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波财富狂潮,赶上好势头
最近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看见了几波财富狂潮,人们的笑意都写在脸上。
第一波是承包波:20世纪80年代初,承包制给我们身边带来了第一批富人,空手套白狼,凭空占用了公共资源,除了极少部分的倒霉蛋,其他的都成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
为什么?是因为他们有特别的能力吗?错了!
他们承包了公共资源,有资源了,资源升值部分远高于承包所需的费用,你只要正常运转经营就可以了,所以赚钱是自然的。就像你站上滚梯,只要不往后走,或者跌倒,你就一定向前行进了。
那时,经营企业都要贷款,而贷款的利率又很低,你只要贷过来,就赚了,因为货币在贬值。举个形象的例子,你贷款了,买上大米或钢材放上一年,再卖掉还了贷款,你还有盈余,就赚钱了,就这么简单。
第二波是炒股波:上世纪90年代初,只要买股票的人都赚了,满大街都是股神,人人的嘴角都有泡沫,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自信心爆棚,人们都认为自己聪明啊!为什么?赚到钱比什么都开心。
第三波是炒房波:进入21世纪后,先买房子的人都成了有钱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再是学历、工作、能力和追求,仅仅是你有没有房,或者有几套房。于是,那批人就认为自己牛得不行了,认为没有人比他们聪明。
这些都是真的吗?当然是真的,但不要得意太过。
很多人都是不知道原委,认为是自己多么多么厉害,原来赚钱这么容易。我有一个老乡是做装修的,买了房买了车,认为自己牛得不行,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这种人其实很浅薄,他没有想过,如果不是改革开放推进,他还在家种地呢,娶个老婆都是个问题。
以上这些情形的道理都一样,总结为一句话:表面上,社会财富的流动规则是依据社会分配制度制定的,多劳多得。其实,这只强调了一个劳动,人们的劳动创造价值只是一部分,不是全部,更多地要看资源的占有和分配情况。当一个分配制度形成以后,一些有意的或者无意的人刚好站在那些重要的位置和节点,于是享受到了更多的果实;而没有站好位置和节点的人享受的果实就少了。你能说一个农民每天劳动创造的财富没有一个城市街道的退休大妈多吗,但前者劳动一天可能就是后者退休工资的十分之一,这差距很好理解。
你知道了财富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你要做的,就是努力站到合适的位置和节点上去,近一点,再近一点!
普通人获得财富的几个途径
天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做事情要有开始结束,任何一个事物的运行都有一个过程,是穿行于组织中各个模块的一个通道,是我们认识组织的第二个线索。
看清楚事物的运行过程,我们才好将有限的资源放在最重要的地方,闭门造车、埋头苦干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那么,通过资源整合,找到并进入这个通道,事情就会顺风顺水。
有一个段子,说的是得到钱的层次有以下几种:挣钱、赚钱、来钱、生钱。看了这几个词语,只要你的汉语水平还对得起你的身份,你应该能品出点味道了!
我想赚多多的钱,这是现在大多数人的理想。怎样才能够拥有财富,也就是说个人获得财富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这个大家一定都很关心吧?
首先要搞清楚,钱是什么?钱,也就是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扩展而言,它就是一种可以用来生产和交换的东西:资源。挣钱:用力动手还要争;赚钱:要投资,还要动脑子;来(古体“來”)钱:在人群中有自己的资源就可以了;生钱:有土地,在上面插上小旗,这是自己的领地,也就是有了资源。你们看,我们的祖宗多有智慧啊,造的这些有关钱的词语如此形象。
我们遍数胡润富豪榜,最多的是当地主的(拥有资源)、做互联网的(制造资源)、拥有独立渠道的(运行资源)。房地产,不要说了,地主;互联网,制造新的资源;马云,做阿里巴巴和淘宝,是最大的网上地主,做支付宝,是发行代用资源,做一淘,建立自己的渠道,所以牛啊!
现在知道钱是怎么来的了吧?知道流程好办事啊!
