你的第三代;等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个三分之一,除了要对自己的父母尽孝,还要和你的儿子一起赡养你和你的先生,为你们养老送终,而此时,她已没有了靓丽的容貌和曼妙的身姿,自己的身体也走向了下坡路,可是她还要尽心尽力地照顾你的儿子,陪他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并且为你的第三代找到理想的归宿。
这样看起来很无情,但却是一个儿媳生活的真实写照。也许婆婆会说,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的,那为什么不能换位思考,把自己当年受到的委屈放到儿媳身上去体会一下呢?那样,是不是就会找到宠爱儿媳的理由呢?
宠爱自己的女儿无可厚非,因为她是生命的一部分;但是宠爱自己的儿媳同样重要,因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留在自己身边照顾自己和家人的是自己的儿媳。此外尝试着改变自己的一些观念,好好地宠爱儿媳,那么儿媳是不是会更好地对待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儿子是不是会少一些生活的烦恼,和儿媳一起更好的孝敬自己呢?
一般而言,婆婆在婆媳关系内始终处在上峰,毕竟自己是长辈。但是俗话讲“德高望重”,强迫解决不了问题而只能带来伤害。如果婆婆能以身作则,先改善一下自己的观念,对儿媳好,那么儿媳必然也会反省自己的错误,像孝顺父母一样善待自己的公婆。
二、儿媳的改善
另一方面,从儿媳的角度上看:自己是晚辈,没有婆婆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于经营一个家庭来说,也必然没有婆婆做得好。那么儿媳就应该放低姿态,反省自己的错误和不足,给予婆婆充分的尊重和爱。那么儿媳究竟应该如何做,才能让婆婆从心中接纳自己,在婆家也能和在娘家一样自在的生活呢?
很多女孩子在结婚前都会对自己的准老公说:“我会对你妈妈像对自己的妈妈一样”,相信很多准老公听了都会非常感动。但我想说,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对婆婆像对自己的妈妈一样,那么婆婆也应该对待自己像对待女儿一样”,因为每个人都是要求平等的。但是这种想法只能永远地存留在理论的状态,不可能成为现实。下面我们通过网络上的一个段子,来证实这种看法。
1、顶妈妈的嘴,妈妈一下子就忘了;顶婆婆的嘴,婆婆一辈子牢记在心;
2、妈妈切水果给你吃,顺其自然;你切水果给婆婆吃,理所当然;
3、肚子饿了,妈妈煮三餐给你吃,很自然;婆婆煮三餐给你吃,很不敬;
4、吃饭时间,忘了叫妈妈吃饭,没事;忘了叫婆婆吃饭,没礼貌;
5、妈妈在忙,你没帮忙,没怎样;婆婆在忙,你没帮忙,皮在痒;
6、妈妈训话,左耳进右耳出;婆婆训话,心理不以为然也要回答…是…是;
7、出外旅游没带妈妈,没人说你不孝;但没带婆婆,可就有人说你不孝了;
8、可以在妈妈面前说你先生不是,但千万别在婆婆面前抱怨你先生不对;
9、在妈妈面前,偷懒心安理得;在婆婆面前,这个“懒”字万万做不得;
10、你的悲,你的喜,妈妈很在乎;但婆婆,这个就很难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