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是与生俱来的,又很脆弱
血缘,这是一个神奇的东西,我要说是一种本能,你说我在敷衍,我说是利益关系,一定引来砖头一片,我只说我的一些经历的和见到的,具体是什么你自己去品。
盗墓贼在干活的时候,是先要打好一个洞,由于时间的关系和隐蔽的需要,这个洞的大小只能由一个人通过,于是只有一个人下去取那些珠宝玉器什么的,一个人在上面用绳子系上来,等东西都取上来了,再把下面的那个人拉上来。
但是发生过由于上面拉绳的人见财起异,而抛弃下面同伙自己扬长而去的情形,那下面的人要不被困死了,要不就被抓住了。于是后来演变为盗墓团伙都是以父子居多,就算这样也发生过儿子扔下墓里亲爹自己跑路的事情。最后,形成特定的行规,每次都是儿子下去取货,老子在上面拉绳子,据说再也没出现过把人落在墓坑的事情了。
这就是人性,似乎没有道理可讲,可是你稍有违背,就立马会受到惩罚。
如果有最后一个馒头,母亲会留给孩子;如果有最后一口水,父亲会留给孩子;如果有最后一线生机,长辈会留给晚辈;这样的故事和事例简直太多,你随便翻翻就可以查到。同时,最亲近的人容易伤你最深,因为别人不了解你啊,不知道你的软肋啊!你伤心费神最多的,一般也都是你的亲人,这又怎么解释呢?
在我们一出生的时候,我们和身边的亲人就有了一个共同账户,这个共同账户里有一个信任基金,依据相互关系的不同,所共有的金额也不同。你可以支取或存入,同时别人也可以支取或存入,理论上大家都在努力维护这个信任基金越来越大,就像现在亲戚之间的随礼越来越多一样,忽然有一个人违反了这个规则,于是其他相关的人就会受伤严重,倒不是你的行为有多恶劣,但是对方会受伤很严重,为什么呢?
你和同事一起吃饭,AA制,你差一块钱,没有零钱,人家不愿意给你付,你掏出100元找零,事后两个小时就能忘记,以后也就是不给这个人多付钱而已,你们还能够一起吃饭,一起工作。而如果你和一个有血缘关系的人一起,发生同样的事情,你会怎么样?你会伤心欲绝,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为什么?因为人们不愿意相信自己的亲人会有这样举动,和我们意识里的想法反差过大而接受不了,我们认为的事情,自以为是的东西不一定是对的,其实它和其他关系是一样的,只是彼此之间提前有一笔信任基金。而由于血缘关系的原因,大家有了信任基金以后,相互之间的信任也就有了,同样都把自己最柔软的地方呈现出来了,所以特别容易受到伤害,我们要注意,预防这样的事情发生。
这里说的不只是金钱和物质,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冲击更大。
任何人付出时都希望得到回报,没有人应该牺牲
人们在付出的时候,都想得到回报,这是一定的。我可以付出精神的投入,得到物质回报,也可以付出物质的投入,得到精神的回报,这是一定的。
在2009年的夏天,我和几个朋友承接了一个公益行动志愿者组织的心理辅导。我开始心里还不能接受。我们心目中的志愿者,都是蛮有爱心的人,都很正面、积极和阳光,能主动地为别人、为社会做出自己义务之外的贡献,心态应该是很好的了,用来描述他们的词语也是心胸宽广、态度积极、意志坚强等。
实际的课程一开始,六十多个志愿者做分享的时候,一不小心分享成了诉苦会。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那些被服务者的不理解、挑剔、拒绝,甚至攻击。志愿者们很委屈,自己无偿地为别人服务,却得到这样的回馈,不能接受,有很多人就撤离了,更多的人坚持下来,心理也有了巨大的压力。
课下,我和当天的辅导老师一起讨论这个问题。老师说,我们的志愿者在付出的时候,他们表面上看是无私的,实际是有私的:他们把自己置于一个道德的高地,希望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和地位上的认同;一旦不能获得,失望就会无限放大,失落感特别强烈,产生剧烈的心理震荡。
而我们的亲人是否也是这样呢?他们在为我们付出的时候,很多的时候不需要我们给予物质的回报,但是对于我们精神上或地位上的回报和认同,他们是否需要?而我们又是否给予了呢?
任何人付出时都是希望得到回报的,没有人应该牺牲!千万不要认为是应该的,即使他是你的亲人!