资源,重要的是掌握资源和资源流通的管道,哪怕是离资源的距离比别人近一点,你也就能比别人更先拥有财富。
知道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寻找我们自己的收入点!就像我在新到一个城市的时候,无论出差还是旅行,出了机场或火车站,第一件事情就是买一张交通地图。这样,哪些地方是我要去的,有多远的距离,有哪些交通工具,需要多少时间,这些都清晰明了了。道路清楚了,走起来也就轻松了!这是“通道”最基本的含义。
既然想赚钱,就要研究赚钱的方法,经过分析发现全世界赚钱的方法就两种:第一种方法,我们叫作“平地推球”。你推的时候这个球就动,不推就不动。所以平地推球给我们带来的收入,叫作单层收入。怎么讲呢?单层收入就是说你做的时候就有,不做就没有,通路很单一。
其实,全世界大约有80%的人是获取单层收入的,但他们只掌握了全世界约20%的财富。这就是著名的20/80法则在财富分配上的体现。大部分上班族只有单层收入,很现实,也很残酷。
那80%的财富跑到哪里去了呢?80%的财富跑到了其他的20%的人的手里。这20%的人用另外一种方法赚钱,这种赚钱的方法叫作多层收入。就是你做到一定程度,不做了还有,就像下坡推球,不费力气还能跑得很快。好比说写武侠小说的金庸,其实,几十年前金庸就不再写小说了,但版税还源源不断。这就是多层收入,当然,这还包括多渠道、全方位。
这样,掌握资源流通的节点,建立自己的多层收入节点,你就懂得财富是怎么获取的。
资源流动过程中,要找好自己的平台
我们多数人都是身处一个企业当中,如果我们看清楚了它的业务流程,了解它的利润来源,从中学会思考,你将会很受益的。
当我们看清楚自己组织的业务流程,就知道了谁是你的客户,谁是你的上下游,谁与你是平行的单位。知道这个企业最核心的位置在什么地方,接下来,你也就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
很多时候,我们只关心我们自己的那一摊子事务,不知道自己是重要的还是不重要的,自己的权力和资源没有充分地使用,自己的伙伴没有管理好,这些都将直接影响我们的未来和发展,我们要多观察我们的前后左右。
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先后递进关系的,不能独立于其他事物之外,很多的时候,一件事情的成败不仅仅取决于这个事情本身,而更多地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就像我们一个人,成功与否,个人能力和意愿只是一小部分,你周围的环境,你拥有的平台才是最主要的因素。
空间和资源一定是争取来的
每个人都想过有地位、有空间的生活,可是这些空间、地位是怎么来的呢?不要总想着帅哥美女是干什么用的,要多地要想想他们是怎么来的。你的地位、空间要么是别人给你扒开的,要么是你自己扒开的!
具体的事情,就是如何占据合适的位置,我们以乘坐公交车为例(仅是举例),我们如何才能占有一个好的位置?
首先,我们可以提前排队早一点上车,这样就方便一点,合理地占有到一个合适的位子,当然,我们要早付出一些时间成本。那么如果你上车的地方不是始发站,你可能要倒坐两站,到始发站排队,才能捞到一个有座的位置。
如果你没有时间,付不起这个成本,那么你就只能和别人抢座位了。你需要超过一般人的体力,还有一些临时的技巧,这样才能在众人参与的抢夺之中将最后一两个位置据为己有。有时候还要做一些投机耍滑的动作,才能保证志在必得。
很不幸,多数时候我们上车发现所有的座位都已经有人了,挤上去都没有用,或者就差十分之一秒,最后一个座位上有了别人的屁股。那么我们就只能期望有人下车,才可能腾出来一个座位,然后我们好占有它。这时候我们就要尽量地离座位近一点,一旦有人离开,我们就能最快地占据,更好是在座位最集中的地方,比如公交车的后部,这样机会多啊!如果要再更进一步,我们要察言观色,看谁有动作要走,谁带着什么行李,到什么站会走,这些就都是个人的经验了,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历的积累!
再者,就是你是否具备特殊的条件了,比如是老人、婴儿、孕妇和病人,这样会获得特殊的优待,保证你什么时候都能够获得资源,只要这个社会秩序还没有太混乱,这些价值观还是被认可的,就没有问题。
这仅是一个例子,你千万别不屑,学到精髓和方法才是真的。社会资源就是这么多,你如果想走捷径,就要争取更多的资源,需要脑袋比别人灵光些!
获取资源,关键要懂得其套路
在社会上获取资源,其实也是一样的套路,就是懂得资源分配的规则和方法!
李明在一个地级市做经销啤酒的生意,负责一个区域的供货,就是先从本市总代理处把啤酒拉过来,再批发给小送货商销售出去。随着竞争的加剧,利润越来越薄了,于是他开始琢磨怎么才能让自己的利润大一些,多赚点钱。如果你是他的朋友,能给什么建议?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了解其中的流程和一些关键环节了。市总代理安排大车前往啤酒厂拉货,回来再卸在自己的货场,然后李明以及其他的区域经销商用小货车去上货,拉到各自的仓库,李明他们为了节省成本,直接就堆在院子里,然后由各个送货的小贩来拉走,送到饭店和小卖铺,最终卖到消费者手上。知道了流程就好办。在这个供应链上,有几个人在分享利润:市总代理、李明自己、个体送货商、终端销售,一共四级。李明要想占的利润多一点,就要挤占别人的利润,除此之外,还可直接去啤酒厂拿货,要不直接送给终端销售商,甚至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这样利润就增加了!
这个是一个普通的老板都能够想到的。再往大了说,当我们了解整个城市的啤酒销售流程后,我们是否考虑挤占其他品牌的市场份额,这是一个进取型老板干的,难度很大,需要从厂家到送货商等上下游的全力配合,要先问问自己是否有这个资源。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精细化管理。我们除了要了解上下游的需求,还要了解数量和时间。比如和市代理商量好,在他们拉货回来的时间直接将车开到他们的货场,让他们的工人直接卸到自己的车上,省下人工。为别人省下人工,你就能有资格和别人谈条件了,然后用自己的货车直接拉到送货商集中的地方,由送货商自己卸货,自己的人工也就省下来了,还可以让出些许利润出来,送货商也愿意,皆大欢喜。别外,你还可以研究在什么地方有损耗,在操作的时候注意避免,自己的利润又增加了,等等。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
不要以为这是我的发明,日本的丰田汽车就是这么干的,人家凭借着精细化管理成功地占领了美国乃至全球的汽车市场。
总之,学会用聪明的方法,了解流程并会“钻”空子,钱就是这么赚来的。
这个还小了点,我们再来说个更大的:政治改革!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几次轰轰烈烈的改革,都是进行利益再分配的。从商鞅、王安石到戊戌变法,都是针对原来的流程进行精简合并。因为改革本身不产生价值,改革只是改变利益的分配方式,也就是把一些节点的利益扩大,把其他节点的利益缩小。所以,你要了解原来的流程是什么样子,你希望得到的结果是什么,什么样的流程能够达到你的结果,然后才能开始实施改革。这方面,吕不韦就是一个最好的榜样,人家钓到了秦始皇。
所以,任何改变都要从了解流程开始!
勤劳是致富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决定性条件
十年前看到一则房地产广告:“首付1万买一居,首付2万买两居,距离国贸15分钟车程!”我很激动啊,因为我手里有3万元闲钱,于是去看房。等我在国贸坐上车以后,公共汽车在颠簸了50分钟后来到一片农村,我立马就回来了,回来竟然更慢,公共汽车走了70分钟才到国贸。
车上断断续续有人骂这些开发商骗人,明明需要1小时,怎么就说成15分钟了,大家骂得起劲,忽然司机大哥插了一嘴:“人家说的也没有错,人家说的是指凌晨两点,路上一个车没有的时候,一个技术好的司机开一辆路虎,估计还要不了15分钟呢!”车上的人怀着不同的想法,都解嘲地笑了!
这个游戏不是什么房地产商发明的,它是一个古老的游戏,从人类有了阶层以后,这个游戏就一直在被旋转着,只是外套不一样而已。就像我们一直听说的“勤劳致富……”
那么“勤劳致富”是个伪命题吗?
首先来说一下,什么是“富”。在上世纪70年代,父亲希望家里一年能挣个200元现钱,这样一家的冬夏两季衣服、孩子学费就都有着落了,在村子里属于富裕的了。现在什么都不用做,把家里的土地转租出去就能收入600元现金,那么这么看,应该是“富”的了,可是这是真的吗?
所以,回头来看,所谓“富”并不是说一个具体的货币量,因为货币量太不靠谱,而是要看货币值。不是我们不明白,实在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我们可以简单地分别,“富”就是比一般人多一些收获,包括物质的或者精神的。
那么“勤劳”能够“致富”吗?也就是说,多劳动真的可以收入比别人多一些吗?
我们不看广告看疗效。如果两个人在一个码头上扛包,一个块头大的,一个块头小的,那么一定是这个块头大的先致富,不要告诉我小个子是武林高手,我们不讲童话。如果两个人决斗,一个人拿着五四式手枪,还有子弹,一个人拿着菜刀,正常逻辑就是拿着五四式的人能够活下来,不要说什么奇迹,我没有见过。
这样就可以看出,实际上能先致富的是掌握资源的和掌握先进工具的人,总是他们能够先致富。
正是应了一句话: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资源是金牌,掌握资源的人总是能最先尝到新鲜的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