有礼有仪,如此做好事情的一双筷子,缺一不可
记得多年前去一家高级餐厅吃饭,一行五人都是第一次去这样豪华的地方,一路就很激动,上楼梯大家都兴高采烈的。在餐厅入口有一个大通道,地上铺着红地毯,两旁站立男女迎宾四对,个个都是帅哥美女,那模样,那身材,都是经过挑选的,都很养眼,不免多看了两眼。
我们刚跨进大门,几位迎宾齐声高喊:“欢迎光临!”声音很大,表现很好,听起来感觉不错,可是我看着他们呢,正好看见几位迎宾的表情了,一个一脸默然,一个眼睛斜着向上,不知道在想什么,还有一个咧着嘴在诡异地笑着。我登时心情大变,没有了刚刚的激动。同行的其他人就没有受到干扰,还是热情洋溢的。
对于服务,我们一般分为礼和仪两个部分,礼就是态度,仪就是行为。在我们提供服务的时候,两者都要考虑到。有礼有仪,就是要既有态度又有形式,二者缺一不可。上面的这个例子,就是没有做好礼仪的训练,光有形式而态度不好,导致管理者的整个心血白费了,甚至还降低了客户的愉快体验。不仅服务行业,人际交往当中也是一样,要做到有礼有仪,出自真心,不要光做表面文章。
陈明是某公司的基层主管,业绩还可以,年底有希望晋升,属于预备梯队一级的。陈明想增加一些把握,希望结交一些公司的上层领导,尤其是公司人力资源委员会的领导,以便评审的时候给自己加点分。于是他加入了公司的太极俱乐部,这里公司的高层领导很多,能够近距离地接触领导。
陈明进入俱乐部以后,特别注意礼貌和仪表,每周都参加活动,有什么后勤活都抢着干,每次早到晚走,和高层领导们也都混了个脸熟。领导们对陈明的印象还不错,只是他心思不在学习太极上面,三个月了也没有进入状态。
到了年底,部门经理也上报了陈明的晋升申请,结果却没有被批准。详细打探后,竟然是几个参加太极俱乐部的高层说了反话,理由是“这个人做事情态度不专一”。陈明很郁闷,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有礼有仪,如同一双筷子,齐全了运用自如,如果失去了一支,也就吃不成饭了。
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事情要做到分上,态度也要跟上。比如给亲戚送礼,要自己亲自送过去,送的过程是“仪”,亲自送是“礼”,免得花钱了还不落好。
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认为“大家亲戚嘛,相互都了解,不需要表示,大家也都能够肝胆相照,坦坦荡荡”,就没有什么动作了。有心却不去做,这就是有礼无仪。这个很麻烦。记住,爱需要表达。爱是一个动词,不是名词,更不是形容词,需要用行动来表达。
另一点就是,一门心思送礼,以为礼送到了,关系也就有了,这是典型的自以为是。人们对于物品所呈现出来的一般都是冷漠,只有面对个人的时候才会有温暖,才能留下印迹。所以,人际关系中的“走动”是不可替代的。
现在的人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靠礼品交朋友,在物质上很阔绰;要么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连点心意也不表示。这些都是有问题的,慎重啊!
给予不是一定要割舍自己
穷人问佛:我为什么这样穷?佛说: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穷人说:我一无所有如何给予?佛说:一个人即使一无所有也可以给予别人七种东西——颜施:即微笑处事;言施:多说鼓励赞美安慰的话;心施:敞开心扉对人和蔼;眼施:善意的眼光给予别人;身施:以行动帮助别人;座施:即谦让座位;房施:有容人之心。
一次聚会中,我发表一个观点:“都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伟大的女人,那么一个失败的男人背后呢……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失败的男人要远远多于成功的男人的,为什么……”话音未落,便招致“砖头”一片:“为什么总是要女人牺牲奉献,社会进步到今天了,男女早就应该平等了……”
说实在的,我要说的真的不是她们理解的那个意思,但我自己表达太急了,我怎么敢要求一个人为另一个人牺牲?请等我把话说完啊!
一个人帮助另一个人,给予支持的力量,就一定要牺牲自己,甚至丧失自我吗?都怪我们的媒体,总是把光荣和伟大留给那些已经死去的人,以至于我们活着的人都不敢伟大了。总是把一些伟大的形象塑造得那么悲催,例如“军嫂”家一定贫困,有多病的老人、幼小的孩子。其实没有必要,真的没有必要。
给予不是一定要割舍自己,很多的时候是相互扶助,一同成长;伟大≠悲催,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流溢,一种相互圆融;人与人之间更多的不是单个“零和游戏”,需要的是加持与倍增。回报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乐于帮助别人,更是成就自己!
和我们的亲人取得稳定信任的关系对我们的人生重要吗?重要,当然重要!
《大学》说: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这是有道理的。什么事情都需要一步步来,很少有一个自己家里不团结的人,还能有什么成就。
根据我对周围家庭长期的观察结果,混得最差的是家里有病人残疾人的,如果没有外财,家庭情况就很不好;第二是没有文化的,两口子不识字,老人老了,孩子还小,如果没有过硬的亲戚,家庭条件就比较不好;排名第三的就是家庭不和的,家庭成员意见目标不一致,闹分歧的,家里状况也是总不见好转的。这是一个现象,不是真理,大家可以对照自己的身边参照一下,是否有说服力!
属于前两种情况的,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因为已经定局了。那么要是第三种情况呢?我们现在就可以立刻改变!